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翩翩:教養無捷徑,大人凡事都幫孩子做好,孩子沒長出該有的能力,將來就無法面對挫敗

「蒙特梭利最重要的精神,是尊重,尊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不屬於父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路要走;這份尊重,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領悟跟學習,」何翩翩如是說。

何翩翩是紐約大學幼教碩士、國際蒙特梭利合格教師,回台後,曾在蒙氏幼兒園擔任園長十餘年,近期創辦「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致力於推廣蒙特梭利。她本身有三個孩子,在家中的日常教養,也都融入蒙式精神。

實踐蒙式教養多年,何翩翩發現,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孩子獨立自主、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至於額外的收穫,則是家庭成員對彼此尊重與信任、親子關係非常「舒服」。

蒙特梭利主張,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這份尊重,是父母重要的領悟跟學習,如果一直覺得孩子比你小、比你弱、應該要聽你的、應該要照你的計劃去活,那會很消耗彼此,甚至破壞彼此的關係,孩子也難以獨立。」

 

獨立自主,是每個孩子自發的天性

如今很多父母煩惱孩子缺乏自主性,「但其實,獨立自主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立的,沒有一個人會希望自己要依賴別人才能活;假如說,你永遠要人抱著、永遠要坐在推車上,那怎麼可能自由呢?」

何翩翩說,每個人都一定希望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先要有「獨立」這個前提。正如蒙特梭利所言:人如果不獨立,就不可能自由。

現在很多家長事事都幫孩子代勞,也捨不得孩子走路、做家事等等,「你以為這就是寵孩子、愛孩子,但在蒙特梭利眼裡,這都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需要動的,需要有很多獨立的機會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自己穿好鞋子、自己摺了衣服,『透過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事情』,這種成就感才是孩子要的!」何翩翩說,這也蒙特梭利很重視的部分。

 

教養沒有捷徑,放手讓孩子長出能力

對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是很新鮮的,他探索、嘗試,做了、有成就感之後,又會更願意去試、去做,形成良性循環。但,現在的父母一來寵小孩、二來趕時間,很容易把所有的事情都搶去做;例如,平常餵孩子吃飯、盯孩子喝水,早上幫孩子穿衣服、拿書包、還抱上車,外出時不讓孩子走路、都用推車代步,在家不讓孩子做家事,讓連陪孩子上美術課也忍不住動手幫孩子做作品……。

諸如此類的行為,就蒙特梭利觀點來看,都是不OK的。何翩翩強調,教養沒有捷徑,大人什麼事都直接幫孩子做好,當然比較快,但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沒長出該有的能力,難免會有挫敗、有情緒、沒自信等等,屆時再來處理,更費力,效果也不見得好。

因此,最佳解方是,父母在一開始就多花點時間、多費點心思,放手讓孩子多做、多嘗試,也容許錯誤。蒙特梭利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跟能力,也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何翩翩說,唯有孩子不怕犯錯,才不會怯懦,才樂於接受新事物與未知挑戰,也才能勇敢。

 

想在家蒙特梭利,先做好三大準備

對於想在家中實踐蒙式教養的父母,何翩翩給出具體建議,可以先從以下三大面向來做準備:

第一,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你必須了解1歲孩子的生理、心理、大小肌肉、身體協調度、語言能力等等,大概會發展到哪裡,大人有這個職責要先去知道,」何翩翩強調,大人要做功課,畢竟,總不能要求1歲的孩子去做2歲時才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準備好「環境」。瞭解孩子的發展進程後,接下來就得幫孩子佈置一個能讓他展現獨立性的環境。蒙特梭利常講「準備好的環境」,何翩翩說,在好的環境中,大人不必主導、甚至不用提醒,孩子就能做到很多事情,也能自己修正錯誤。

比如說,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出門都要帶水壺、書包、外套這三樣東西,「那你就幫他準備三個掛勾,上面貼水壺、書包、外套的照片,他回家後,看到就知道得掛這裡,要出門前,也就拿這三樣東西,不僅不會遺漏,你也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外套在哪裡?』、『書包拿了沒?』、『水壺呢?』之類的問題。」正如蒙特梭利主張的:靠著環境的力量,可以把孩子對大人的依賴降到最低,孩子才能往獨立的路走。

