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書評:影集與小說有著相似骨幹,卻給人一種看了不同故事的奇異感受

《正常人》書評:影集與小說有著相似骨幹,卻給人一種看了不同故事的奇異感受
Photo Credit: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似明白無數道理,更無奈的是無法將人生活得比較順遂,以前對抗戰爭與霸權,現在能對抗的只剩體制與虛無,因此千禧世代的故事總是不好發揮。偏偏捕捉得好還是大有人在,例如胡波,例如莎莉魯尼,她不僅刻劃年輕男女愛情的理想面,也精準描繪年輕男女愛情的現實面。

整本書來來回回翻了又翻,細節藏總在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尋常愛情故事裡。好比《正常人》沒有章節名稱,也不編號排列,只見一個月後、六星期後、四個月後、六個月後,時間就是這樣流逝的,問題不曾解決,無論好壞、分合、順逆、晴雨或悲喜,再艱難也依然慢慢前進,像人們親自走過一個階段,回頭望望,方能意識到自身變化都在一瞬間;時間也會印證一些東西,好比人一生中會遇見的身心契合之人是少之又少,好比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能被多愛一點,小時候想得到眾人的愛,長大了會發覺,唯獨那一、兩個人的愛,超越言語的相知與相惜,才是真正足以與死亡、孤獨和負面情緒對抗的事物。

其實觀賞完影集與閱讀完小說後,有著相似骨幹的《正常人》卻給人一種看了不同故事的奇異感受,那些我們何其幸運,用不著親身經歷的碎裂過程,以及那些我們不夠幸運,無緣在茫茫人海中遇見的罕有連結,當下思緒千迴百轉,卻在真正想理出一個脈絡時又似乎欲說已忘言。

改編影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康諾與梅黎安有如地球與月亮彼此牽引的過程,而原著小說則附著在康諾和梅黎安的內心世界,從他們解讀彼此以及自我的心境轉折看待這段連結如何定義兩人走到目前為止的人生,可並非相互理解就無須溝通,有時候誤會就降生在自以為是的感知裡,我們既依附在康諾的內在,也牢牢黏著梅黎安的身體,有能力感知千禧世代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與疏離、畏懼與掩飾、焦慮與失落、格格不入與無所適從,在無數陌生人和自身的心靈之外不得其門而入。

他只不過是想成為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想隱藏他自己覺得羞愧不解的部分。是梅黎安引領他看見這世界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他的人生自此迥然不同。如果不是這樣,他或許終此一生都無法瞭解這其中的差異有多大。

會發生在高中生、大學生身上的,不過是日常裡的瑣碎,平凡之中的尋常,例如失能的家庭,不順遂的人際關係,自我價值的懷疑擺盪,不懂愛卻拚命愛的笨拙生澀,以為懂了愛卻遠離愛的浪擲光陰,原來誰也逃脫不了渴望被理解、被珍惜的牢籠。家庭頗有餘裕卻不美滿的梅黎安在鄉下高中得不到同儕青睞,她的出身,她的聰慧,她的脫俗,給予平凡家庭的孩子高高在上、難以親近之感,因此總是形單影隻獨來獨往;而經濟狀況困窘的康諾則是校園中的風雲人物,待人和善,外型出眾,卻也給人毫無主見、隨波逐流的印象,由於關係緊密的母親在梅黎安家裡幫傭,兩人也開始有了課堂之外見不得光的交集。

他們有很多的相異之處,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這些共通點是極其稀有的,像是聰明、敏感、脆弱、善良,和受過傷的心。梅黎安果斷堅毅,從不畏懼展現自己真正的想法,康諾有著無比溫柔的心,但也是優柔寡斷,缺乏勇氣攫取愛的孩子,太多這樣的人,看似強壯的外表實則只是一層保護色。

隨著進入大學,一切像風水輪流轉,總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她陷入迷惘,不再隱藏真實自我的他孤立無援,一度疲憊不堪、崩潰痛哭的身影令人心疼。好不容易獎學金又拉近了兩人的世界,他們一起走過了人生最快樂的時光,繞過了人生最痛苦的一大圈,終將於無限變動中察覺生命裡的不可變動。在說短不短的二十幾年歲月裡的人生低潮,在自己落魄狼狽、不值得愛的時候,無論身處何方,有一雙眼仍接收到求救信號,有一雙手仍超越地理限制,長驅直入輕輕捧起瀕臨破碎的一顆心,洞悉脆弱,溫柔以待。

