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先天劣勢,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這樣教

現在很多家庭選擇只生一胎,如何提升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是眾多父母的煩惱。其實,只要掌握三大重點,針對常見問題一一突破,就有機會能「化限制為祝福」。

現在有不少家庭選擇只生一胎,而外界對於獨生子女,常有嬌生慣養、脾氣大的負面評價,也因為缺乏手足的互動跟競爭,容易被認定社交能力與人際關係比較差。但其實,只要家長留意教養方式,就能化解這先天劣勢。

暱稱為「小桃媽」的諮商心理師賴玉珊說,缺乏手足的互動跟競爭,對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多少會有影響,但多數研究都指出,這些影響在國小的時候比較明顯,到了國中,影響就沒那麼大了。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年幼時沒有手足可以互動,一旦進入學校,有同儕可以學習互動,也能慢慢習慣團體生活。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獨生子女在職場有更多優勢,因為父母能提供給孩子更多資源。《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彙整出關於獨生子女的三大社交能力問題,並提出教養解方,運用得當,就能將獨生子女的既定事實化為祝福。

 

問題1. 情緒上過度倚賴大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

解方:父母要常提醒自己「放手讓孩子成長」

賴玉珊說,獨生子女的家長很容易過度保護、過度關注,導致孩子在情緒上太倚賴大人,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容易影響到人際互動,特別是發生問題的時候。

最好的解方,就是父母必須常常提醒自己要「放手」,而這可以從小處做起。賴玉珊舉例,她在孩子一歲半之後,就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衣物、做簡單的家事,例如拿抹布擦桌子等等,孩子會認為「我對這個家是有幫助的」。

孩子年齡愈大,父母可以放手的愈多、層面也愈廣,慢慢的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各種能力。

 

問題2. 不需要等待及遵守規範,也缺乏觀察別人跟情境的機會

解方:常陪孩子玩,也常帶孩子跟別的孩子玩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即便家中只有一個孩子,也不一定能陪孩子玩。職能治療師柯穎婷直言,經常自己玩的孩子,不需要等待及遵守規範,也缺乏觀察別人跟情境的機會,跟別的小朋友玩時,就容易不守規定、搶玩具、愛生氣,甚至有糾紛時也搞不懂事發原因。

因此她建議,父母最好每天撥出時間跟孩子互動,看繪本、說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玩玩具都好,增加孩子觀察別人,以及等待、輪流的經驗。柯穎婷提醒:「如果是有明確輸贏的,譬如撲克牌、下棋、桌遊等等,也別總是讓孩子贏,要互有輸贏,讓孩子體驗輸、練習輸。」

另外,也可找親朋好友的孩子,組成小團體,常常一起聚會遊玩,如同國外流行的playdate,就算混齡也無妨,重點是增加孩子的團體互動經驗。親職作家彭菊仙建議,如果身邊親友都沒孩子,或是年齡差距過大,可以從培養孩子的興趣下手。例如看看有沒有同學要一起參加課後班,比如直排輪、足球等等,盡量讓孩子多一些夥伴。

 

問題3. 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善於分享及同理他人

解方:教孩子社交技巧,同理與傾聽最重要

有些獨生子女的家長,會約孩子的朋友一起去公園玩、或是邀到家裡來玩。彭菊仙提醒,在此之前最好能跟孩子演練一下,例如準備好小點心,請孩子到時候拿給同學吃;或先跟孩子約定好,等一下要一起分享家中的玩具。跟孩子討論看看「怎麼樣讓同學來家裡能玩得很開心」,讓孩子練習同理心。

假如父母早就預期孩子會發生狀況,例如不耐煩等待、喜歡照自己的方式玩之類,也可以先跟孩子討論,打個預防針。彭菊仙強調,如果製造機會讓孩子跟同學相處,卻又沒教孩子社交方法跟技巧,最後可能不歡而散,反而讓孩子對人際關係產生陰影。

現在孩子的物質享受比過去多,卡牌遊戲等物品也成為一種社交媒介。友緣基金會社工師楊淑芬說,在家長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讓孩子接觸一下也無妨,但更長遠的做法,是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比方說,同學聊寶可夢時,你就算沒玩過,也可以回應同學:「你們說的是什麼?聽起來好好玩喔!」或是「哇,你這個玩具好厲害!」,特別是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孩子,發展階段還比較自我中心,只要願意傾聽,就容易開啟良好互動。

賴玉珊提醒,台灣有很多生兩個孩子的父母,也會過度保護孩子。因為華人文化太擔心孩子會發生危險或受傷,習慣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但於此同時,大人也傳達出「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的訊息,會影響孩子累積問題的解決能力。

此外,現在的家長為了避免衝突,常會討好孩子,沒辦法訂出規範、限制孩子的行為。這對於孩子跟同儕之間的互動或社交有很大影響,不可不慎。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