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害怕小孩到生了三胎,李儀婷:面對外在的雜音,媽媽的內心要夠強大

「我最早是不想生小孩的,我好怕一旦生了小孩,『李儀婷』的人生也因此消失不見了,」親子暢銷書作家李儀婷,曾非常害怕當了媽媽、就失去了自己,這十年來,她對「母職」從抗拒焦慮、到勇敢面對,慢慢才發現,世上有一位「新的李儀婷」,正以自己喜歡的姿態活著。


當媽媽是很難的課題,李儀婷老早知道:「我是單親家庭,我的媽媽很早就離家,我享受過媽媽的母愛非常有限,跟媽媽的距離可說是非常遠,所以我本能的就跟孩子是『很遠』的,以前甚至覺得,我好像天生就沒有母愛……」

原就在文學界頗有成就的李儀婷,跟同為知名作家的許榮哲結婚後,很晚才決定要生小孩。她原先總覺得,為了照顧小孩,媽媽得要把全部的生命能量灌注在新的生命上,值得嗎?於此同時,自己的生命可能也就意味著結束了。

但女人先天就有著年齡的束縛,過了某個年歲之後,就喪失生育能力,她想想覺得,「那是回不了頭的,為了不讓自己以後會後悔,我告訴我先生『還是生一個吧!』,果然,生完之後,我極度痛苦。」

 

曾是焦慮的媽媽,接觸薩提爾後漸漸穩住心

在大女兒兩歲之前,李儀婷是某家童書出版社的副總編輯,「我每天早上7、8點,就把女兒三三送去保母家,上班到晚上9點,才去接小孩!只要是上班日,我就好開心,因為不用跟孩子在一起,上班時也覺得時間過特別快。」

而每到週五的傍晚,她就開始焦慮,想著接下來的兩天假期,該怎麼辦?李儀婷回想,當時她真的不會跟孩子相處,一定得要找親子餐廳之類的地方去「殺時間」。

很害怕當媽媽的李儀婷,用百歲醫生的行為主義方法來帶孩子,「真的很好用,能讓孩子『自己長大』,但其實,孩子的內在,我都沒有照顧到,直到孩子開始反撲,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才讓我意識到不能這樣養孩子,開始導入薩提爾的應對模式。」

浸潤在薩提爾中,打磨、淬鍊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陪伴同理孩子的情緒,讓李儀婷變得比較溫暖。「例如,以前孩子哭了,我可能會問『你哭什麼?』,現在可能會問『你怎麼哭了呢?』這都是在問候她,但方向不一樣,溫暖的程度也不一樣;如果孩子繼續哭,以前我可能會說『不要再哭了。』,現在則說『媽媽可以幫你做什麼呢?』,親子相處的世界是很曼妙的,必須親自去走一趟,去體會、去學。」

慢慢的,李儀婷的親子關係變好了,她鼓起勇氣生了第二胎、第三胎,也開始調整創作方向,接連出版《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從小說家、兒童文學家,轉型成為親子暢銷書作家。

 

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做,一步一步學會負責

想在母職跟自我中,找到平衡,是有具體作法的。李儀婷分享,第一個重點是,媽媽要先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扛起責任,比方說,她最近就開始引導三三挑起洗便當盒的責任。

「我發現三三常會忘記把便當盒拿出來,就直接帶到書房去了,於是我跟她制定了一個規範,我說:『孩子,我每天喊你拿便當盒出來,喊到我都好累喔,這樣好了,如果你回家後,主動把便當盒拿到廚房、倒掉廚餘、放進水槽,這樣我會幫你洗便當盒;但如果你沒拿來,或太晚拿來、我已經睡覺了,甚至隔天才拿來,那麼,責任就在你,你得自己洗了。」

起初幾次,三三自己洗隔夜的便當盒時,都會嚷嚷說「好噁心喔!」,李儀婷也會跟著複誦:「對耶,好噁心喔,這種媽媽也不敢洗。」母女兩都嚷嚷完了,三三還是得自己洗。最「誇張」的一次,是去年的雙十國慶,有四天連假,三三的便當盒整整四天都沒洗,李儀婷樂的輕鬆,反正便當的責任不在她,所以她反而不急了,後來三三咬牙自己洗,再然後,三三終於學會了這個規範。

