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面子硬逼孩子打招呼?小心種下焦慮種子!非必要的對象,別強迫孩子跟對方過度互動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也更難學。想要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妨從「好好打招呼」開始,但親職專家提醒,強迫孩子打招呼,效益並不大,社會化過程需要時間,大人得依照孩子年齡,用多元、細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社交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是一種表達和善的方式,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因為「有需要」而慢慢產生出來的行為,親職教育顧問、《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作者醜爸(陳其正)說,在古代,見到面會握手、以表示「我手上沒有武器」,西方人則習慣用擁抱打招呼,最初的由來也是要表達「我手裡或身上沒有藏武器」。

「打招呼是社會化的行為,但孩子的社會化需要時間,而且每個人的時程表都不一樣,」醜爸強調,大人得試著在孩子的自然發展與社交場合的和諧中,找到平衡點。

 

言教也身教,示範得體做法給孩子看

2、3歲的小小孩,還不太懂打招呼的意涵,大人在此時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身教,在有跟人打招呼的機會時,就明確、有禮、面帶微笑的打招呼,示範給孩子看。

而在有長輩的場合,很多小小孩會害羞、不敢打招呼,醜爸建議,大人可以換個方法,例如跟孩子說「我們來跟某某(長輩稱謂)玩車車(或玩孩子喜歡的東西)」,然後陪著孩子跟對方一起玩,並同時說明「這也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喔」。

若是可以溝通的孩子,則可在適當時機跟孩子溝通「打招呼能讓大家都開心」,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打招呼的好處、增加這麼做的意願;有需要打招呼的場合時,父母也別忘了扮演中介橋樑,介紹一下雙方,引導孩子自然而然的打招呼。

如果孩子已經大到可以自己跟長輩溝通了,醜爸建議,那不妨就別介入,讓孩子自己練習去應對長輩。

 

別太害怕被貼上「不會教小孩」的標籤

如果是不熟的人、萍水相逢的人,醜爸直言,也不用太逼孩子打招呼,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大人太害怕被外界貼上「不會教小孩」的標籤。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外表總是可愛,在公園等場所,難免有陌生人想來親近、搭話,如果情況有點不對勁,星願樹職能治療所負責人、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強調,還是要教孩子保護自己比較要緊。

比方說,有些陌生人會過度互動,或沒戴口罩、狂噴口水等等,大人應該要挺身而出替孩子擋掉,同時也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別太拘泥於禮貌與否等問題,畢竟,對方也是在孩子遊戲時,沒有禮貌的侵入了。

平常也要多教孩子,如果有不認識的阿姨、叔叔接近,要找自家大人來擋,如果有陌生人給的東西,也不能拿;陳宜男建議,可以找相關主題的繪本來讓孩子看,也可以用手偶玩角色扮演的遊戲,用孩子較能理解的方式學習如何保護自己。

 

教禮貌之餘,別忘教孩子身體自主權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有些長輩或其他大人看到孩子,總忍不住要摸摸頭、摸摸臉,甚至還擁抱、親嘴等等,對此,陳宜男直言,其實都算是侵犯到孩子的身體自主權,父母應該要理直氣和的擋掉。

「我們可以想想看,如果一位長輩,看到一位高中女孩,會對她摸摸臉、摸摸頭,甚至親親她嗎?通常是不會的,因為覺得超過份際,那如果對高中女孩不會,為什麼對小孩子就OK呢?」陳宜男說,大人可以想想看,如果是大人之間都不會有的互動行為,那也就不該對小孩做。

比較恰當的社交互動,是握手,或也可擊掌,陳宜男建議,當長輩或其他大人想跟孩子較熱絡的打招呼時,不妨提議來「give me five」一下,既不侵犯到孩子,又能讓場面較和緩。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