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考驗人心:拉開「社交距離」時,如何保持心理連結? | 曾麗心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考驗人心:拉開「社交距離」時,如何保持心理連結?

疫情持續擴大,指揮中心今天(1日)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圖/路透社
疫情持續擴大,指揮中心今天(1日)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圖/路透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4月1日在總統府敞廳記者會中表示,非特定人在公共場所,建議室外社交距離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以上,如果特殊狀況使該距離無法維持時,要開窗通風、戴口罩或使用隔板。蔡英文總統在記者會中也直言:「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什麼是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是這幾天的熱門關鍵字。因著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為了緩解病毒傳染,除了封城鎖國,更紛紛呼籲國民拉開社交距離:請待在家裡、請照顧自己、請不要四處活動、請減少團體聚集......朋友圈笑說,因為疫情的緣故,「邊緣人的春天來了!」,宅男宅女有充分的理由不出門、不參與社交活動,此時此刻,人人都可以是邊緣人,也必須是邊緣人。

必須跟身邊的人拉開足夠的物理距離,座位不得倆倆並肩,各種小團體、小圈圈被瓦解,沒了交頭接耳、互換意見的鄰夥,更沒了勾肩搭背、手把手的麻吉。就連平時互動親熱的法國人,此刻為了防疫也不得再輕碰臉頰、問候彼此了。

美國總統川普在3月29日宣布,將載有社交距離準則的聯邦防疫指南延長至4月30日,該準則重複了5次「請留在家裡」,強烈傳達出保持社交距離的迫切性。

英國政府也明令,社交距離需維持2公尺,同時禁止2人以上集會,除非必要,民眾不得上街。旅歐友人分享,有一婦人上街採購,被警察攔下開罰,因為她只買了「一打可樂」,而這不是民生必需品。

新加坡自3月27日起限制人和人距離不能「少於一公尺」,違者開罰。更有媒體刊出新加坡餐廳的照片,同桌用餐只能遙望,地上還貼有「X」字記號,提醒民眾保持座位間隔。這類看似「管過頭」的作為,如今卻可能將在台灣發生。

各國紛紛祭出防疫對策,泰國曼谷地鐵部分座位被貼上「X」記號。 圖/路透社
各國紛紛祭出防疫對策,泰國曼谷地鐵部分座位被貼上「X」記號。 圖/路透社

築牆之日,疏離之始

日前經過幾間大學校園,平日總開放民眾自由進出運動,如今架起鐵網、拉起圍欄,唯憑證始得進入校園;出入住家和辦公大樓時,拿不出門禁卡、識別證者,即「非我族類」,立刻召來警衛的白眼和警示,指著白紙黑字告示:非必要請勿進入本大樓;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若有人一陣乾咳,立刻招來毫不掩飾的厭惡迴避,若是出現中國口音或是外國人時,人們就開始移動位置,努力避免近距離接觸他們。

不知不覺中,有一些改變已經發生,而且深深影響了我們行為,更影響了我們的心理。肺炎疫情不僅僅讓人們記得用手背遮口打噴嚏、用鑰匙按電梯按鈕,當我們築起高牆、劃清界線,疏離已經開始;當我們戴上口罩,遮去大部分的面部表情,只留下雙眼給周遭的人,人我之間的互動交流只剩下眼目流轉或是根本視而不見了?

當我們把所有會議改成線上、把上下班時間錯開,同學不再「同」學、同事不再「共」事,不見面、不互動,有些事情依舊進行,甚至進行地更有效率了,但是會不會因為太有效率,而開始漸漸失去了人情溫暖?

