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旅遊新創MyTaiwanTour獲三普集團4,500萬元投資,將前進日本、中國市場

數位時代陳君毅 2018-11-16
旅遊新創MyTaiwanTour獲三普集團4,500萬元投資,將前進日本、中國市場
賀大新攝
分享
收藏

歷經五年的時間深耕服務入境台灣的外國旅客,台灣旅遊新創 MyTaiwanTour(飛亞旅行社)宣布獲得三普旅遊集團 150 萬美元(約為新台幣 4,500 萬元)的策略型投資。

下一步,創辦人吳昭輝希望提升技術力、加深旅遊內容,成為外國旅客心目中遊台的第一品牌,再往日本、中國建立相同的商業模式。

連創投都搞不清楚,MyTaiwanTour常見兩大誤解

MyTaiwanTour 專注於台灣在地的旅遊體驗,提供線上至線下的客製化服務,最大的特色在於面向歐美市場,「就是媒體常說的『賣台』啦,把台灣旅遊賣給外國人。」吳昭輝笑著說。

不過,在深入探討 MyTaiwanTour 與三普旅遊集團的策略性合作之前,先要釐清普遍對於他們的兩大誤解。

第一個誤解:許多人認為 MyTaiwanTour 就是英文版的 Klook 或 KKday,販售在地的體驗旅遊服務,但其實在本質上截然不同。後兩者更像是平台,提供旅遊元件供應商上架產品。MyTaiwanTour 是這些「旅遊產品元件」的提供者,如深度的「台北一日遊」、「九份、平溪一日遊」等。吳昭輝補充說明:「我們是 provider(供應者),除了要熟悉目的地的觀光資源外,還要確保旅遊內容的品質。」

KKday 與 Klook 像是旅遊服務產業中的「上游」,而在中下游的 MyTaiwanTour 要確保把「旅遊內容」做到最好,讓產品上架到平台時保持優良的體驗,消費者願意買單。「KKday 和 Klook 都是一起在旅遊圈奮鬥的夥伴,應該相互透過競合關係,聯手到國外和別人競爭才更有意義。」吳昭輝說。

免費訂閱【Meet 創新創業】電子報,掌握最新創業新聞及社群動態

另一個重大的誤解:MyTaiwanTour 並不是瞄準背包客做生意,其實他們的目標是 30 歲以上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吳昭輝用簡單的例子說明:「當你一旦超過 30 歲,口袋裡有了錢,比起花時間研究數十款不同的 Wifi 機,你寧願花錢請人服務你。」

與三普旅遊集團合作,整合雙方資源、切入日本市場

而MyTaiwanTour與三普旅遊集團的合作,吳昭輝一再強調雙方的合作關係超越單純的投資者與被投資者,「我們與三普的合作是魚幫水、水幫魚。」

MyTaiwanTour 礙於台灣本身對於歐美旅客的吸引力,成長規模有其上限。於是在去年嘗試進入日本,希望將日本旅客帶來台灣,「日本真的是很講究關係的市場,」吳昭輝說,「最主要的是日本消費者有很強的品牌信賴度問題,」針對這一點,KKday 的營銷長黃昭瑛也認為,新創在海外市場拓展上真的需要有人「帶路」。

三普旅遊集團與日本最大的國際旅遊集團 H.I.S. 關係匪淺,雙方也合資成立了三賢旅行社。因此 MyTaiwanTour 透過與三普的資源整合,切入日本的客製化旅遊市場;對三普來說,可以獲得製造原生旅遊行程內容的能量,以及過去專注在團客所忽視的散客業務,更重要的是接觸到廣大的英文市場。「英文加上日文,我們將成為台灣最大的 inbound(旅遊入境)業者。」吳昭輝說。

資金運用的第一步:提升技術力成為龍頭

「這一筆資金,要先確定在 inbound 市場上跟三普一起成為龍頭,成為外國人來台灣必找的旅遊服務公司。」吳昭輝說。

而要成為第一,MyTaiwanTour 首要目標是在各方面提升技術能力,包含推出如同旅遊秘書的 App。「我們希望旅客在旅行過程中,有旅遊秘書隨時隨地照應的感覺。」吳昭輝說。比如旅客使用 MyTaiwanTour 的服務到墾丁玩,當中有兩天的自由行空檔,也能夠透過 App 獲得吃喝玩樂的建議。

除了 App 之外,對 MyTaiwanTour 來說,唯有透過不斷的模組化與數據化才有將規模擴大的可能性。因為「客製化」與「規模化」本身存在著矛盾,越是客製化、服務越精細,就越難規模化。

「模組化將是我們規模擴大的關鍵,」吳昭輝說,「當模組化越趨完整,客製化就能更有效率。」以台灣來說,不管是八天七夜、四天三夜,能去的旅遊地組合有限。另外,透過輸入越來越多的旅客後端數據,MyTaiwanTour 能歸納出各地不同的旅客的喜好,也是快速建立客製化服務的重點。

除此之外,MyTaiwanTour 連在導遊培訓方面,都設有自己的導遊訓練系統。導遊們能夠選擇線上課程,如大稻埕導覽等,選修完成後還有線上考試以作為學習的成效參考。

MyTaiwanTour 的三大難題:法規、內容與台灣知名度

不過提到導遊,是煩惱吳昭輝的三大難題之一。

當 MyTaiwanTour 的業務持續擴張,對於導遊的需求必然會不斷上升。特別是他們需要大量的外語專長導遊,儘管能夠找到許多外商轉職的人才,「但是導遊一年才考一次,有點跟不上擴張的速度。」吳昭輝說。目前,也嘗試與政府溝通,找尋法規上的出路。

此外,為了做出更大的差異化,勢必要推出更多台灣在地的特殊旅遊體驗。因此吳昭輝的未來目標之一,就是挖掘出更多深層在地連結的旅遊內容,「我們會投入地方創生、社區再造,讓旅遊業能夠與地方性的連結更強,藉此提升、推出更優質的旅遊內容。」

螢幕快照 2018-11-15 下午8.19.32.png
為了推廣台灣旅遊,吳昭輝將《孤獨星球》的作者找來台灣推出台灣線上旅遊雜誌《Taiwan Scene》。 Taiwan Scene

緊接而來的困擾,是台灣先天上的知名度問題。吳昭輝說:「外國人來亞洲玩,第一站一定是日本、香港、新加坡,這些都有數據佐證的事實。」

因此,吳昭輝把旅遊指南《孤獨星球》的作者 Joshua Samuel Brown 找來台灣,推出線上英文旅遊雜誌《Taiwan Scene》,把台灣生活(Life Style)介紹給外國旅客。「像是手搖杯特輯、小籠包特輯,當旅客跟當地的文化有呼應,他們才會想來台灣。」吳昭輝說。與其抱怨台灣的知名度不足,他選擇捲起袖子先做再說,嘗試用自身公司的力量提升歐美旅客來台灣的動力。

但台灣終究有其擴張的上限。吳昭輝把未來的目標放在中國與日本,希望將台灣模式複製過去,推出 MyAsiaTour。為了保持旅遊產品一貫的客製化、深入體驗的特性,他們也積極找尋中國、日本的在地夥伴。未來,再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利誘遊客來台灣玩,「台灣也很近,要不要去看看啊?」

吳昭輝終究還是不希望長久經營的台灣,被更大的市場邊緣化。這種帶點人情味的念舊個性,也許跟他一直說的,「我喜歡做的事情是 human touch、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所關聯。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

延伸閱讀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