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以心智圖建構新時代的思考力
2018年我辦了台灣第一屆心智圖大賽、講座超過75場、聽講師生超過5000人,當屆比賽我們收到了1212件作品,中小學總計有851件作品,佔了七成;如今比賽已經來到第三屆,初賽小學組件數更加攀高,來到909件,三組總計收件數有3610件。
端詳這些作品,許多感觸湧上心頭。但最令我關切的還是一個老問題:究竟有多少孩子真學會了心智圖?有沒有應用在課業上?心智圖的好處是否真正影響了廣大學童?因為這是舉辦大賽、推廣心智圖最大的目的!倘若大家都學會了,但卻不曉得怎麼應用在課堂上、學習上,那麼這大費周章地舉行活動,雖吸引了眼球卻無法達到目的,絕非所願!這個現象不免讓我想起過去,剛剛開始學習心智圖的那一年……
2014年我正在接受全腦開發課程訓練(此項訓練來自於英國博贊中心),由於自己的繪畫基礎加上本來就喜歡天馬行空地胡亂思考,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發現mind map心智圖這樣有趣又令人欲罷不能的思考工具之後,就立刻愛上、無比的喜歡!當下所產生出來的熱情一直延續至今、從未減退!我那時候就不停的思考:這麼棒的東西,為什麼沒有好好用力推廣呢?從接受訓練開始,我就習慣向宇宙下訂單(以正面思考來許願,就會提高願望實現的機率,也就是吸引力法則),我逢人便說要辦比賽、見人就問是不是知道心智圖、有沒有聽過?會不會使用?
期間,我還手把手教會了許多人使用心智圖,包含我妹妹和她的兩個孩子。外甥雖然不愛念書,但從他畫出來的心智圖就可以看出他對這個主題的熟悉程度,以及在他大腦裡的組織邏輯概念;從那一刻開始,我便曉得學習心智圖這件事,要學會很快,但要能夠上手、成為內化的思考工具,那得要花費一番功夫才行。學習能力強者,透過閱讀書本、瀏覽心智圖作品就可以靠自學慢慢進步,我身邊不乏這樣子的學霸;但更多需要師長關注的孩子,卻渴望有個願意諄諄善誘、時時提醒的老師在身旁引導、示範,甚至於一個主題、一個主題來帶領練習,才會慢慢看到成效。
有鑑於此,三年前我開始規劃「圖解歷史」心智圖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要把心智圖的學習突破創新,找到一個可以深耕、能夠延展的教學模式,而歷史就是最棒的題材、最好的主題!一段不同的歷史很有可能講述相同意義,而類似的歷史事件也有可能在不同時代裡重複上演。所幸這門課程逐漸受到家長們的認同喜愛,學生人數也漸漸增多。這個時候我便想要留下一些深刻的紀錄,試圖將整個過程分享給更多的老師和家長,於是心中便有了這本書的雛形。再加上這幾年我所遇到的大多數孩子們,年紀都介於9~15歲,也令我興起把課程與成效當作一個研究主題來逐漸深入探討。
我推廣心智圖的目的很簡單,希望更多人因為心智圖受惠!就像本書第二章第四節所講的「隱形的框架」,框架存在的意義是讓思考者學會方法、找到方向,等到學會了以後就自然可以拋開框架、甚至自由地隨心所欲使用框架。在教學現場我看到的大部分情況,是孩子們對於思考的奔放無所適從!工業時代留下來的教育方式持續影響著大家的學習方式,甚至思考模式,若不想辦法從最基礎的起點開始改變,學童很難體會差異。
當初和平國際文化出版社的主編找上我時,我感到非常喜悅!因為我終於有機會將這幾年來的體驗透過這第二本書,好好說出來。本書著重在為什麼要學習心智圖以及為什麼是心智圖,所以我花了兩個章節來闡述理由,希望從最基礎的學習觀念開始,建構出新時代我們需要的思考能力,尤其從家長的觀念開始建立起。
這本書的誕生無疑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教育翻轉與否、也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看出成效,但我真摯地認為:有些事情必須立刻去做,並且刻不容緩!思考工具的導入與實踐能真正幫助許多在學業上無助許久的窘境,而且我個人覺得,很多學習方式不應該因為價格因素而劃分族群。我甚至發現學會這套方式也許可以改變八二法則,幫助大多數的學童!
