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脾氣,你總置之不理?李儀婷:缺乏情緒教育的父母,看不見孩子的孤單內在

「我也曾是傳統媽媽,當我愈要孩子聽話,孩子的情緒就愈大,愈難被控制;後來我發現,只要欣賞孩子、貼近孩子,一切就會和緩下來,」暢銷作家李儀婷分享,大人若能柔軟、放鬆,用「蹲伏」的姿態和孩子相處,就能看見彼此的美好。

兼具三寶媽、小說家、親子教養暢銷作家等多重身分的李儀婷,上一本著作《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在博客來2020年親子教養暢銷排行榜TOP1,近日又推出新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聚焦於如何以薩提爾對話模式,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深受讀者好評。

新書之所以聚焦在「情緒」,李儀婷說,是因為過往從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情緒。傳統教育是孩子哭了,大人總是叫孩子別哭;受傷了,大人也總說沒關係;東西弄丟了,也要孩子不要在乎;受到委屈了,也總是安撫孩子沒關係……但其實,這後面都有情緒,孩子會痛、會傷心、會難過,但大人總以一句「沒關係」,輕易的帶過。

 

孩子的情緒如吹氣球,不處理總有天會爆炸

「大人安慰的,只是最表層的狀況,久而久之就成為敷衍的慣性,他們只想趕快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然而在下面有個黑暗的洞穴,大人進不去,也看不到,孩子自己一個人被困在洞穴裡,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怎麼了,」李儀婷說,常看到很多孩子,甚至大人在生氣,自己卻沒有覺知,「你跟他說『你不要生氣』的時候,他可能會說『我沒有在生氣,我只是大聲一點』。」

過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接近情緒,如今孩子有情緒了,我們也不會靠近,但即便不碰,它還是一直存在的,就如同吹氣球一樣,總有一天會爆炸,「這也讓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內在很孤單,父母都覺得他很乖、很正常,因為父母只看表面,從未接近其內在,而那個孤單,是會膨脹的,不知何時會引發嚴重後果。」

李儀婷直言,如果有一個人曾經坐在孩子旁邊,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孤單,我陪你。」那麼孩子便能面對自己的情緒,更能釐清自己感受,也更能接納情緒帶來的起伏,一切就會好轉。

 

「陪跑界諧星」五步驟,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新書中,李儀婷提出了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的五個步驟「陪跑界諧星」:「真誠『陪』伴、讓問題『跑』一會兒、劃定『界』線、目標『協』商、用『心』欣賞」。

她並以二女兒川川的事件說明了這五步驟的運用。有次,李儀婷的先生許榮哲原本答應讓川川上台講故事、也承諾事後會有禮物,但因為川川只練習過一次,準備不足,許榮哲就不讓她上台,只有大女兒三三上台講了故事,並且得到禮物。川川很生氣,不斷的邊踢椅子、邊抱怨。

「在孩子情緒高張時,我不會介入更不會進行對話,因為孩子的情緒已經淹沒她的理智,此刻介入只會讓孩子更憤怒,情緒的怒火便會疊加,只有等她稍微冷靜後、比較平緩後,我才會介入對話,引導孩子,」李儀婷提醒。

一開始她說:「孩子,我知道沒有上台、沒有禮物,你很難過,因為你明明有努力,對嗎?」川川說:「對。」

她又說:「孩子,沒有禮物確實會讓人很難過,你可以表達你的生氣與難過,但這跟踢椅子是兩件事,你踢椅子,我沒有辦法接受,所以請你用別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情緒。」這就是陪伴孩子,讓問題跑一會兒,冷靜一點之後,界規就要出現了;不能踢椅子的規範下來之後,再來協商辦法,討論出「以後有認真準備上台,就有禮物」,最後再真誠欣賞孩子的努力。李儀婷強調,這是一個進程,得慢慢來。

 

情緒並不可怕,反而會衍生出無窮資源

常有人誤解,允許孩子有情緒,就等於溺愛,李儀婷澄清,這是兩回事,以她自身為例,在家中還是有行為規範的,「我常跟孩子說,生氣很好,你可以生氣,但你如果在生氣時、揍了別人,那就不對了,這會傷害到他人,跟你表達情緒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有情緒,也不能破壞規範。」

