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營管理 > 後疫情生活的三種改變
國際品牌大師-林斯壯 Martin Lindstrom

後疫情生活的三種改變

EMBA雜誌407期 / EMBA雜誌編輯部
2021.01.05

 

 

失去摯愛的人、搬家,是人們一生會面對的兩個巨大心理壓力。


同樣帶來巨大心理壓力的新冠病毒疫情,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心理學家主張,我們一生中遭遇過壓力最大的情況是離婚、摰愛的人去世,以及搬家。現在他們可以加入第四個壓力最大的人生經歷了:新型冠狀病毒。


現今的專家一致認為,這個全球大流行的疾病將會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認為可能發生的影響如下,遺憾的是,當中有些壞消息。


1.我們全都會變胖(事實上,我們已經一天比一天胖了)。過去這段時間,不少人體重上升刷新過去的紀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個情況有改變的跡象。業界對這個現象的說法是「無意識的咀嚼」。也就是我們會不假思索的吃東西。實驗顯示,當老鼠承受巨大壓力時,牠們會吃更多東西。


當我們處於疲倦狀態時,我們對多巴胺的渴求,會驅使我們吃更多東西。當巨變發生時,我們就會吃更多東西。因此,冠狀病毒疫情結束後會發生什麼事,並不難預測。我們會看到人們的食量以及所有和吃有關的活動會大增,像是美食節目、減重書、健康生活課程、減重節目……。


2.我會離婚嗎?自從實施居家隔離政策之後,美國有些州的家暴案件已經增加了三倍。與家庭成員的密切相處、缺乏日常慣例,以及教會活動的暫停是主要原因。不要笑,幾千年來,人們習慣的宗教,是由儀式和慣例所定義的。事實上,平均來說,你我每天要執行超過三百五十個慣例。


最新的統計指出,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已經改變了四○%的慣例。你或許會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它真的事關重大。以雞為對象的實驗顯示,改變餵食慣例會導致雞隻暴力相向,而且慣例改變兩個小時之後就會發生!


這個結論很直接,但也很可怕:疫情結束後,離婚率很可能飆高。


3.重新思考人生有什麼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會使我們領悟到新的事實,以及對人生的新觀點。許多人已經明白,寂寞是什麼滋味,有不少人已經失速的衝向憂鬱的世界。我們有充裕的時間(有些人會說,太多的時間),對自己、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的未來做出評價。我是說,你一天看得了多少網飛(Netflix)的影片?恐怕不會太多,因此,我們一定會用多餘的時間,重新檢視自己的社會角色。


有些人會善用這些時間,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們把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當作一個機會,創造新的自我形象,給自己一個再創人生高峰的機會。


人生願望的反彈


我們的金錢觀也會改變。我們會自問:假如不能使用這些錢,錢還有什麼價值?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人們開始過著更充實的人生。我們會看到人生願望清單的反彈:更多大膽的運動和冒險、派對、外出渡假,以及與家人朋友的真心相聚時刻。


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一個單純的原則上:我們只有這輩子,為什麼要管那麼多?


公司老闆可能心裡已經有底了。視訊電話和虛擬會議使公司成本減半,生產力倍增。如果你是老闆,千萬不要被這個現象騙了。


我們多多少少會被迫往數位化的路上走,然而,當冠狀病毒從地球上消失之後,許多人會被一個更厲害的病毒感染,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論在職場還是家庭,那就是,我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們開始明白,快樂來自社交互動,在家和在職場都一樣。對,沒錯,我們度過了病毒危機,體驗了百分之百數位生活方式的高效率。那種生活看似非常吸引人,但有個東西不見了。而我們需要那個東西,那就是對於實體歸屬感的渴求,對人際連結的渴望。 

 

相關文章 ARTICLES
用更少規則,換更大成長 四步驟,開啟團隊的自我管理
為什麼部屬無法及時回應顧客?為什麼看到錯誤沒有盡快調整?想讓團隊每一個人都有自我 ... ...
2022.11.30
READ
A方案,還是B方案 六個方法,好決策不必碰運氣
為什麼去年的某個決定讓業績一飛衝天,這個月的某項決策卻讓公司錯失了大好機會?六個 ... ...
2018.03.22
READ
風險管理 如何降低危機的殺傷力
面對法令的修改、毫無預警的自然災害,公司如何嗅出不對勁,逼潛在問題提早現身,成功 ... ...
2020.02.10
READ
留意三個徵兆 你的產業要被破壞了嗎?
二○一七年,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之後進一步進軍醫療保健產業,產業破壞者的下一個目 ... ...
2018.10.01
READ
7大誤區X3大原則 將績效管理融入日常工作
為什麼目標設定好了,團隊也定期開會溝通,結果還是離目標有一大段差距?麥肯錫顧問指 ... ...
2020.10.30
READ
日立先端科技執行役常務兼產業解決方案事業統括本部長田嶋浩 智慧製造,讓工廠變聰明
智慧製造並不是日立設定好的未來目標,而是公司在思考未來可以走多遠,要用什麼能力走 ... ...
2019.10.01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