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緣氣質」是練出來的!3道社交練習題,陪孩子這樣解,打造正向人際力

孩子碰到一些社交問題時,其實正是學習社交技巧的好時機,大人不妨多費心,在問題發生當下多陪伴引導,除了讓孩子知道恰當的應對之道,還能學會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意涵。

現在的父母大多很在乎孩子的社交能力,當碰到問題時,也會格外緊張。其實,真實的情境正是學習這類「非認知能力」的好時機,大人與其緊張兮兮,不如好好機會教育。《未來family》彙整出三大常見的社交情況,並採訪專家提供解方:

 

情況1:孩子總是自己一個人玩
正解:用正向言語跟自然互動,引導孩子與他人接觸

星願樹職能治療所負責人、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說,多數孩子在1、2歲之後,就會對人群感興趣,若有適當的情境,大人可以跟孩子說:「某某他們在玩什麼呀?看起來好好玩喔,要不要過去一起?」萬一孩子拒絕,就自然帶過就好,別有「不要就算了」之類的負面回應。

還可以找一些比較熟的朋友,一起帶孩子出來玩,自然而然的熟絡。陳宜男說,可以觀察看看孩子的表現,有時孩子嘴巴說不要跟別人玩,但其實一直看向別的孩子,心裡可能想要過去玩,只是會緊張、會焦慮,所以黏著大人,大人就得多用正向言語鼓勵孩子,讓孩子比較不那麼緊張。

但大人也別忘了,孩子本來就有選擇要跟誰玩的權力,千萬別強迫孩子跟他人互動,陳宜男提醒,一切還是得要循序漸進、慢慢來。

 

情況2:跟其他人玩耍時被插隊
正解:示範正確做法,讓孩子學習「理直氣和」

在公園等公共場合玩耍時、被插隊,也是很常碰到的情況。台北市日新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鄭雪芬說,如果對方的父母或長輩有看到,有可能會出手制止、請自己的孩子別插隊;假若對方的大人沒有看到、沒發現這種情況,孩子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可以帶著孩子去跟對方說:「不好意思,你的孩子插隊。」

當然,態度要「理直氣和」,而非得理不饒人。重點在於,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明白當碰到「別人讓我覺得不舒服的狀況」時,可以怎麼處理。

如果孩子已試圖解決,自己去向對方溝通、協調,大人則可暫時不介入,先在旁邊觀察,或許孩子真的能找出解決之道;真的必要時,再給予協助。鄭雪芬強調,這種真實情境,正是學習這類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的最佳時機。

 

情況3:孩子不願意分享
正解:透過身教,讓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

親職教育顧問、《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作者醜爸(陳其正)表示,分享是種社會性行為,其中真正的意涵,並不容易理解。小小孩有分享的舉動,大多是因為大人的引導跟暗示;大一點的孩子,則大多是覺得分享「會讓別人開心」、「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或「分享可換到我想要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覺得「分享會有好處」,孩子才會去做。

大人可以從「互惠」的概念切入,讓孩子慢慢理解為何要分享;隨著孩子的成長,再慢慢加入「共好」、「利他」等更抽象意涵,讓孩子漸進式的理解分享的意義。但醜爸提醒,在過程中,千萬別強迫孩子,以免孩子誤解了分享的真義、以為分享僅僅是種「功利性的工具」。

比較好的方式,是言傳與身教並行,大人自然而然在生活中有些分享的舉動,例如分享水果、小點心給身旁的人,讓孩子知道大人此舉蘊含的心意。

值得注意的是,分享的物品應該是「自己擁有的」,醜爸說,有時在公園、親子館等場所,會看到大人叫孩子「分享遊具/玩具」給其他孩子,這會混淆孩子對分享的理解,建議大人調整用語,要提醒孩子的是「輪流玩」而不是「分享」。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