記憶法則不是魔法幻術,它只是一種將人類大腦學習特性加以分析之後的產物!能夠掌握記憶的技巧、加以刻意練習,並且相信自己做得到,就能真正做到。這幾年推廣心智圖法不禁發現,即便是推廣一項實際好用的工具,依然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受眾有機會漸漸「驗證」。許多學會心智圖的孩子,若不能持續使用,發揮在課業上、觀念上、想法與行動的結合上,那麼,他們不算真正學會心智圖。
能真正將心智圖實際導入生活應用中的人,想必維持在少數!但我們真的不希望「只是這樣」;所以,不斷地推陳出新,在維持原則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教學方式、修正練習方法,甚至常常還需要手把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示範。然而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人淬煉,自然而然地可以找到自動自發練習、數量堆疊的節奏,然後欣喜接受質量改變的善果。
我在這本書中埋入了許多推薦閱讀(也可以稱作延伸閱讀),其目的在於輸入的方式也能夠保有延伸的彈性,從閱讀開始舉一反三,那麼能夠更多元、更廣泛地接觸到未知的領域。優點是一般單向吸收知識所未及的,也是我平常使用的「資訊攝取方法」之一;至於每一篇文章的重點整理,則是現今書籍出版、為了讀者而設計的貼心小確幸,既然我們講究的是「記憶學習筆記」,那麼從看這本書的順序開始改變習慣,也建議您趁著本書的知識輸入而建立新習慣。有了重點整理、延伸閱讀,再加上個人學習心得筆記,日後只要複習這些重點筆記,就可以達到感知邏輯表達、有效輸入輸出,確實掌握記憶及提取的效果。
從本書第三章建立心智圖的技法開始、到第四章實際運用,您將發現我特別注重在建立一個統整的框架上,這個框架隨時可以調整改變,也能夠視情況拿掉!只要您與孩子已經學會體現「發散與聚斂」之間的美妙之處,那麼這套思考工具便正式入主您的思考殿堂,日後必能隨時享受效率思考、邏輯思考的便利與好處!
第五章收錄了七篇過去我在網路平台發表過的文章,比對當時的心情,我把在教養路上曾經思考過的、與女兒一起經歷過的,還有我自己深刻的感受,以文字表達的方式公諸於世。說起教養,我絕對不是專家,我的專長在於引導創意思考、在邏輯思維、在心智圖,教養不是我的專長,只能說:我很愛我的女兒,為了她我願意做任何付出!在她成長過程這十五年中,我們一起經歷了許多悲傷的、歡喜的、驚奇的、令人爆怒的,當然還有無比感動的時刻,為了不讓那些短暫卻又深刻的觸動流失,我決定把它們寫下來。編輯問我:「這第五章的內容好像跟心智圖沒什麼關係耶?」我立刻表示,我當然知道沒關係,但這本書本來就不是一本單純的心智圖操作工具書,所以我認為第五章的存在非常有必要!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來跟師長們交流甚至交心,我們一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裡學習!而這段學習的黃金時光、父母師長擔任的角色何其重要,若大家能夠拋開派系、團體,用最謙卑的心態相互交流,那麼我們一定能夠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讓更多有能力教學、願意為教育付出的老師願意投入,我們國家的教育一定會變得更好。
我跟大家一樣,都是當了父親之後才學著怎麼教孩子、成為人父之後才明白傳承的意義。我出身平凡、能力普通,但我有十足的自信、飽滿到不行的使命感!這個時代對我這樣六年二班的中年大叔來說,有其歷史與教育意義,我願意承擔這份自己選擇得來的責任,我願意將我所能利用文字、利用課程,甚至利用自媒體之能處,用力的傳達正確的觀念,那些先人前輩們所畢生追求的、應該被好好傳承下去的觀念。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