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

憂鬱症患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比常人高3倍!營養師:高纖蔬果、飲食均衡助延緩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的慢性疾病,尤其,在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要注意,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醫師提醒,憂鬱症狀可能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或是預測因子。臨床發現,約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不同程度的憂鬱,所以,及早發現憂鬱症徵兆,可以做為巴金森氏症預防與治療的方向。而預防與延緩巴金森氏症,有賴於重視心理健康與飲食均衡。

統計: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常人高3倍

巴金森氏症患者會隨著製造多巴胺細胞死亡,導致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等可看得見的動作症狀,並經常伴隨睡眠障礙、焦慮、憂鬱、僵硬等被隱藏的非動作症狀。根據統計,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倍。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醫師表示,憂鬱症是腦部疾病,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要把老人憂鬱症和壓力畫上等號。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前5年或出現動作障礙前,有較高比率會有憂鬱、便祕、衰弱、嗅覺喪失、白天嗜睡、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低血壓、暈眩和焦慮等問題,而且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最常出現的神經精神症狀即為憂鬱,約占罹病族群的10%。

約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併發不同程度的憂鬱

賴德仁醫師表示,憂鬱症狀可能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或是預測因子。約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併發不同程度的憂鬱,其在動作症狀前已有憂鬱,這可能因為巴金森氏症使得腦神經的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與血清素的量改變,這兩種神經傳遞物質都與穩定情緒有關,若神經傳遞物質濃度不足,就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如果憂鬱症獲得治療,雖然仍會有巴金森氏症的其他症狀,但是會感覺比較好。巴金森氏症患者併發憂鬱,會影響其生活品質與失能,也會影響原本的動作問題,常出現於早發、晚期、非典型巴金森氏症、個人或家庭史有憂鬱症,但憂鬱問題常未被診斷與治療。

及早發現憂鬱症徵兆,可以做為巴金森氏症預防與治療的方向

因此,「及早發現憂鬱症徵兆,可以做為巴金森氏症預防與治療的方向」。賴德仁醫師提醒,當自己或親友人格特質屬於神經質敏感、急性子、固執、完美主義者較易有憂鬱症傾向,又加上忙茫盲的生活型態、休閒活動漸少、情緒壓抑、不輕易向人吐露心聲、缺乏自我了解與尋求心理調適之能力、擔心憂鬱症之汙名化問題、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方法發洩情緒,出現上述種種跡象時,建議可以至醫院進行診療。若確診,應遵循醫師指示用藥,因抗憂鬱劑一般而言需要至少6-8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發揮藥效。治療失敗的主因,最常見是病患服藥不規則,其次是太早停止服藥。

至於照護者本身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照護好,才有能力去照護別人,所以親友要肯定照護者對病患的付出。他強調,面對憂鬱症與巴金森氏症,照護者可以傾聽、支持、陪伴、轉介8字照護箴言因應。

延緩巴金森氏症飲食要訣:高纖蔬果不能少、飲食均衡要做到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提出預防與延緩巴金森氏症飲食三要訣:飲食遵循高纖蔬果不能少,飲食均衡要做到;維繫腸道健康;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近期有更多研究支持高纖蔬食、地中海飲食可以延緩巴金森氏症風險與病程。建議,食用大量蔬菜水果,一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1份約半碗),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脂肪來源、適量白肉、少量紅肉。

巴金森氏症患者,宜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

此外,巴金森氏症患者須長期服用多巴胺類的藥物,但蛋白質會影響藥效,所以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在用餐半小時前用藥,蛋白質用量應該以低蛋白質為原則,對於這個見解,陳盈汝營養師表示,蛋白質是維繫肌力重要的營養素,為避免與藥物之交互作用,需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一餐豆魚蛋肉約一掌心,植物性蛋白質優於動物性蛋白質,選擇的順序為豆製品、魚、蛋、肉,白肉優於紅肉,並強調由每一食物群裡吃多樣的食物,讓營養素足量且多元化,以達到營養均衡的效果。

為紓解病友與照護者的壓力,響應臺中市心理健康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於日前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戰勝巴金森氏症講座」。基金會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尚無可預防與治癒的藥物,但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持續運動,便能維持15~20年生活品質。而初期和後期照護者要特別關注巴金森氏症患者是否併發憂鬱症,以及伴隨各種心理症狀,給予適當的協助。

繼續閱讀>>韓星喝黃瓜檸檬水狂減重、消水腫?名醫:分解脂肪關鍵是…當正餐恐蛋白質缺乏
繼續閱讀>>胃食道逆流恐害氣喘、食道癌6大併發症!名醫教你12招快速自救
繼續閱讀>>膝蓋莫名發熱、紅腫疼痛,怎麼回事?中醫:關節炎必吃這藥膳,補肝腎、強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