第三,做個「準備好的大人」。何翩翩說,大人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夠安穩,「比方說,你明明就覺得『幼兒園不用補英文吧。』,但當隔壁的鄰居說:『我家小孩才中班,英文就不錯了!』,小姑又說:『對啊,我家小孩幼幼班就去上英文,你怎麼還沒補啊?』此時,難免會有點著急、也難免想隨波逐流……。」

每個父母,都一定會聽到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在挑戰自己的價值觀,「你是不是能夠真的穩住,當孩子最重要的『錨』,定下來呢?」何翩翩說,大人穩定,孩子的成長就不會搖晃的這麼厲害;大人如果一直很搖擺的狀態,不知到底要選這個體制、還是要選那個學校,孩子其實也會不安的。

 

生活自理、做家事,就是最好的學習

何翩翩的孩子都10多歲了。她回想,她的女兒從2歲開始就不坐推車、自己走;3歲開始自己揹書包上學;每天回家後,會把餐袋、水壺拿到廚房,碗也拿出來,聯絡簿放在桌上,跟爸爸媽媽說:「請幫我簽聯絡本。」外套掛好、鞋子襪子都放到該放的地方……,這些事情都做完後,再去做想做的事情,流程非常清楚。

他們家中,很少玩具,但何翩翩給孩子很多紙箱,搭配膠帶、紙箱,讓孩子用創意動手做出想要的東西,「例如我兒子小時候很愛《三國演義》,他就用紙箱做出了『草船借箭』的場景,折了六、七百艘船,當成寶貝,現在還一直留在抽屜裡;也曾做過跟人一樣高的弓跟箭。」

把市售的現成玩具拿掉,給孩子一些生活中會碰到的真實材料,是能激發出孩子的創意的。何翩翩說,孩子創造出來的玩具,有意義、有價值,也符合他們的需求;她也不太給聲光刺激類的東西,回到孩子的生活原始、單純一點。

對於想實踐蒙特梭利,卻又不知要怎麼做的父母,何翩翩認為,「做家事」是最好的入門。例如,可以帶著小孩一起挑菜、分菜、洗米,也可以請孩子折衣服,把家人的衣服摺好、排好,襪子也成雙成對的收好,這其中,不僅練到孩子的小肌肉跟手眼協調,還融入了序列、分類、配對等概念。

就連數學也能在家事中學習,例如,做點心要算比例,「糖要幾克重、奶油要切三分之一、這全部都是數學!」何翩翩強調,做家事就是最好的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呵護孩子心中的「學習之火」,是大人的責任

現在的何翩翩,在家中愈來愈輕鬆,「我有比較多時間做我自己的事、甚至圓創業夢,當我不在家的時候,包括洗衣服、晾衣服、吸地、拖地、遛狗等家事,三個孩子會自己分配好,我回到家時,這些事情都做完了,很讓人放心。」她現在也都比孩子晚起床,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後,會自己弄早餐、自己去上學,回家後肚子餓了,會自己煎蛋、煎牛排等等,甚至還比何翩翩更會用氣炸鍋。

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好、獨立性也夠,讓何翩翩很放心。比方說,從他們小學開始,何翩翩就讓他們自己坐公車回家,「他們唸台北市的學校、我們家在新北市,坐公車要4、50分鐘,中間發生過很多故事,有次,我兒子的悠遊卡中沒有錢了,我問他:『那你怎麼下車?』,他說:『我去拜託司機。』」

這個小故事,讓何翩翩知道,孩子即便碰到什麼麻煩,也會想辦法解決的;但,倘若不放孩子出去,大人永遠不知道孩子有怎麼樣的解決問題能力。

她還記得,兒子在小學就曾對她說:「你只要給我一張悠遊卡,只要有捷運、有公車的地方,我都能回得了家。」知道孩子會照顧好自己,不正是每個父母的願望?

而在升學路上,何翩翩的孩子一樣有想法、有方向,也都努力進到自己想進的學校,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水到渠成的。

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學習的欲望,就如同心中有著一把火,「這把火如果滅了、要再點燃,是很辛苦的,好好呵護它,是我們大人的職責,」何翩翩說。

圖片拍攝:吳毅平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