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進跨國公司投資部正職心路

GH
19 min readMar 18, 2021

自從到職至今超過一年收到許多詢問如何找到這份工作/做到自己想的事情,除了極少數人有解釋外,其他都以運氣好來帶過,因為這是有關兩年半的故事,於是寫下這篇文章,文章有點長。

文章大致分為:研前、研所、交換、出社會求職、現職面試及後記。

聲明

  1. 文字精准度、排版及標點符號不是很完善,這也不是擅長的事情。
  2. 內容提到公司、機構、活動都做去識別化動作,主要是不想被認出來。
  3. 文章很長,沒時間可以直接看後記。

-目的:提供給非頂尖學歷如何應屆進入公司投資部,但真正的目的在最後。

-工作現況:策投投前評估為主,透過投資來幫助發展新事業,案件全球跑。

-學歷 : 台中夜市大學財金系畢、新北公立大學企管所畢、中國211交換生。

-經歷 & 證照:

  • 社團經歷:社團創辦人、球隊、112投資社團社員。
  • 實習經歷:海豚銀行-法金實習生(3W)、815投顧-研究實習生(8M)、台北創投-研究助理(1Y2M)、III產業研究機構-研究助理(6M)、中國青島家電集團旗下資本-研究助理(4M,上海)。
  • 其他:證研個股分析競賽好成績、全球醫學大會外賓接待、籃球C裁。
  • 證照:多益835、商科高職背景,很多丙級檢定(幫助有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ㄧ、研所前

大學系上排名極後段班、每天就是打球、打電動以及台中亂跑,人生沒什麼目標,履歷上也只有上面的社團創辦人、球隊以及C裁,但對求職幫助有多少大家都明白。大四當時多益沒記錯第一次考試230的樣子,當時要過英文畢業門檻還是求助妹妹幫忙才飛過的。

當時出路大概就是櫃員、保險業務等,對自已個性的了解是不太適合從事這些類型工作,加上家裡同輩不管是學歷、工作以及經歷都是常常被稱讚,在長輩不經意比較之下存在壓力因此決定考研究所,預計躲個幾年再來面對出社會這件事情,因此延畢考研究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究所 — 實習為主

研究所北中南各考取一間,以校名/系所來說會是南部那間優於北部、中部。與業界長輩、同學、學長請教,蒐集到的資訊為以找業界工作角度,會以實務優於學術,當時評估取得實習資源數量難易程度下,選擇北部就讀。

#進入研究所前的暑假 — 探索目標及體驗過程

雖然進入研究所前就知道以實習為目標,但「實習」兩字真的太空泛,加上自身履歷在現階段競爭力趨近於0,於是先從累積履歷以及探索研究所畢業後的志業為方向。

在這暑假與朋友參與112投資研究社的暑期活動,暑假1.5個月進行學習個股基本面研究,並與團隊成員聊天發現投資好像很有趣,做的過程算是上手、但也好像很空泛,不過如果「猜」對方向的話好像可以很容易賺到錢,因此「投資」兩個字就成為了研究所畢業的目標。

不過在當時對「投資」的概念僅有投顧上市股票推薦好像是可以從事的方向,並不知道分為一級/二級、Buy side/Sell Side、FA/PE/VC/M&A/CVC等,加上當時的氛圍,就以投顧作為畢業後的目標方向。

暑假接近尾聲思考要如何在畢業找到投顧的工作,當時得到的結論是

  1. 投資行業很吃學歷、能力,以學校來篩選的話大概是排在大門之外。
  2. 經歷來看,當時履歷就是白紙一張,投相關實習都是信件不會被點開的。
  3. 語言能力,多益不到300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該階段結論:

  1. 想辦法跳脫出學歷限制,透過實習或是其他辦法來蓋過現有學歷的劣勢。
  2. 強化經歷/能力,先求有、再求好,就算只有沾到邊,都要把握住機會。
  3. 高職會計基礎,在投資需要的財報分析上尚能應付,但角度上並不到位。
  4. 練好該死的英文。