「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認識它,」李儀婷強調,情緒與我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是種保護機制,除了要學會與情緒共處,她更希望大家去看的是:孩子有情緒,是件好事,因為從情緒中衍生出來的資源,太多了。

比方說,孩子上台前會緊張,那個緊張就是一種動力,「那個緊張代表,我是想上台的、我是願意努力的,情緒是能轉換成力量的。」但通常大人只會說「你不要緊張」,只求表面圓滑,不知如何去接近孩子內心的緊張情緒。

李儀婷說,唯有父母都認得情緒了,帶孩子去接近情緒,孩子明白緊張、悲傷、生氣等等,都是正常的,才能轉化情緒的力量。

 

沒時間、沒心情運用薩提爾對話?那就找時間

李儀婷浸潤在薩提爾精神中已八年,她提出的「聽核心」對話模式(傾聽、核對、用心欣賞),影響了許多有心的父母,而大家想在生活中優化親子對話,最常碰見的問題,是「沒時間、沒心情」與「旁人不理解、甚至不支持」。

第一個問題,常「好發」於送孩子上學時。李儀婷分享,有一位孩子,每天起床總是鬧脾氣,那位媽媽雖然學過薩提爾,但自己也怕上班遲到,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跟孩子好好說話。

對此,李儀婷回應,如果孩子每天起床都要吵,那大人何不預留時間來陪伴孩子、讓他吵?早點睡、早點起床,也是個招。

還可以跟孩子溝通說:「每天送你去學校時,你都不開心,媽媽也會擔心,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你呢?」在事前就先約定好「陪孩子走過情緒的方法」,當下也再提醒他,例如說:「我們之前有約定好,你生氣時,我就握握你的手、或抱抱你,那我現在要來抱抱你囉!」

如果效果不優,那就找時間,再約定一次,例如可以說:「上次我們約好用抱抱的,但抱抱沒有用耶,那下一次你心情不好,我應該用什麼方法?」李儀婷強調,情況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好,但大人可以多用方法來嘗試。

假若真的在很緊急的情況下,李儀婷建議,就放開時間的束縛吧!「爸爸媽媽永遠都被時間打壓,一直焦慮著『要遲到了』,但偶爾一次遲到,換來一場好的對話、一個重要的陪伴,會值得的。」

 

別總想著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旁人自會跟上

只有一位大人願意學習、改變,其他人如配偶、公婆等都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也是常見問題。李儀婷直言,練習把薩提爾的精神運用到家庭的應對模式中,重點不是改變任何人,而是改變自己;這份改變,能夠穩住自己的內在、能接住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也能夠帶來示範的效果。

「我們在對話的領域中,如果是為了『解決問題』,那等於是要『說服別人認同你』,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冰山的圖層中,有一層叫做『觀點』,觀點就代表『生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一直秉持的信念,說服他人的過程,就等於是把他的生命給攪爛了、否定了他這個人。」

所以,如果是帶著說服、解決問題而來的對話,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李儀婷說,不妨把對話的目的,設為「讓我們擁有更好的關係」,而不是為了要改變誰。

以她自己為例,八年前剛學習薩提爾時,也想改變個性直接、甚至有時很火爆的許榮哲,後來發現不可行之後,就放下了這個念頭。「直到去年,我才明顯感覺到我先生改變了,但在這過程中,我早已不再試圖改變他,我只是做好我自己,以穩定的方式來帶領孩子,當先生看到我這樣帶領孩子是有用的,先生自然會好奇,也就因此有了想學的慾望。所以只要一個人改變,旁邊的人都會有感覺的,也會慢慢的用比較好的方式來回應我們。」

教育教養之路,有苦有樂,李儀婷喜歡看一件事情的多面向,孩子在大人眼中的每一個「負向行為」,底下都有一個「正向價值」,而要看見這個價值,大人得放下原本習慣的高姿態,用「蹲伏」的姿態、用更適合的視角來看孩子,就能看見許多純真、美好與可能。

圖片提供:李崇樹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