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好的表現,將受限於他的壞習慣」孩子不收拾、咬手指、做事拖延壞習慣一堆?專家3大教養建議

習慣就像一把兩面刃,好習慣能讓你壯大,壞習慣也能輕易將你砍倒。如果小孩有不收拾、咬手指、做事拖延等不好的習慣,怎麼協助他們有效達到自我改善?

「你最好的表現,將受限於你的壞習慣,」現居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莫林(Amy Morin)在〈3步驟戒除壞習慣〉一文中談到,一個人要努力改掉阻礙自己前進的壞習慣,好習慣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

專門研究習慣的暢銷書作家克利爾(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不要輕忽生活中的小改變,時間會將你餵養給它的東西加乘,「習慣就像一把兩面刃,好習慣能讓你壯大,壞習慣也能輕易將你砍倒。」

如果小孩有不收拾、咬手指、做事拖延等習慣,怎麼協助他們有效的達到自我改善?以下是學者專家建議的3大教養招式:

 

第1招:有意識「驚嚇」小孩

前新竹縣照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教師(現任照海幼兒園園長)徐明佑提到,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史代納(Rudolf Steiner)主張,不要無意識的驚嚇小孩(例如突然莫名其妙的對小孩動怒、發脾氣),但若是有意識的讓小孩受到驚嚇,會產生改變他的行為模式或習慣的效果。

藉由對話、繪本、小說、電影或戲劇等,只要主題貼切,都是很好的媒材。例如閱讀經典繪本《朱家故事》,探討「家事到底是誰的事」,若沒有人肯收拾,媽媽可能就會離家出走。透過繪本故事的具體圖像,能夠帶給孩子警醒的效果。

徐明佑說,就像很多大人看完文學作品或電影之後,也會思索「這是在講我的人生嗎?」從中獲得啟發與反思,也會想要做出改變。

 

第2招:滿足內在的發展需求

強調正向教養的蒙特梭利專家羅寶鴻表示,小孩會有吃手指、咬指甲、說謊、偷竊、霸凌別人等不當的行為與習慣,通常是因為「內在發展需求沒有被滿足」,包括動作發展、秩序感、語言發展、感官刺激、內在歸屬感及價值感等不同面向的需求。

羅寶鴻曾陪伴習慣咬手指的孩子,經常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具體的肯定(例如告訴他做到了哪些事),這孩子在半年內就改掉咬手指的習慣。

他認為,「要幫助這些孩子改善習慣,不是針對當下的行為做糾正和責備,而是平時就要多給予正向資源,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在乎、是好孩子。」

羅寶鴻強調,孩子養成一個習慣是長時間的,改掉一個習慣也需要長時間,更重要的是找到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第3招:用好習慣取代壞習慣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指出,如果小孩有不好的習慣,完全禁止是行不通的,需要慢慢減少,或用好習慣代替壞習慣。例如每天習慣玩手機半小時,可以從縮短5分鐘開始,逐漸變成25分、20分、15分等,讓時間愈變愈少。又例如小孩經常用平板看卡通影片,可以改為聽故事,聆聽的學習會更主動些。

此外,適當的策略和工具也有助於改善習慣。台北市新生國小校長陳智蕾補充,如果小孩做事容易拖延,父母或師長可以嘗試下列幾個做法:

做法1. 利用番茄鐘設定固定時間,讓孩子專注於一件事上再休息。時間設定一開始不要太長,慢慢再增加。

做法2. 適度善用同儕或群體壓力。比如一起倒數、小組共同完成加分等方式。

做法3. 教孩子拆解事件的方法與設定步驟,並討論做事的輕重緩急與順序。

做法4. 教孩子根據應完成的事設計每日檢核表,一天結束後討論完工進度。

做法5. 教孩子自我對話,專注在自己想要的結果及可能遭遇的障礙。比方說:「如果放學後想要有自己的時間玩遊戲,就要專心先完成功課。」

建立一個新習慣,大概要花多久的時間?克利爾在書中透露,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必須串起足夠次數的成功嘗試,行為才會在心裡根深柢固,成為自動化習慣。

 

全球習慣專家的行為改變4法則

克利爾在《原子習慣》一書中談到,建立習慣的過程分為「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大步驟,透過簡單易懂、容易執行的「行為改變四法則」,有助於建立好習慣;而將這些法則反向操作,就能夠戒除壞習慣。

1. 讓提示隱而不現:減少接觸會激發壞習慣的提示。例如把手機留在別的房間數小時;每次打完電動後就拔掉插頭,主機收到櫃子裡。

2. 讓習慣毫無吸引力:重新建構自己的心態,強調避免壞習慣的益處。

3. 讓行動困難無比:例如使用插座定時器,每晚10點自動切斷路由器電源,網路斷線代表上床時間到了。

4. 讓後果令人不滿:擬訂習慣契約或找到問責夥伴,有助於督促自己遵守承諾。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54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