以上的結論,開始思考現有資源下該如何發揮最大的價值,當下能接觸得到的資源就是112投資社團,因此投入大多心力學習投資的角度及分析能力。

#取得第一個實習及到創投實習前的過程

(一)、海豚銀行法金實習生

取得第一個實習前過程都有在104投遞履歷找實習,但都石沈大海,主要原因是履歷還很白。第一個實習是在海豚銀行法金實習生,在社團有一個完整訓練以後履歷看起來有點樣子,面試過程表達能力也可以,就順利取得Offer,不過進去的第三個禮拜就說不幹了(這不是好示範不建議,之後投該公司好像都是無聲信。),不幹的原因很簡單:

  1. 時間有限,法金不是興趣。
  2. 取得815投顧實習。

(二)、815投顧實習生

第二個實習是815投顧當實習生,與其說實習,更精確地來說是回饋給學生的計畫,因為實務操作上有限。不積極主動的情況下,你不會有真正的參與報告撰寫,也不是有產業分析、財務分析的學習,就算沒有投入精力,也能夠在8個月後取得證書,留下一個“實習經歷”。

會取得這個機會主要是因為投顧當時總經理很愛112投資社團的同學,加上同學轉介的關係(第一次透過關係,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次),順利進入了這個計畫。

進入這個計畫,算是讓自己真正進入了投資圈,當時來看這是能夠取得及學習大量投資相關知識及資源的地方,因此在這邊投入了三件事情:

  1. 三不五時就到公司參與早會(依當時交通距離大概要5:30起床,每週大概都會參加3次左右),了解公司運作模式,並聽取總體經濟、個股分析報告,學習他們看事情的角度。
  2. 巴著投顧總經理不放,因此投顧總經理給了很多資源、管道、角度、想法及帶著參與許多會議,算是成長的主因。
  3. 善用公司資料庫資源,經常去下載產業分析、個股研究報告,去學習看事情的角度,並且知道現在產業動態是如何。

(三)、證研個股分析競賽好成績

比賽規則:個人12分鐘Roadshow 一支個股+18分鐘Q&A,7位業界評審。

這比賽當初沒有想要報名,主要是經歷一些低潮,那段日子蠻消沈的,就覺得自己努力好像沒有什麼用處的樣子,有點憤世忌俗。

但當時朋友說,只有你能夠決定你自己的樣子,並不是由別人來決定的,你這樣放棄的話不就是成為別人口中的樣子嗎?這是一個好機會,證明自己也能夠幫自己履歷加分的機會,確定要把這難得的事情放棄嗎?

於是,投入心力在這比賽上,每天為了完善研究及報告,每天睡不到4個小時,除了該做的事情外,就是在研究、找資料、分析、報告架構設計等,直到繳交期限前10分鐘都還在每一個字、每個格式檢查。

最後,也很幸運的在這個比賽獲得評審的賞識,拿到好的成績,成績宣布的當下真的是一吐怨氣,自己好像也不是這麼得不好。

這個比賽算是一個轉折,因為除了實習以外,參賽選手都是很厲害的人,這比賽也有一定的口碑,除了學歷、實習之外,算是這階段能拿出來跟別人競爭的東西。

題外話,這比賽真的是蠻累的,準備報告累,上台報告要面對1–200人觀眾+7位業界評審,這些都要靠自己來去面對,打完這場比賽讓自己表達能力還有臨場反應是有一定的成長。

#取得創投實習到交換前

(一)、創投實習

簡單介紹當時創投背景,現在轉變蠻多所以資料不太能夠參考:

  1. 早期為主、至少需要有Prototype。
  2. 老闆與幾位朋友共同成立。
  3. GP/LP在Google上都是找得到很棒的相關經驗。

@接到面試通知到面試前準備

當接到面試通知後,為了加強自己競爭優勢及留下好的印象,在3天時間針對完全不了解的L產業(該Fund 關注領域)生出3頁報告,包含產業動態、技術、近期關注重點、大家關注的議題等,報告要感謝在相關產業工作的親戚及其助理在2天無止境的電話騷擾下完成,給予許多Insights及有價值的資訊,最後該報告也派上用場。事後與Manager討論當初為何選擇我時提到,那份報告讓他們非常印象深刻,除了積極度的展現、內容也是有價值(因為投遞時還有沒這份報告,並口頭告知為了這份職缺做的報告)。