極度無助的葬禮上,彷彿恨不得將對方嵌入體內的真誠擁抱騙不了任何目光,那才是我們最需要的人,他永遠是你的軟肋,永遠是你的後盾,他為你學會勇敢,你也為他變得堅強,他們有幸擁有的,是一段凌駕愛情之上的關係,而且將會綿延一生一世。感情中的歸屬感,不是任何一個人都給的起,心悅誠服的感受,也無法透過任何附加行為填補這塊空洞,無奈每個人還是個體,單單理解還是不足以支撐人與人之間如此脆弱的關係,所以我們從不懂釋放內在感受,經過數次疼痛、幾度擦身後,終於找到彼此的語言,不但努力傾聽,也得學習表達。

康諾很喜歡他們事後的對話,通常都會有出乎預期的轉折,促使他表達出以前從未真正思索過的想法。他們會聊起他正在讀的小說,她正在做的研究,他們當下所處的歷史時刻,以及觀察當前時刻的困難。有時候他覺得他和梅黎安彷彿花式溜冰選手,即興交談,但那靈巧流暢與協調一致的程度之高,往往讓他倆都非常詫異。她優雅地凌空躍起,不知道他會怎麼做,但他每一次都穩穩接住她。

康諾脖子上一條沒有墜子的樸素銀項鍊,梅黎安在義大利身穿白洋裝襯托被陽光曬黑的皮膚,劇中一幕一幕如實還原,小說掩卷後,同等影像帶來的感動之餘,覆蓋上一層憂愁,看似單純美好的多年戀情背後牽扯如此複雜的外力因素,在人們之間劃開一條深不可測的隱形溝渠,即使當下不見得可以敏銳察覺,日後回過頭來細想仍會感嘆現代社會的陰影打從出生就滲透了每個人的人格、戀愛、私生活各個層面,總是壓抑、卑微地活著。

因此我們更加嚮往這樣的愛情,跨越時空,打破隔閡,相互攙扶,擁抱過自由,然後選擇回到彼此身邊的方寸之地,滿足收下法蘭克・歐哈拉(Frank O'Hara)的詩集,開懷渡過平凡溫暖的聖誕節,在當年錯過的酒館裡擁吻沉醉,曾經路過你的路,苦過你的苦,而今安心牽著手一起譜寫兩人的生命樂譜。

或許我們都曾捫心自問,為什麼不懂知足呢?為什麼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呢?為什麼無法輕易愛人與輕易被愛呢?過去的人為國家、為自由、為生活拋下愛情,但當我們樣樣無缺的時候,就能真正如願擁有幸福了?梅黎安自幼的心靈創傷導致她難以融入人群,康諾則是在母親的呵護與關愛下長大的孩子,但未曾有過心靈創傷,就無須面臨孤寂與憂鬱的侵蝕嗎?

世界變化太快,愈是透徹愈摸不清事物本質。隨口引經據典、講話頭頭是道,細聽才發覺沒有人真正讀過文本,眼高手低否定每一種價值觀,卻遍尋不著自己的立足點。看似明白無數道理,更無奈的是無法將人生活得比較順遂,以前對抗戰爭與霸權,現在能對抗的只剩體制與虛無,因此千禧世代的故事總是不好發揮。偏偏捕捉得好還是大有人在,例如胡波,例如莎莉魯尼,她不僅刻劃年輕男女愛情的理想面,也精準描繪年輕男女愛情的現實面,為了融入群體、為了不引人反感,而隱藏起自己的某些真實面向。

MV5BY2Y2ZDQ2NWQtYmZlNC00MTdkLWFkNjUtZjVh
Photo Credit: IMDb

在家世背景與階級差異下,一段公開的關係交互影響著權力地位和自我認同,選擇跟一個人相伴同行不再只是單純的愛情使然,更會受人際關係、社會價值左右,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稱之為感染,導致許多愛情都不是自發性的,所以有了傑米、盧卡斯、海倫的出現,但也因為這些生命中的過客,讓他們認識到彼此的存在、彼此的默契是多麼可遇而不可求。

我們活在上了床也不見得有結果的年代,往往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選擇先拒絕一切,因為害怕失去,所以變得不敢擁有;但是經得起時間洗滌的愛並不輕鬆,所以有人說,若你真心愛著一個人,就放手讓他自由,如果他回來了,他就是屬於你的,假使沒有,那他也從未屬於你。無可否認的,原來有些人單單只是存在著,就足以生成救贖我們的巨大力量,現在如此,以後也會如此。他們像生長在同一塊土壤的植物,曾經扭曲自己,曾經相濡以沫,也帶領對方看見嶄新的天空,走上了陌生的小徑,透過彼此的視野追尋另一片風景。風風雨雨後,無解的問題依然無法迎刃而解,內心的孤獨卻漸漸找到著地重量,開始不再受未知、別離、懷疑與不安左右,從彼此的自我價值中看見改變的可能,看見愛所帶來的快樂、美好與成長的可能。

說來也很有趣,你因為愛上某個人,所以做了某些決定,他說,就改變了你的整個人生。我覺得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時代,僅僅因為某些微小的決定,就大大改變了人生。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