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福利部與LINE TV共同聯名推薦,金鐘視后楊麗音全神投入嶄新短劇,邀您參與全世界九月都在關注的失智症課題…




衛生福利部邀請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失智症中心主任暨創辦人徐文俊醫師及亞洲療癒系新天后鄧惠文醫師,以專業溫暖的視角,解密你該知道的失智症大小事…




您對失智症是否有更深的理解了呢~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邀請加入認識、支持、友善失智行列,讓愛延續、失智無憂!






國際失智症協會於9月國際失智症月呼籲應主動識別來預防或延緩失智。

失智症(Dementia)是包含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生活能力等大腦病症的症候群。

失智症是「疾病」,要避免認為人老就這樣(老頑固、老番顛)而忽視就醫。

失智症有多種類型、病狀樣態,且並非是長者的專屬疾病。

失智症目前無法根治,但可透過非藥物療法(例:提供失智者適當的社交互動與活動機會)來延緩退化速度。

失智症的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並尋求親友及社福資源協助,是維持生活品質重要方式。



失智症是全球第七大死因,且為長者能力喪失和依賴他人主因之一。

全球現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持續成長,預估2050年達到1.39億人。

全球每年新增失智症病例超過1,000萬例,意味著每3.2秒就有1例新病例。

預估2030年全球因失智症造成損失將達2.8萬億美元,等於是世界第14大經濟體的規模。

全球多達四分之三的失智症未獲診斷、近62%的醫療保健從業者仍誤認這只是正常衰老。

提高對失智症認識,並創建包容失智症的社會,是目前國際間刻不容緩的公共衛生重點。



台灣於2013年已提出「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為第13個提出失智症國家政策的國家。

截至2023年6月,全國已設置115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5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898處日間照顧服務中心。

推廣失智友善社會運動,確保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使其獲得所需的照護與支持。
2025年3個目標:

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

罹患失智症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

全國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


多動腦
培養及進行自己喜歡/擅長的日常動腦活動(例:下棋、桌遊、數獨、繪畫…等)。

多運動
每週至少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約持續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之程度)。

多社會參與
多參與鄰里/親友團體活動(例:健行、唱歌、聚餐、旅遊、團體表演或創作、觀摩展覽)。

均衡飲食
符合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推廣原則,按推薦比例每日攝取6大類食物。

維持適當體重
以BMI(kg/m2)數值為依循,維持健康體重,且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在80公分以下。

保護聽力
美國醫學會雜誌《感官障礙與失智症風險》表示⋯全球約有8%的失智病例可歸因於聽力衰退。



避免憂鬱
生物精神醫學(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顯示,憂鬱症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時治療可有效預防。

立即戒菸
吸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多項慢性病加劇而遽增失智風險,無論是紙菸、電子煙、加熱菸…都應立即戒除。

節制飲酒
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以濃度5%啤酒計算,女性1天約1杯半(254毫升),男性則可多1倍(508毫升)。

留意三高
定期監測自身數據是否在理想值範圍:
血壓<130/80mmHg、空腹血糖值<1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mg/dl。


01 記憶減退

例:常重複發問/購物,忘記近事。
02 表達困難

例:忘記用來寫字的工具叫做筆。
03 計畫困難

例:無法處理每個月管理的帳單。
04 物品錯置

例:拖鞋放進被子、衣服放冰箱。
05 不再勝任

例:數學老師對加減算術常出錯。
06 判斷減弱

例: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07 時空錯亂

例:在自家周圍迷路而無法回家。
08 社交疏離

例:被動並對偏好活動失去興趣。
09 辨識混淆

例:誤認鏡中自己是另一個人。
10 性格轉變

例:易異常生氣/激動、疑心病重。



預約掛號「神經內科」、「精神科」、「記憶門診」進行診斷。平時至「家醫科」、「老年醫學科」、「內科」看診,醫師若發現疑似失智症個案也會安排轉診服務。

向醫師描述具體異常行為、察覺時間及發生頻率。

向醫師說明傷病史,家族成員是否有類似情形。

攜帶持續服用的藥物,含維他命、阿斯匹靈等。

務必誠實回答醫師的問題,並盡可能回答。



把焦點放在他會的事務上。

安全前提下做他想做的事。

規律作息並避免經常改變。

多談熟悉往事‧維持言語能力。

引導和人互動‧維持人際滿足。

維護病人尊嚴‧避免斥責否定。



參加家屬支持團體(醫院、協會辦理之講座課程、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

了解社會福利資源(身障證明、重大傷病卡、老人福利)。

了解社區照顧資源(日照中心、居家服務、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諮詢與轉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團體家屋)。

協商分擔適度喘息(親人分工及投入資源的安排、喘息服務)。

了解病人照應期待(意識清醒時探詢對未來的安排)。


看

主動觀察,發現異狀(觀察對方是否有重複行為、神情不安、穿著不合常理或衣服上繡有姓名電話等情形)。
問

關心失智者,了解需求(詢問對方從何處來?要去哪裡?有沒有人陪同?知道家裡電話嗎?或是否需要協助?)
留

適當協助,延長停留(盡量委婉地留住失智者,以利有足夠時間的尋求支援與協助)。
撥

聯絡資源,尋求幫助(撥打110報警,提供相關線索,並待警方前來協助或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台灣有8成5的失智者住在社區裡,需要更友善的生活環境。

失智友善社區是台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關鍵一環,涵蓋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與社會參與。

目前國內已有多個不同縣市社區已開始落實,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

失智症預防及照護新知-(PDF)全打包閱覽
關於失智症‧微型期刊
(1)預防及延緩失智…
(2)儘速確認失智病因…
(3)失智非單純老化…
(4)失智該掛哪科?
(5)失智非老年人專利…
(6)與失智者共處…
(7)政府資源及心理調適…
(8)失智友善天使+1…
網路連結資源
諮詢服務專線
失智關懷專線
0800-474-580
失智症照顧技巧、社福資源、家屬支持服務、就醫資訊諮詢。
安心專線
1925
當面臨心力交瘁、心情處境過不去時,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0800-507-272
家庭照顧者社福諮詢服務,並協助社會資源連結與轉介。
福利諮詢專線
1957
提供民眾及所屬家庭之社會福利諮詢服務。

提供失智症個案服務(例: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及照顧者支持(例:喘息服務、家屬支持團體及照顧課程)等查詢及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