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完成登山行程?「一日畢羊縱走」死亡山難的省思 | 城市山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何安全完成登山行程?「一日畢羊縱走」死亡山難的省思

畢羊縱走發生死亡山難,傳出一名成員已喪生的憾事。圖為畢羊縱走一景。
 圖/作者自攝
畢羊縱走發生死亡山難,傳出一名成員已喪生的憾事。圖為畢羊縱走一景。 圖/作者自攝

我剛開始爬山的時候,曾經問過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結果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把所有死亡山難的資料都看過一回,你就會懂了。」語畢,他側著頭想了一想,再道:「不要浪費了他們的犧牲。」

但前輩不懂的是,在他成長的社團登山時代之中,組織內部自會調查山難的原因並撰寫成文,取得這類資訊並非難事。如今網路上要找到具公信力的山難報告書,只是緣木求魚,我們必須得從各方報導中自行歸納出可能的真相。換句話說,山難原應發揮的教育功能,早就已經遭到嚴重弱化。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自然可以指責當事人有千百個不是,反正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我想關注的,仍然是一起山難的教育價值,網路霸凌不會有善果,預防勝於治療方為正道。

這一條年輕生命,是如何消逝的?

先從路線說起,所謂「畢羊」指的是畢祿山和羊頭山這兩座百岳。熱門的走法是從820林道進入,先登頂畢祿山,再沿著兩峰之間七上八下的「鋸齒連峰」稜線走到羊頭山,再下行到慈恩隧道口。有人選擇於820林道盡頭露營,也有人選擇在稜線上紮營,以兩日完成;但近年流行的另一方式,則是相當考驗體能的一日內完成,依照正常腳程也約需要15小時左右。

根據媒體報導,這支來自台中的七人隊伍於17日出發,且因腳程落差甚大,拆成了前四人後三人兩小組行進。先行抵達羊頭山登山口的四人遲遲等不到隊友,所以在晚間8點報案求援。救難人員於隔日18日上山搜救,順利找到兩位失聯者,但19日卻傳來最後一位成員已喪生的憾事。

據報,這三位女性是決定撤退之後,於一處乾溪溝的下切路段走過頭,從而迷途。不幸過世的葉姓女子行進速度快,脫隊獨行,最後屍體倒臥的位置更在兩女被尋獲處的1公里之外,疑似失溫而死。

此次山難,應是隊伍決定撤退後,於一處乾溪溝的下切路段走過頭,從而迷途。 圖/作者自攝
此次山難,應是隊伍決定撤退後,於一處乾溪溝的下切路段走過頭,從而迷途。 圖/作者自攝

案例分析:如何避免迷途?

以地形和氣候來說,在台灣的高山地區健行並不危險,不似國外山域的雪線上環境一般嚴苛,有冰河裂隙、雪崩、暴風雪等巨大威脅。正因為如此,撇除失足、跌倒這類意外,我國大部分山難的肇因是人謀不臧——早在出發之前就種下危險的種子,等到山友陷入意外狀況,卻茫然不知如何自救,不免就會結成悲劇的果實。

大家現在都知道這起山難的主因是迷途,但為何會迷途呢?因為她們沿著乾溪溝下切過頭。對於經驗不足,或是對路線瞭解不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失誤。2018年的八大秀山難,即是當事人未注意到路徑的轉折處,進而一路下切至溪谷。

其實這類轉折處所在多有,例如秀霸線的塔克金溪源頭路線、奇萊稜線下成功山屋,甚至是2011年張博崴山難,起因也是走錯路誤下溪谷。而且除了夜間和起霧時更容易迷路,行進方向不同也會導致部分路標變得比較隱蔽。通常來說,若是登山者懂得觀察環境,及時警覺到狀況有異,就能夠導回正途。

登山的基本功之一即是在出發前先看地圖預習路線,如果山徑大體上是沿稜前行,那麼任何下切都不可能走得太遠。多數熱門百岳路線之上,四處皆有疊石、布條和路標,倘若行走一陣子都沒看到人工指示,就要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路,必須立即退回上一處有路標的地方。另一方法則是觀察路況,例如植被過於茂密,不似常受人踩踏,或是出現難以通過的地形,都要想到是不是自己已經偏離了「高速公路」(由於百岳路線通常大條好走而有的稱呼)。

不少類似的轉折處,都已有管理單位或熱心人士綁束植物或是牽繩刻意阻路,但不可能包含全部需要注意之處,所以非常建議出發前先安裝登山用的導航App,並預先下載好離線地圖,實際練習操作後再上山。

若是登山者懂得觀察環境,及時警覺到狀況有異,就能夠導回正途。
 圖/作者自攝
若是登山者懂得觀察環境,及時警覺到狀況有異,就能夠導回正途。 圖/作者自攝

長年處於渾沌的領隊一職

以這一隊伍為例,目前尚無法確定是「網路揪團」,是朋友自行組隊上山,還是收人錢財的商業隊伍,故討論重點會放在領隊的角色之上。

早在70年代,就有岳界前輩指出大眾對領隊的認識淺薄,因而漸漸出現組織鬆散的高風險隊伍。如今此現象仍舊存在,只是因為登山人口基數不斷增加,加上網路通聯的高便利性,讓相同問題更常發生。

若是付費跟團爬山,嚮導通常具備一定經驗,足以成為稱職的領導者,分攤我們一部分的安全責任。但若是自行組隊登山,就會立刻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隊伍上山之後,該聽誰的話?一般來說,這個職位都是由隊內最資深的山友擔任,但如果大家半斤八兩,或是彼此不識,那該如何是好?於是,我們會見到一支登山隊伍只有負責申請與協調工作的「行政領隊」,實際行程中卻是各人自求多福,與惡名昭彰的「非自願獨攀」呈絕對的因果關係。

在此呼籲欲自組登山的人們,安全是自己的責任。就算是參加隊伍登山,沒去過的地方就是沒去過,若脫隊該如何是好?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事先瞭解自己要走的路線、遍覽網路上的相關登山紀錄、學習如何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定位。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逃出生天,活著再見到親愛的家人一面,而不是讓他們迎來一具冰冷的遺體。

安全是自己的責任,行前更加需要事先瞭解自己要走的路線,學習如何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定位。 圖/作者自攝
安全是自己的責任,行前更加需要事先瞭解自己要走的路線,學習如何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定位。 圖/作者自攝

附錄:登山安全守則

  1. 隊伍成員必須秉持互助精神。
  2. 以登山而言,不只是團進團出,過程中更要確保無人落單。
  3. 務必事先瞭解隊員的登山經驗,知道誰需要受到更多照顧。
  4. 承上,若隊伍裡有新手,強烈建議開行前會預習路線。
  5. 建議會將腳程最慢者調至隊首後行走,避免眾人漸行漸遠。
  6. 透過溝通與協調委適任者為領隊,明確賦予管控隊伍的職責。
  7. 安裝登山專用的導航app,下載離線地圖並事先練習如何使用,並攜帶行動電源。
  8. 無論行程難易與否,應隨身攜帶緊急求生裝備(雨衣、雨褲、保暖的羽絨/化纖外套、輕量求生毯)。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