@面試

先與Manager面試,就是針對履歷、動機、人格特質來面試,重要的問題其實也忘了。

接著與Founder面試,包含英文聊天、財務分析、如何找資料等面向。

(面試過程就大概,時間已經久遠了)

@工作內容及心得

這份工作算是目前最大幅度成長的一段經驗,不外乎是老闆栽培、自己努力、還有好運氣。

  • 老闆栽培:
  1. 第一天上班開始就被叫到他個人辦公室裡面安排座位,說這是你以後上班的位置,就在他辦公桌前面。
  2. 常被派出去獨自一人面對新創CEO/CFO等公司高層、政府機關的人、其他Fund的交流、各孵化器/加速器的活動,常被丟下一句好好享受活動。
  3. 負責重要任務,包含電池產業研究並給予團隊投資標的方向搜索、LP家族企業策略發展規劃等。
  • 自己的努力:
  1. 到班第一天起就提出說一週上班2天可不可以變成一週上班5天?薪水一樣不變(換算下來時薪不到NT$30 XDDD),全家都嗆是超血汗勞工。
  2. 上述老闆給予的任務都會問,你要接這任務嗎?大概都會毫不猶豫的答應然後再去想如何達成(就是這麼的荒謬),然後答應沒多久後開始苦惱幹衝動了及燃燒生命來去完成,過程也是被電得稀巴爛。
  3. 不恥一直黏著GP、其他Fund的人以及產業人士,學習看投資的角度、思考模式、產業知識,常常問很多蠢問題,好在他們都很好心的給予協助。
  • 好運氣:
  1. 其實在這時期的英文還蠻破的,老闆也知道這件事情,但還是讓進來學習,在英文的事務上好在有同事的幫忙,關關難過關關過。
  2. 能夠接觸到很多很厲害的人,學習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對於未來思考的邏輯以及如何策略發展,大家都非常願意傾囊相授。
  3. 在任務上(尤其重大任務)沒有出過什麼差錯,算是祖先保佑。
  • 後記:
  1. 在創投實習後才發現這才是心中追求的投資,參與企業發展決策,從0到1、1到100的過程,一同與企業成長茁壯,而不僅僅是追求財務報酬,更喜歡這過程的故事。在這邊會發現很多夢想者與實踐者(當然騙錢也蠻多的),透過與他們的交流以及他們想為這世界做出貢獻,對我來說是很熱血也很酷很喜歡的事情。
  2. 面對能力不足,但有機會完成的事情時,全力去挑戰,就算失敗了你也是會成長。舉例來說:能力60分,要達到90分的事情有很大的難度,但在追逐的過程中你的能力會從60分開始往上走,不管如何你就是會成長;但能力60分,都在做30分的事情時,可想而知。
  3. 學習如何快速、有效的取得有價值的資訊,這個幫助非常的大。
  4. 每件事情都是有學習的價值,尤其是失敗的投資案,這些才是他人真正用錢砸出來的慘痛經驗XD。

(二)、III產業研究機構實習

這實習主要是上述工作提到的產業分析任務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看事情的角度有限,就在時間允許情況下進行雙實習,學習研究機構的角度。雖然很多人對於這個研究機構想法是爽領薪水、事情不用太用力就可以完成、對於已有創投實習來說幫助極度有限。

但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在這個實習中意外的負責撰寫分析報告給業界廠商看、也參與了一些專案的策略制定,這經驗對後續幫助蠻大的。主要是積極去爭取一些專案,並在過程中取得主管信任及肯定,給予的任務也開始超出一般實習生範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換

#動機及選擇

原先交換並不在一開始規劃當中,會有這個規劃源自於上面的VC經驗:

  1. 一級市場投資是想要追逐熱情的地方。
  2. 台灣VC/PE/CVC門窄到比指甲縫還窄,現有學經歷除1Y2M的實習外(很弱),其他根本沒辦法跟其他人一搏。
  3. 先去大市場來優化自己的經歷,讓自己劣勢淡化。

