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世界首富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也能做!6大實踐心法大公開

當代最重要的企業如Google、Amazon、Wikipedia等,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創辦人都曾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究竟,蒙特梭利教育有什麼威力?能不能在家中採用「蒙特梭利式教養」呢?來看看《未來Family》彙整出的六大QA吧!

蒙特梭利教出來的孩子專心度高、獨立性強、學習力好、快樂又自信......諸如此類的說法,在媽媽界早已廣泛流傳,Google創辦人更曾在受訪時指出,他的成功並非因為史丹佛等名校,而要歸功於他曾讀蒙特梭利小學。

究竟蒙特梭利是什麼?該如何在家中實踐?一般父母真能運用?要買相關教具嗎?《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彙整出精華QA懶人包。

 

Q1:「蒙特梭利」到底是什麼呢?
A1:蒙特梭利是簡稱,用來泛稱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推展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瑪麗亞.蒙特梭利出生於1870年,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後來對心理學、教育學產生興趣,不僅投入研究,還創辦兒童之家,實踐想法;她主張,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大人要能尊重、觀察、引導,陪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有「敏感期」的,0到6歲是孩子敏感期最密集的階段,包括「語言、感官、動作、秩序、社會化、書寫、閱讀」等敏感期,都落在此時。其中,3到6歲是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吸收期,蒙特梭利認為,大人該把握這段期間,為孩子創造適合的環境,最大的原則就是「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自由成長」。

 

Q2:怎麼判斷我家孩子適不適合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呢?
A2:沒有一個小孩不適合蒙特梭利,反而是成人本身需多思量。

蒙特梭利專家、牧村文教創辦人何翩翩強調,沒有一個小孩不適合蒙特梭利教育,但成年人本身因有既有的價值觀、教育經驗等,理念不見得能和蒙特梭利的主張完全一致。那該如何判斷自家是否適合蒙式教養呢?何翩翩直言,「父母跟孩子覺得舒服」的教養方式,就是好的。

更具體的判斷法則是,「先想一個遠景或藍圖:當孩子長大後,我希望他是什麼樣子呢?」何翩翩說,蒙特梭利希望透過「準備好的環境」跟「準備好的大人」,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的人,獨立、自主、有解決問題力、情緒調節能力等,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那就適合用蒙特梭利。當然,這是很長遠的目標,在這過程中,大人也得不斷調整、修正。

 

Q3:蒙特梭利教養法,素人父母該如何運用呢?
A3:在家培育孩子生活自理,外出讓孩子自在探索。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育,是蒙特梭利最基本、關鍵的一塊。擁有14年蒙特梭利幼兒園長經驗的何翩翩說,蒙式教室裡分為「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文、文化」,每個區都有其涵意,例如孩子若能在感官區裡面看得清楚、分辨清楚、說得清楚,以後學什麼都很快。

而這五大區,都奠基在第一區,何翩翩強調,日常生活區紮實、做得夠,小肌肉發展好,到了數學區、語文區,需要開始拿筆時,就會很順利,而在日常生活區練出來的專心度、手眼協調度等等,也都對日後的學習狀況影響深遠。

父母平常讓孩子自己吃飯、如廁、走路等等,是最基本的,還可以幫孩子準備小掃把、小抹布等,讓孩子學做家務。何翩翩強調,重點是各方面都幫孩子想想,讓孩子「好出力」、「好參與」。

戶外時間也不可或缺,在網路上被暱稱為「大樹老師」的資深蒙特梭利教師趙崇甫說,戶外是很好的學習跟體驗的情境,有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父母帶孩子走向戶外,首先要挑適合的環境,其次要配合孩子的腳步與視野、慢慢走,陪孩子自由自在的探索這個世界。

 

Q4:長輩常干涉、愛介入、意見多,該怎麼應對?
A4:父母要堅持,跟長輩溝通善用「問句式對談」,避免質疑。

蒙特梭利教養法強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過度代勞,有別於傳統的教養方法,容易讓長輩「看不下去」。在網路上以分享蒙式教養聞名的「詹宇夫妻」說,長輩插手,其實解答就在父母手上,端看父母要不要堅持。

比方說,詹宇夫妻的3歲女兒童童,原本習慣自己吃飯,最近去爺爺奶奶家住了幾天後,「回來就開始要大人餵,我問童童:『請問在爺爺奶奶家,有人餵你嗎?』她答:『奶奶』,我心想,果然!於是就開始處理了。」詹宇先生說。

「我先line我媽說:『童童說你有餵她,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嗎?』我媽回:『有啊!』我再問原因,我媽就開始心虛,說:『就是她愛撒嬌嘛!』我又問:『那拒絕她,很困難嗎?』我媽就說:『好啦,我知道了,歹勢啦!』」詹宇先生說,每個家庭的溝通模式都不一樣,他的經驗是「善用提問、避免質疑」,挺有效的。

 

Q5:蒙特梭利教室中有許多蒙式教具,在家中需要買嗎?
A5:不用特別買蒙式教具,在家重點是少碰3C與聲光刺激強的玩具。

蒙特梭利教育中,將孩子運用蒙式教具的學習活動稱為「工作」。常有家長疑惑,若想在家實踐蒙特梭利,是否得買教具呢?對此,何翩翩強調,不用,尤其是已經讀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孩子,在家若還操作蒙式教具,可能會有「加班感」,反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胃口。

平時大人應以陪著孩子閱讀、做家務、去公園走走為主,若真需要玩什麼,何翩翩建議,避免3C與聲光刺激強的玩具,以家中既有的物品為主,「例如我就給我三個孩子很多紙箱,他們搭配剪刀、膠帶、顏料等,用創意動手做出想要的東西,好玩又有成就感。」

萬一孩子已經被「汙染」了,習慣用3C、習慣高強度的聲光刺激,那家長就要提高陪伴的強度,多花點時間陪孩子重新找回對其他事情的興趣,例如閱讀、畫畫、手作等等。

 

Q6:蒙特梭利強調讓孩子「專注在眼前」,會不會讓孩子變孤僻?
A6:蒙式作法既能滿足孩子的社會化需求,也能提高專注力。

蒙特梭利最常讓家長擔心的,就是「好像都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會不會社交、人際出問題?」對此,何翩翩肯定的回答:「真的不會」,她強調,社交學習一直存在蒙式環境中,只是不那麼顯而易見。

以蒙式幼兒園為例,孩子在工作中,也有需要合作的部分,例如有些工作是兩、三人一起做的;也有需學習的禮儀,例如物品要等上一個人放回去、才能拿來用,也告訴孩子「物歸原處是在為下一個人做準備」;工作時間結束,會有團體活動,「孩子也有機會跟別人一起大聲的玩,不是全部靜靜的一人工作,我們是希望培養出動靜皆宜的孩子,」何翩翩說。

即便在家,孩子也需要跟手足或父母相處、互動、合作等等。何翩翩強調,孩子並不會因為專注工作,而變孤僻,「其實,現在孩子比較大的問題是無法專心,蒙式作法是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正如蒙特梭利主張,專注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特質,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心中都有一把「學習的火」,滅了要再點燃,是很辛苦的;大人要做的,是呵護這把火,別讓它熄滅。

圖片攝影:吳毅平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