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是好孩子,媽媽也是好媽媽,但親子相處卻水火不容?大學諮商中心主任:大人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別困在原生家庭的教育之中

親子之間的衝突,往往問題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你如何詮釋這件事情。長期從事諮商與輔導實務工作的武自珍建議爸媽,更新自己詮釋事情的方式,先處理情緒,再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如此,親子關係才不致於天天劍拔弩張。

相信很多爸媽對這些話都不陌生,一不小心就脫口而出:「你考試考得這麼爛,以後怎麼辦啊?」「你那是什麼態度?你給我過來!」「你現在就這個樣子,長大以後還得了?」

前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武自珍,長期從事諮商與輔導實務工作。

她觀察,現代的父母非常認真用心,費盡心思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因此對孩子的期待很高。當孩子表現令自己失望,爸媽很容易因挫折而情緒失控,失控後又懊悔不已,「我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真是太糟糕了」,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親子衝突,和大人的內心「小劇場」有關

武自珍擔任生命線主任時發現,華人很習慣鑽牛角尖,卡在情緒的困境中、走不出來。

武自珍指出:「影響情緒的因素,包括過高的期待及不符合事實的解釋。」

 

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期待時,爸媽常「腦補」、內心上演小劇場,生氣的情緒隨著想法而愈來愈強烈。例如:孩子不聽話時,媽媽的想法從「這個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到後來認定「小孩簡直是存心和我作對、我已經夠辛苦了,我對他還不夠好嗎?」「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愈想愈生氣,最後情緒大爆炸、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簡單來說,親子之間的衝突,往往問題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你如何詮釋這件事情。

 

以孩子不聽話為例,你也可以解釋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張、準備變大人了」。一旦改變詮釋的方式、想法變了,父母的情緒自然就會轉換。

 

ABCDE五步驟,走出情緒困境

武自珍諮商協談時,採用「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協助個案改變對問題(事實)的認知、解釋。她發現,大部分人都能突然想通了,情緒豁然開朗。

REBT治療法區分為A、B、C、D、E五大步驟。武自珍舉「孩子不想寫功課、回房時『砰!』的一聲關門,引爆媽媽的怒火」的例子,說明如何運用ABCDE步驟。分別為:

步驟A.(Activating Event,引發事件):引發情緒的事件→孩子不想寫功課,把房門大力關上。

步驟B.(Belief,信念):你對A引發事件相關的想法→媽媽認為孩子不服管教、脾氣太壞、目無尊長。

步驟C.(Consequence Emotion,情緒結果):A加上B,引起你的心情反應和結果→媽媽覺得生氣、委屈又難過。

步驟D.(Dispute,駁斥、質疑):系統化的質疑自己的認定,挑戰自己的想法內容的真實性和功能性→「只要我有理,孩子就應該好心情的回應我,否則就是不尊重我」,這個結論是事實嗎?

步驟E.(Effective Philosophy,具功能新觀念):合情合理更新過的想法→一個人心情不好,出現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不一定就是不尊重我。

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武自珍指出,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控制「A」,「事情不要發生,就沒有情緒問題;於是拚命盯著要別人改,別人不改,你就生氣。」

其實,A、B、C、D、E五個步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B」,你如何詮釋事件、怎麼想,才是關鍵。

 

武自珍諮商無數的親子個案,感歎的說:「很多孩子都是好孩子,媽媽也是好媽媽,卻水火不容,問題就出在對於事件的詮釋錯誤。」

 

REBT治療法應用於親子教養的四個重點

若想將REBT治療法應用於親子教養,爸媽可以怎麼做呢?武自珍建議掌握以下四個重點:

重點1. 腦中的詮釋「檔案」需要更新:我們如何詮釋一件事情?從小到大,每個人腦中累積了許多過去的記憶檔案,包括:小時候看到聽到的、爸媽教的、學校學到的知識等。

很多人當了爸媽後,常發誓絕對不要成為像自己爸媽那樣的父母。但往往事與願違,不自覺的複製爸媽的教養方式。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你的腦中所儲存、對事情的詮釋檔案沒有更新。

例如:小時候媽媽罵「你考這麼爛,將來怎麼有出息?」「爸媽辛苦工作賺錢供你,你不認真念書就是不孝順。」當類似事件發生(例如小孩考試考不好),你腦中的舊檔案立刻跳出來、反應和媽媽如出一轍:「你這樣以後怎麼找得到好工作?」

武自珍提醒爸媽,一個人對事情的詮釋想法,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爸媽所說的話、對事情的解釋,都會變成孩子的記憶檔案。因此,爸媽必須有意識的「更新」對事件的詮釋。

當你駁斥、挑戰原本的想法:「人一生中有無數次考試,一次考試考不好,人生真的會完蛋嗎?人生成功與否就靠考試決定嗎?」武自珍表示:「只要你對事件的認定不一樣,情緒就會比較鬆。情緒處理好了,再來考慮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重點2. 接受自己有情緒,生氣很正常:很多父母對自己跟小孩發脾氣感到愧疚,事實上,「人有情有意,也有欲,生氣很正常,」武自珍說。

她指出,當你情緒失控,不需要太苛責自己,否則很容易又捲進情緒的漩渦,幫自己找理由:「我會生氣,還不是因為他……」這無濟於事。

 

重點3. 自問自答,問自己為什麼生氣:重點是,透過A引爆情緒的事件,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失控、生氣。武自珍建議,問問自己「我為什麼生氣?」「因為他做了……」「為什麼他……,我要生氣?」進行一連串的自問自答。

有一次,武自珍兒子去剪頭髮,結果剃了個光頭。她非常生氣,但不知為什麼。自問之後才發現,她認為「把頭髮剃光,好像流氓」,想通之後,自己也覺得這想法太離譜荒謬,當下情緒就舒緩很多。

武自珍建議:「在想法的最後,都加上兩個字『是嗎?』」例如:「這個小孩是故意這樣、存心要氣死我,是嗎?」設法讓自己的想法轉回事實、以及你所認識的孩子,有助轉換情緒。

 

重點4. 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影響情緒的因素之一是過高的期待。武自珍觀察,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太高,超出他的能力發展,像是很多家長很生氣,「我們之前說好了,你明明答應會做到,為什麼又犯錯?」

以孩子的認知發展來看,「8歲以前,孩子的答應是沒有意義的,」武自珍說,「8歲以前的孩子幾乎是沒有良心的,沒辦法把規則放在心裡、自己管自己,因此是靠『後果』約束。看後果如何,再決定這件事可以做或不可做。」從「他律」到「自律」需要時間發展,但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對待,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他的年紀及能力所及。

武自珍建議,爸媽更新自己期待,確認對孩子的期待是否符合他們的年齡、特質(符合現實)?合不合理?符合人性嗎?如此,親子關係才不致於天天劍拔弩張。

 


武自珍 小檔案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社工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州老道明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

經歷:東海大學學務長、東海大學社工系系主任、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台中生命線主任

證照:諮商心理師、中國高級心理諮詢師、理性情緒行為治療師暨國際督導師等

著作:《別當除草機父母》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5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