所以主要是為了在台灣或其他能在未來找到一級市場的工作,所以選擇交換計畫,在選擇學校上有3個以下目標:

  1. 學校必須在擁有很多大品牌PE/VC的地方。
  2. 必須要是在書審關能夠快速被挑出來進下一階段的校名。
  3. 見見世面看一下相關領域世界頂尖學校同學們的水平,順便交個朋友。

原因很簡單,不管在哪邊學歷都會是前幾項被篩選的條件,只好透過交換校名在大市場中取得PE/VC實習面試的機會,只要能進入面試關就有把握,心態基本上就不怕跟別人競爭。

「為什麼不直接到大城市找工作,而是透過交換計畫來做這件事情?」

原因很簡單:

  1. 大城市房租很貴,交換計畫可以用少少的錢完成這件事情。
  2. 學生身份在做一些事情上具有優勢。
  3. 如前所提,學歷不怎麼好。

#整體交換旅途

(ㄧ)、尋找實習的過程

一到交換學校安頓好了以後,透過友人介紹2個網站可以找實習,分別為「前程無憂」、「實習僧」。在台灣的時候就先把帳號申請好,CV分別做英文及簡體中文版本,除了在履歷上寫上211學校-商學院交換生外,面試過程都據實告知是交換生。

先說結果,取得6家VC/PE面試機會,上了6家,最終選擇了青島家電旗下的資本:

  • AUM: RMB 19B+
  • 專注領域:5G、車用、醫療、半導體、物聯網、智能家庭等。
  • 專注階段:VC後期至Pre-IPO
  • 薪水低得可憐RMB120/天,不包餐、交通,自己負責。
  • 錄取5G/車用組,整組共5人。

總共面試三次

@一面 — 電話面試 (人資 20分鐘)

問題

  1. 自我介紹
  2. 面對文化衝突如何解決
  3. 預計在這邊待多久
  4. 其他忘了。

@二面 — 現場面試 2位組內主管(1小時)

問題

  1. 自我介紹。
  2. 過去在台灣創投的經驗。
  3. 作品介紹 — 電池產業研究。
  4. 預計在這邊待多久。
  5. 財務評價方法熟悉程度。
  6. 投資案分享。

後記:

這邊拿出電池產業研究的報告時眼睛蠻亮的,大概面試過程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70%)在聊這份報告,基本上跟他們認知的差不多,不管是產業內部資訊、技術分類及優劣勢與應用、市場需求、現有痛點待解決問題、未來技術走向等,大概都有打中他們的點,加上他們聊到固態電池也能聊上幾句,並且討論到台灣一家市場上會聽過的公司,然後說前陣子來找過他們,然後就聊了一下,很多資訊不是檯面上能知道的。最後把所有的作品(電池產業是他們主動要求)、推薦信留給他們,讓他們做參考。

簡單來說他們應該是很滿意這次過程,後來上工以後就跟他們聊了一下說產業背景知識可以,許多方面都有打到他們的需求,且跟當地985學校或是海歸的Candidates 比起來是不在同一個Level,所以就Pass到最後大老闆面試了。

@三面— 部門老闆電話(30分鐘)

在一個早上930坐在學校全家吃早餐的時候一通電話打來,就是這麼錯愕的面試了,當時老闆好像在出差,但趕著用人,加上兩位主管也蠻推薦的,就用電話面試。

問題:

  1. 自我介紹。
  2. 對電池產業的看法,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
  3. 除了電池還有什麼是重要的。
  4. 預計待多久。
  5. 未來職涯規劃。

後記:

