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

互信、專業、合作:給停課不停學的幾點建議

線上教學模式已持續兩週,執行起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克服,此時停課不停學,考驗的不僅是台灣的遠距教學實力,還有學校體系的同理與互信。 線上教學模式已持續兩週,執行起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克服,此時停課不停學,考驗的不僅是台灣的遠距教學實力,還有學校體系的同理與互信。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疫情延燒,全國性停課目前延長至6月14日,以遠距教學、在家線上學習落實「停課不停學」。但如此大規模、長天數的遠距教學,對整個中小學教育體系,包含教育行政、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來說,都是全新的經驗。

線上教學模式已持續兩週,執行起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克服,在此整理過去幾天出現的狀況,提出幾點意見如下:

一、多元模組,課程與學習者導向

隨著資訊科技的一日千里,同步化線上教學模式進展神速,理所當然也在停課期間成為不停學的首選。但遠距教學其實有許多模式,線上直播教學只是其中一種,並非所有課程都適合以同步線上教學進行。此次長天數的停課,更不適合進行全天候的線上教學。線上學習資源多元豐富,教學者應整合活用既有資源,根據課程內容、學習者年齡、身心狀態等因素,安排或適時調整最適合的教學模式。

疫情兇猛,停課緊急,各界應務實看待此次停課期間的線上教學,切勿苛責部分地區、學校、教師的執行成效,而應該將其視為優化未來線上教學的寶貴經驗,期能不斷提升線上課程的軟硬體設施設備、教師資訊素養、並縮小城鄉差距。

二、尊重專業,避免複雜檢核機制

不比照表操課的學校教學,遠距教學的師生並不在同一個場域進行課程,不少人因此質疑其教學成效,甚至發展出各種「防師如防賊」的檢核機制,這都是建立在對教學者的不信任上。殊不知,遠距教學的備課、老師與學生家長溝通討論的時間,都高於正常教學,信任恰恰是執行遠距教學最重要的基礎。建議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尊重教師專業,以相對簡單、容易執行的機制取代複雜、耗時、重複的認證機制。

停課在家遠距教學期間,教師的教學與備課空間從學校轉移至住家,遇到相關教學、學生輔導諮詢問題,第一時間難免顯得孤立無援,此時更應透過社群平台尋求學校同儕、教師專業社群的協助,協助彼此面對各種遠距教學難題。此外,停課期間的遠距教學究竟如何執行?同步、非同步、混合式、自主學習之比例如何配置?如何檢核遠距教學的成效?建議尊重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專業社群之意見。

三、親師合作,共同面對線上教學

學校正常上課期間,師生在同一個教學場域,親師之間的溝通相對常態化,採行遠距教學之後,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空間進行互動,家長不僅陪伴在孩子身旁,甚至可以直接看到教師之教學過程,對老師與家長來說,都是相對較少的教學經驗,疫情期間,親師之間的互信與溝通格外重要,老師和家長都要照顧好心情和身體,適時放鬆與求助,以溝通代替指責、建議代替投訴,讓停課期間的線上教學朝正向發展。

遠距教學期間,家長的重要性不亞於教師,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甚至多於教師,此時的家長,除了父母的角色,相當程度其實也扮演教師的任務,在家學習這幾天,家長應更能實際體會老師的難為,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難得的經驗,家長的陪伴與示範,有助於穩定孩子情緒,提升停課期間遠距教學的品質。

四、機會教育,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停課期間雖採遠距教學,但仍有不少人變得焦慮,比如擔心學生學習成效不彰、學習進度落後等。其實,要維持長天數的線上學習熱忱本屬不易,換個角度說,停課期間,除了學校既定的遠距教學課程,也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時間點,父母師長可多引導孩子自主學習、鼓勵孩子當自己學習的主人。

停課抗疫期間,帶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既有秩序的運作,全人類都面對瘟疫的威脅,老師與家長可適時進行機會教育與生命教育,建議主動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期待已久的畢業旅行、一生只有一次的畢業典禮因此取消?如何面對瘟疫與死亡?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可能的染疫?如何看待防疫政策及帶來的不便?如何看待人類的命運與生活方式等,都是合適的討論主題。

在大規模接種疫苗之前,疫情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日,此時此刻,猜忌與質疑只會打亂防疫與遠距教學的節奏,停課不停學,考驗的不僅是台灣的遠距教學實力,還有學校體系的同理與互信。

瀏覽次數:2917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教育工作者,關注教育、階級與政治議題,面對強調競爭與績效的社會氛圍,嘗試以左翼的、公共化的觀點開拓教育視野,始終相信,教育還是改變台灣的關鍵。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教育工作者,關注教育、階級與政治議題,面對強調競爭與績效的社會氛圍,嘗試以左翼的、公共化的觀點開拓教育視野,始終相信,教育還是改變台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