看著台灣高效能的防疫工作走到今日,心中既佩服也感激,但此刻也忍不住憂心起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當社交距離被拉開,人們的心理距離不知不覺中也愈來愈遠。居家隔離帶來的焦慮感和恐懼感,社會疏離導致孤獨感和憂鬱情緒,失業、無薪假、關廠倒閉、經濟蕭條等,可能會帶來更多社會問題與家庭難關。

美國休士頓一處公園放置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的標誌。 圖/美聯社
美國休士頓一處公園放置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的標誌。 圖/美聯社

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

因為病毒的力量,我們感到恐懼;對自私而不顧公眾健康者,我們感到憤怒。但在混亂中還是要保有人性與良善,保有對人最基本的尊重,防疫不能成為「不禮貌」的令牌,不要肆意地說:「離我遠一點」。

無論對飄海歸國的學子、對出國差旅的工作者、對遠道來訪的外國旅客、或是對確實執行居家隔離者,公然排擠批判、網路公審、毫不掩飾的霸凌,正在你我身邊持續發生。

為數上萬的居家隔離/檢疫者,看似不用工作、不用上學好輕鬆,但事實上不但倍感無奈無聊、擔憂會罹病、害怕被社區排斥、煩惱失業無薪,還要面對最大的挑戰——孤獨。

14天不可外出、不能與任何人接觸,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隔絕孤立處境是難以忍受的。整天沒有一個人可以說上話,只可靠通訊、網路與外界保持聯繫,若又是蝸居空間狹小,無法散步、出門透透氣,此番坐困愁城之感,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才能克服啊!

沒有人願意生病,更不願意在生病之後,還要背負被謾罵批評的壓力。疫情緊繃之際,除了請大家保持警戒、遵守防疫規定,我們仍需要給予這些罹病者再多一些鼓舞和支持。

再談疫情中受害最深的年長者,是高罹病、高死亡率的風險族群,若患有慢性病者,處境更為艱難。老人家搶不到物資、無力去排隊領口罩、也不懂得用網路訂購,他們對於疫情的焦慮感恐怕更甚青壯者。在病毒的加速傳播下,年長者被時代排擠在健全大門之外,他們的處境確實需要更多關心。

北京一處超市在地上標示「一米線」,確保排隊民眾距離。 圖/路透社
北京一處超市在地上標示「一米線」,確保排隊民眾距離。 圖/路透社

當社交距離被規定,莫忘保持心理連結

面對持續擴大的新冠病毒疫情,我們的心理壓力已經夠大了,此刻人們多麼需要心理支持和心理連結,但卻被要求拉開彼此的社交距離,若無法從身邊的人獲得最直接的社會接觸,我們要怎麼要照顧自己內心的社會需求呢?以下分享一些作法給大家參考:

  1. 轉移注意力
    首先,我們要轉移對負面資訊的關注,少看一點疫情新聞(當然還是可以每日追「時中安心報」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也少接觸一些負面的言論。
  2. 練習獨處
    我們可以練習獨處,享受片刻的停擺,正念、靜心、讀本書、看影片、打電動、蒔花弄草、烹飪自煮、參與線上課程…...等,宅在家可從事的活動其實不少,趁此亂世反倒能內觀自省,重拾心靈成長。
  3. 與親友「共度線上時光」
    除了自己獨享時光,現在也可以透過很多軟體隨時與他人保持聯繫。不僅可以每日視訊通話、互報平安,還有朋友嘗試與身處異地的家人,同步上線看綜藝節目,透過網路即時連線,歡樂笑聲的共頻共感分毫不減。
  4. 保持聯繫與情感交流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離群索居是具有心理挑戰性的,所以,我們在感到自身受苦的同時,不忘保持關懷身邊的人,問候彼此「你好嗎?我很好!」,特別是家中的長輩,莫忘關懷提醒彼此保養顧惜身體。此時各種圖文並茂、言短情深的「長輩圖」或許倒成了傳遞情感的最佳小幫手呢!

眼下疫情何時休止仍未有定數,但是拉開社交距離的同時,人們需要更多的心理連結。文末,想引用陳時中部長今日談話:「把自己顧好就是把家人顧好,把家人顧好就是把社會顧好,每個人都是防疫最重要的螺絲釘」,疫情來襲,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要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吾人雖不幸遭逢疫情洪流,但有幸得見證一場偉大的戰役,願人人平安,而這一切苦難終將過去。

拉開社交距離的同時,人們需要更多的心理連結。 圖/路透社
拉開社交距離的同時,人們需要更多的心理連結。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