還是那個電池報告幫大忙,聊的內容都跟老闆的認知也大同小異,也聊到BMS,老闆也認同大部分的觀點,老闆在電話中就給了Offer。

(二)、交換心得

  1. 全心投入實習當中,一週5天每天930–1730(印象中沒有要求這麼多天,不過還是自己求來每天到公司),學到的東西不外乎募資、投資案分析、產業研究技巧、賽道分析、投資案談判技巧等,雖然只有僅僅的4個月,但眼界真的蠻不賴的。
  2. 台灣人在這邊是有種無法言喻的優勢(也可能是誤會),這個有點不太會形容,但大陸同事很願意分享資訊、討論投資案、公司內部人員也都手把手地教、在週末或下班的時間也帶著在魔都亂晃著,認識他們在相關產業的朋友、不同產業的朋友,收穫蠻滿的。
  3. 基本上全心投入在實習當中,不過晚上有空就到學校的籃球體育館內打籃球交朋友,認識了商學院/法學院研究所籃球隊的同學,到現在也都還有聯絡,其實人都蠻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找工作

有時間再補上了,過程不是很順遂,前後面了20–30次,都失敗(過程是很沮喪啦,但還是要面對)。

不過每次失敗都會是有原因,如果是可控可以改變且有益的,那就去修正學起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的心態崩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現職面試過程

#一面 — 電話面試 1H(小主管)

被提問問題:自我介紹、履歷問題、未來規劃。

被問印象深刻問題:

  1. 針對過去實習,電池產業研究領域進行深度討論,包含在三元、LFP電池發展、面對現有困難、如何商業化、車廠如何抉擇、CTP電池看法、對TESLA與PANA、CATL合作的想法。
  2. 為什麼想做產業投資不做財務投資?

針對公司問題提問:

  1. 履歷上為什麼選擇我?
  2. 在工作上能做哪些東西?
  3. 新鮮人適合這份工作嗎?

後記:

這面試是在冷不防的開車途中接到電話,人資說大概只要10分鐘就好,結果講了1小時,結論是要對自身履歷很熟、應徵公司發展要有了解。

#二面 — 性向測驗、英文測驗、邏輯測驗共3H

沒啥好說,就是個性還有一些基礎能力,能建議的就是據實以報,因為為了進入這間公司而去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其實工作的過程中也不會多開心。

#三面 — 部門老闆面試1H+等老闆過程中與HR聊天30–45M。

面試前準備文件:2間Fund老闆推薦信、所有有關作品。

被提問問題:自我介紹、履歷問題、思考邏輯、人格及個性問題。

印象深刻問題:

  1. 說說你在家電資本的經歷。
  2. 你認為我們公司在發展電動車領域上要如何切入?
  3. 你認為我們公司適合做整車製造嗎?
  4. 你認為CFA重要嗎?簡答:重要,但同樣時間願更意投資在實務上。
  5. 你是為堅持的人嗎?簡答:跑完馬拉松,還是每天跑10K。(回答忘了)
  6. 英文能力如何?
  7. 我們這邊很辛苦,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針對公司問題提問:

  1. 為什麼公司要開缺給Junior?
  2. 在公開資訊中,看到公司投資A公司,當初投資及出場邏輯是?
  3. 你覺得我會是適合的人選嗎?答:主觀上是,但還要看客觀數據。(基本上述第7題有一些味道可以聞出來,但還是想要得到具體一點答案。)

後記:

對應徵公司/特定產業必須要有深度的了解,包含過去公司作為、未來預計發展產業的方向、發展產業知識等,很多問題都是跟策略、思考邏輯有關(例如2/3),並不是看看新聞、打打嘴炮就能完成,必須要有邏輯的推論出來。老闆在面試的時候說:「我的答案沒有正確性,所以你的答案我不知道對還是錯,但在我這邊邏輯上是可行的。」,很多問題不是臨場能夠反映出來,必須要有一些時間的積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後記

#關於需要取得別人認同時

這邊的認同不是要別人接受你/妳的觀點,而是在人生中你/妳會有很多找工作、參加比賽等,必須要得到別人的認同才會達到目的。

  • 請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準備

這一直都在學習,還記得在VC實習時被前輩電炸,你做的這些根本不是我想要看到的啊,有什麼價值?請從受眾的角度來去思考如何準備報告。

站在不同的角度,比較容易達到成果。

以及在準備面試的時候都會先去搜尋公司有興趣的東西,然後製作報告,在過程中拿出來。一來可以提起他們的興趣留下好的印象,二來可以在這面試的過程中取得更多可控的東西,讓無法解決的意外少發生,簡單來說就是掌握主導權。

  • 在取得別人認同的過程中,請保持I am the one you need.

