「新課綱的考試題目落落長,閱讀力不好的孩子很吃虧!」資深校長提醒:父母請把握黃金期,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

開學後,多數孩子行程滿檔,讓「課外閱讀」不知不覺消失在生活中。資深校長提醒,新課綱上路後,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閱讀能力好的孩子明顯吃香,建議家長即便在學期之中、孩子時間較緊湊時,仍別忽略了多元閱讀的重要性。

尤其,各種國內外研究顯示,孩子閱讀能力的養成是有黃金關鍵期的。曾擔任小學校長近20年、現任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的林玫伶,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在小一到小三之間,是建立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興趣的「黃金期」,主因這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高,又剛開始系統性的學習、透過抽象文字認識世界,學習興致最高昂,建議家長要把握這段時間;若到了小四才想追趕,就事倍功半了。


 

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也說,很多研究都證實,從小開始閱讀對孩子的身心理發展大有益處,「而且習慣靠養成,若孩子從小接觸書,會很自然而然對文字有興趣,但若很小就接觸手機,長大後在『書』跟『手機』中拔河時,你認為,他會靠向哪邊呢?」

 

素養導向新趨勢,雜食性閱讀才可累積能力

閱讀力向來就和學習力有正相關,而在新課綱上路後,又更顯關鍵。邢小萍說,觀察會考、學測等大考考題,都強調跨領域、真實情境,「看考題的發展趨勢,就會知道,只讀教科書是不夠的。」

林玫伶也說,新課綱的一大重點,是要跟真實生活結合,證明「知識有用」,在大考考題中,若要布建完生活情境,得用較多文字去敘寫,題目比過往更長,「用功利一點的說法,閱讀能力不OK,在素養導向的評量會吃大虧!」

此外,素養導向的考題對「雜食性閱讀」的孩子十分有利,林玫伶說,例如現在即便是考國文,出的題目也不一定是文學,也可能是科普、公民議題等等,形同是在鼓勵學生博覽群書、關注多元議題。

受此趨勢的影響,林玫伶觀察,如今在教學現場,「課外書」已經「登堂入室」,正式進到課堂之內,有愈來愈多老師用多元文本來教學,學習素材不侷限於教科書,「聰明的家長,也都早早就帶著孩子、陪著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從小就打好基礎。」

 

閱讀起步走,教育部連續12年贈書給新生

正因閱讀愈小開始、效益愈高,國際早已開始重視。例如在近30年前,英國圖書信託(Booktrust)就發動「Bookstart」閱讀推廣活動,透過送給孩子童書及親子共讀指導手冊,希望「啟發每個孩子對書的喜愛」(Inspiring a love of books in every child)。

而在台灣,教育部也自98年起,推動「閱讀起步走─送給小學新鮮人一生最好的禮物」,全國每位小一新生均由學校轉贈一份閱讀禮袋,內容包括童書及親子共讀指導手冊,童書還委由專家組成選書團,力求「優質、適齡」。

 

讓孩子習慣與書相伴,自然產生「化學變化」

林玫伶說,「閱讀起步走」可以視為教育部的美意,是政府送給孩子的入學禮物,邀請孩子「與書相伴」;大政策如此,每個學校的操作細節又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學校會讓這些書本先留在班上一陣子,規劃讓孩子共享、交換閱讀,發揮最大效益後,再讓孩子把屬於自己的那本帶回家。

又比方說,林玫伶在國語實小服務時,校內的愛心媽媽會以這些贈書,規劃說故事等活動。邢小萍則說,永安國小會帶小一新生辦理市圖借書證,也會領著孩子去認識學校附近的圖書館,教孩子運用公共圖書資源。

偏鄉孩子資源較少,「閱讀起步走」的效益更為凸顯。宜蘭縣大同國小松羅分校是特偏學校,每年僅有5、6個新生,多為泰雅族原住民;在該校任教的林政琦觀察,當地的家長多在外地工作、早出晚歸,較難有心力顧及孩子的學習,更遑論課外閱讀。

在此情況下,如果只是讓孩子帶書回家,不一定有成效,松羅分校的老師就發揮點小心機,在課堂上提到這些圖書,「孩子聽了,會好奇的想:『老師說的是什麼?我來看看』,回家後便開始看書,家長看到孩子主動拿書來看,也覺得很驚奇!」林政琦說,在學習的道路上,有時給孩子一些觸發,就能產生化學變化。

自102年起,教育部建置全國小一新生班級圖書角,提供15種優質適齡童書;103年起「閱讀起步走」轉換為「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維持贈予公私立小一新生每人一冊圖書,國小新生班級贈書冊數為10冊,另增加贈予公立國中新生班級每班10冊圖書。

閱讀習慣得不停歇的點滴累積。林玫伶直言,家長一定要明白,教科書相對有限,「多元閱讀,才能真正可以帶動本科學問,讓孩子的學習效益像『滾雪球』一樣,愈來愈好!」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