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自然農法—種米樂!

為推廣自然農法的理念,法鼓山蘭陽分院有一群義工,長期投入自然農法的實踐,每週聚會共耕經營照顧了一片美麗的菜園。繼菜園之後,有菩薩提供了一塊稻田,於是自然農法班的成員從種菜進階,也嘗試自己種稻。在三月中的時候,以一場「手插秧體驗」為這一期稻作揭開了序幕。

這些插下去的秧苗,經過4個月的努力長大,和農法班的菩薩們的用心照顧,到了七月,全都長成了金黃色的稻穗了,要怎麼收割?人工?還是機器?割下來的稻子,要曬?還是要用機器烘?怎麼樣的因緣條件,怎麼處理比較好?有很多「眉角」的考量,如:人力、資源、耕作面積、天候…等。經過一番研議,大家決定,用機器割稻,請太陽曬穀!於是借了鄰近寺廟的廣場當稻埕,曬榖前,眾人還得先把稻埕的地面清洗一番。為什麼曬穀前要先洗地呢?原來稻米日曬時,稻埕若沙石過多,沙石會和稻穀一起進碾米機,而且很難全部清除,洗米煮飯會較麻煩,若有沒被挑到的漏網之石,吃飯時就會「卡的一聲」咬到石頭!所以原來飯「不是理所當然」沒有小石子,是背後有人默默付出,才能讓我們吃得很安心順口。

當收割稻子的日子,終於到來!7月18日,這一天,稻子離開了大地,成了穀子裝滿了卡車。雖然是機器都割,但農法班的成員都在現場「觀禮」,隔壁田地的老農見狀,不禁露出羨慕的表情讚嘆:「哇~你們人好多啊~我還以為你們是用手割稻呢」殊不知這一票認真的農夫,都是業餘的。其實許多農家子弟長大後都不願務農,實在太辛苦了!但這群人,卻因為「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的理念」,而對種稻的一切辛苦,甘之如飴。

收割之後的重頭戲便是「曬穀」。在這「日頭赤炎炎」的夏日,一般人沒事不會想要待在大太陽底下,而農法班的幾位壯丁菩薩們,卻頂著豔陽,輪班攤曬穀子,而女眾菩薩,則發揮好手藝,準備了點心和午餐,讓大家需要休息時,便可到一旁的榕樹下,享用臉盆裝的地瓜綠豆湯,現場洋溢著溫馨的農家景象。或許因為是第一次的體驗,一切都很新鮮,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原本打算曬兩天的稻子,經過一整天的日曬後,就達到乾燥的標準,提前送進了碾米廠。脫去了粗糠,稻穀變成了一顆顆結實飽滿的糙米,眾人的歡喜寫在臉上。看得到的收穫,是一粒粒、一包包的自然健康的稻米,看不到的也是最棒的收穫是土地環境因友善耕作而得以保育,以及菩薩們這一路耕耘的學習、體驗。

這群義工當中,有人為了支持自然農法的理念,突破身為農家子弟「小時候做到怕了」的心理障礙,以自己的種稻經驗帶著大家一路體驗種稻的過程;還有一對夫婦倆則是從臺北而來的假日農夫,總是全程投入,幾乎從不缺席;更有許多人在這過程重溫了兒時溫馨的農村記憶。

自然農法班第一次種稻,就種出將近兩千台斤稻穀(而且是曬好後),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地歡喜雀躍而感恩,感謝大地的恩澤、感恩成就這一切的因緣。更感恩能有這個因緣,體驗盤中飧的粒粒辛苦。


◎文:法鼓山蘭陽分院提供20200731
◎圖:李孟文、陳國崧2020073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