在過程前後都一樣保持謙虛,一直學習,但是在過程中請保持這態度。你/妳都沒辦法認同自己,也沒辦法說明你/妳在眾多Candidates中為什麼要挑選你/妳,那你/妳來幹嘛?

#關於心態

可以去抱怨這個世界多麼的不公平,但不要忘了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努力。

大學至今很仰望的校隊學長曾在我處於很低潮的時候說到:

「學長當了五年的烏龜,陸續超越了幾隻兔子,現在還是努力的在爬。你才當兩年,唉屁?不要覺得自己多努力多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怎樣怎樣,對一個運動員來說,努力練習是本分不是拿來比較用的數據。

還有既然努力了,就要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做過的練習,不要為了一點上場時間憋手憋腳的,你該專注的是比賽本身,不是場外的事物。」

雖然沒有打球了,但這心態在追逐目標上都一直受用,Tks! 甲翔。

當Kobe在Achilles Injury受傷後多年後接受Patrick Bet-David訪問時提到為什麼能夠忍受傷痛投進罰球他說:

「想像一下,你腳受傷,醫生叫你在家休息,你和孩子老婆都在家中。此時家中突然發生大火,你會衝去找你的孩子還有老婆,然後離開該死的房子,確保他們是安全的,此時他們的安全比你腳傷還重要。」

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努力真的只是基本,不要認為自己多努力卻還沒有結果,努力不會騙人,堅持到最後才知道這過程多麼的好。

請專注在重要的目標,不要被其他去影響了。

#關於限制

很多限制、框架都是人依照過往經驗設定的,如果沒有人做過或是做到,為什麼不去當第一個做到的?還是你/妳也覺得自己做不到?

大家的建議都只是參考,只要不是犯法、不是傷害他人的事情,為什麼不全力以赴為自己而活,框架限制都是拿來打破的,總會有人突破這些限制,請關注如何突破而不是如何被限制。

我覺得,我想要說的是,無論、無論你怎麼選擇,都不要讓別人來替你做決定,因為到最後,當所有人都走了,承擔後果的不還是你嗎?你說呢?」

如果相信學歷限制不能讓找到投資工作而放棄、如果相信經驗不夠是不能完成專案而放棄成長機會,那一輩子只能活在別人口中,而不是為自己而活。

不要讓別人限制人生,人生的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用追求事事完美,請追求你/妳想做到的完美就夠,人生很短不要貪心。

#最後,這才是我想要寫這篇的目的

  •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價值,而這些價值要如何判斷以及應用都取決你/妳

Steve Jobs在Stanford University的演講提到: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your guts,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

這句話感同非常深受,就好比在籃球隊訓練出來的毅力及不服輸的心態、經常與厲害的人溝通表達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及學到的視野、扛下那些該死的重大專案所獲取的經驗等,在當下都是“媽的為什麼我要做這些,真的把自己搞死”,但現在擁有的事物,都是這些積累出來的。

  • 勇敢追逐目標

Scott Galloway在他一書The Algebra of Happiness提到:「在美國,學歷是種性制度的一種。」這句話放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抱怨學歷會成為你/妳的絆腳石,但不會是做不到的主因,希望給看完文章的你/妳們不要因為學歷限制讓自己不敢勇敢。

先天的不足,只是在起跑點會比較辛苦一點,如果一路堅定地把目光放在目標並且全力追求,會好的。

推薦Angela Duckworth的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一書,裡面提到:如何去追求的遠大的目標,先設立長期目標,接著透過中期目標來支持,最後用短期目標來完成中期目標。就以本文主軸為例子,這段日子如何努力如下圖:

檢視手中的資源、評估如何達到最終目標、制定好長中短期Milestone,接著踏上那該死又痛苦的旅程。只要不是無法可救的失誤,面對沿路不斷的挫折請不停的修正,堅信自己可以,然後努力的向目標前進,總會有好的結果,任何事情都是。

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寫信,在能力範圍內會盡量幫忙。

ghmj1201@gmail.com

完-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