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帶你走到這了:來自《幸福製造公司》的邀約
這次家安老師受到製作團隊邀約,由時習教育(LIFE in life education)來評測聚樂邦的第四號作品:《再見童年》的遊戲與教育性。

誠然,對沒有戶外實境遊戲經驗、或對「台北市信義區」仍抱持著「商業高樓」想像的朋友,這款遊戲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入門款。
卻也不得不說,以老朋友的角度來看,這款遊戲實則在機制規則上沒有太大的突破;教育性則在與之前作品(社區探險隊:紅線任務)相較之下,顯得差強人意。

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接下來老師將分享在既定遊戲流程中,你可以嘗試的「額外體驗」,讓你的輕度旅行因為「個人化」而有不同。
從「時空交疊體驗」到「身歷其境」
河流、礦坑、古道、眷村⋯⋯你確定自己真的認識台北信義區?

《再見童年》這款遊戲從信義區知名景點「四四南村」出發,運用網頁做當地嚮導,帶領大眾重新觀察公園、廟宇等地的「前世今身」。我們都「知道」公園這類公共設施多是近代、現代化的產物,然而若只是走馬看花的旅遊,我們是很難意識、或「感受」到這件事情的。
這款遊戲利用簡單的規則,比如「大家來找碴」的機制,讓我們發現原來拍照景點「四四南村」四個字、甚至是旁邊看似悠久的廠徽,都是文物館在規劃時為了讓大家認識、近年才加上去的,藉此實際讓玩家發現、感受社會的變遷。

除了互動機制,遊戲也善用案件重要關係人「奶奶」、幸福製造公司(遊戲虛構)同仁「輝哥」等角色的口吻,以類似「導覽員」的角色,全程介紹在地地景的變化。

對於「解謎」來說,這些在地資訊其實是派不上用場的,不難想像許多玩家可能為了刷紀錄,時常會按下快轉匆匆帶過——然而,就時習教育看來,這些可是非常重要的經驗,誠摯希望各位玩家能安排更久的時間,駐足在地方,甚至嘗試跟當地居民互動。在遊玩過程中,非常幸運地,有一位退役軍官慢跑經過我們身旁。當他發現我們在留意原為「三張犁靶場」的象山公園上的彈孔時,便與我們介紹他的童年回憶——這樣的互動不僅為遊戲增加了真實感,更讓我們了解這些變遷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從「輕解謎・散步路線」到「重環境.深度探索」
歷時約莫3個小時的遊戲,玩家們會「上山下溪」,不過究竟是哪裡為保持神秘感,家安老師就不多説了。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遊戲主要在吳興次分區(信義區東南方)進行,雖可以循「輕解謎」的散步路線探索,但老師更鼓勵玩家,不妨跳出原先設定路線,踏訪不同的生態樣貌。

這次體驗因為團隊成員有環境、和科學教育背景,我們就抱持著「欸這邊可能有蝙蝠欸!」「啊這裡有⋯⋯!」的衝勁,浸潤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各式生物(蝙蝠、蛇、吳郭魚等)的棲息生態。對專長為數學的家安老師而言,這趟旅程頗有〈兒時記趣〉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樂趣。或許,這是遊戲設計師始料未及的吧(笑)

結語:幸福不是一條設定好的路,而是需要你我一同共創的社會
以「永續城市中的溪流」作為議題主軸,讓玩家在歡樂的遊戲之餘,看見這些曾經扮演居民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溪流們,在逐漸都市化的過程中,如何一點一點地被吞噬,又如何一點一點地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慢慢地重回眾人眼前。
遊戲故事線描述「幸福製造公司」要替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奶奶找回「幸福」。除了替奶奶回憶童年,我們在遊戲的過程中也看見了環境與市民的關係:
長期在信義區深耕的聚樂邦,有著相當深厚的當地文史素養,透過這款體驗讓玩家在短時間就得以重新審視自已對都市的看法。在遊戲的最後,開發團隊也附上了厚達27頁的手冊,詳細說明理念與可接觸資源,鼓勵大眾更深度行動了解。
然而,在此同時家安老師認為:我們不應在結束才鼓勵探索,更應在過程中、甚至在開始就呼籲大家,讓大家有心理準備、願意去接觸探索這些自然環境,於是決定以教育的面向來書寫這篇評論,提醒大家這件事。
讀到這裡,你準備啟航了嗎?快穿上你的運動鞋,帶上你的手電筒,一起去探索認識、甚至是「創造」幸福的城市樣貌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鼓鼓掌,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如果你對設計學習活動/遊戲給大眾有興趣,也歡迎與我聯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