有很多媽媽對於「孩子的便當盒沒洗」這事兒,在內心是過不了關的,但李儀婷直言,其實,便當盒沒洗也真的不會怎麼樣,「練習放手,一步一步的把責任還給孩子,大人就輕鬆了,孩子也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又比方說,在孩子4歲的時候,她就放手讓孩子自己洗澡了,「我們家現在最小的是5歲,我完全不用管洗澡的問題,他們自己脫衣服、進去洗澡、擦身體、披著浴巾出來,我只負責把乾淨衣服放好,他們就自己把衣服穿好,這樣我就輕鬆啦!不然,我怎麼可能在三個小孩的狀態下還好好活著?」

 

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專注力與執行力

另一個在母職與自我中尋得平衡的關鍵,是把時間切割清楚,「譬如說,我每天凌晨4點多就會起來工作,那時家中很安靜,我能好好的創作,會有新書,也就是這麼來的。」等孩子起床後,李儀婷便先忙孩子的事,等到送孩子上學後,才又開始工作,接演講、跑活動等等。

孩子放學回家後,她會放下工作,陪孩子聊天、看一下功課、全家一起看電影等等。平日晚上或假日,她都不太會接工作,除非是很熟的朋友邀約、或特殊的情況,「我如果長期去工作,孩子也會生氣,所以要好好調配。」李儀婷笑稱。

不僅把時間切割得清楚而專注,李儀婷還會告訴自己:「我的主業是媽媽,副業才是作家。」想清楚這件事情後,就不會本末倒置,還是會多陪他們,當然,現在的她也很喜歡陪孩子,覺得這是件很好玩的事兒。

「『主業是媽媽,副業才是作家』這樣的設定,我想大概會延續到孩子讀國中,15歲、16歲以後,到時候,他們能自理了,有很多和朋友的連結,出去可以照顧自己安全了,我也就能去做更多我想做的事情了。」

 

面對外在的雜音,自己的內心要夠強大

在做媽媽、也做自己的路途上,難免有些外在雜音。在以前,李儀婷找的保母曾跟孩子說:「你媽媽很懶惰,襪子都洗不乾淨」,因為她都把襪子直接丟洗衣機、沒用手洗,保母便會叫孩子轉告她要用手洗。

「孩子回來把保母說的話轉述給我聽,聽到保母說我懶時,我想想,好像也沒錯,我衣服都一個禮拜才洗一次,常常是等到洗衣籃都滿出來了、受不了的時候,才去洗。」心裡轉了轉之後,李儀婷跟孩子說:「沒關係,那是婆婆的觀點,媽媽懶不懶,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判別。」

過幾天,李儀婷把衣服洗了,孩子回家看到,說:「哇,媽,洗衣籃空了!」她說:「對啊,總會洗吧。」孩子又說:「媽,我覺得你不懶耶,你很勤勞,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裡。」

這是孩子自己體會之後的結語,李儀婷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她不用去告訴孩子她做了什麽,孩子在旁邊,會看到、會感覺到的。「很多媽媽在面對長輩或別人的責問、質疑,面對旁人的眼光,常常會扛不住,就會去解釋,例如可能會想跟保母說:『我怎麽會懶呢?我平常要工作耶!』」

但,只要自己的內在是夠穩定的,其實不用解釋的,「因為我不用對她負責,我的生命,是對自己負責。」面對外在的雜音,唯一的法寶,就是自己的內在要穩定一點,朝著目標勇敢的走去。

回望過去這幾年,李儀婷說,自己也沒想過會成為親子作家,起初寫下這些薩提爾應用與心得,僅僅是為了幫助自己學習,「曾經我好害怕當媽媽,當我痛苦過、面對了、努力了,我慢慢才在養孩子中,找到我的價值、我的成就,我又重新建立了自己不一樣的生命,可以說,我從孩子身上找到新的自己。」

「過往的李儀婷,的確有些成就,在文學上、在創作上,而此刻的我的成就,是孩子帶給我的,我跟著孩子一起找到自己的成就,沒辦法切割,」現在的李儀婷,比起過往的李儀婷,是比較飽足、滿足的,從不會當媽媽、到會當媽媽,她歷經很多年,她還在學、還願意學,因為可以和所愛之人一起,創造出不同的生活的樣貌,這是她喜歡的自己。

圖片提供:李儀婷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