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COVID-19 疫苗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

last updated:2022/5/08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VS張皓翔,R郭亭亞,R吳璨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e/2PACX-1vRonbj6D3bX0UU1mTTjQO8u5iynhDUg-8d0Rf8qnKcNCS5o3sirFqF6fSh6Jc5YKYyNFNi9jRhpw3VD/pub

前言

這份資料主要摘譯、整理自台灣CDC、美國CDC、Uptodate、各大期刊網站、學會及專家資訊,主要針對COVID-19疫苗常見疑問、疫苗簡介、特殊族群及罕見的不良反應,進行面向家庭醫師/基層醫療人員的介紹,一般民眾可先參考COVID-19疫苗Q&A美國CDC Q&A美國CDC疫苗迷思。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資料本來大多是基於有明確研究證據的脈絡來書寫,某些政策與醫療行為可能跟台灣狀況不盡相同。

感謝大林慈濟藥學部藥師郭大大整理詳盡的衛教資訊懶人包(08/25更新)

感謝費城兒童醫院提供的FAQ與 北美新冠科普園地 翻譯的中文版本

Fact sheet:NEJM Vaccine FAQ, Canada, Canada, Ontario, Toronto, HSE (Ireland)

若有內容需要修改調整,請寄Email至:galekuo@gmail.com,謝謝大家不吝指教。

主要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COVID-19疫苗專區高風險慢性病人疾病代碼罕見疾病代碼

Interim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CDC COVID 19 vaccine FAQs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COVID-19 ACIP recommodation

uptodate:COVID-19:Vaccines to prevent SARS-CoV-2 infection

謝謝各位愛戴,但本文件連結因同時查閱人數眾多,若要另行分享建議可將分享連結變更如下:
https://bit.ly/臺大COVID-19疫苗
Google doc publisher網頁版

目錄

更新歷程

疫苗常見Q&A

疫苗簡介與禁忌症

變異株

特殊族群

疫苗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旅遊醫學

更新歷程 Summary of Revisions

疫苗常見Q & A

{疫苗知識/抗體/保護力}

Q:什麼樣的人建議暫緩施打或選擇適當疫苗?

  1. 慢性病控制不穩定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且病情不穩時。
  2. 疫苗誘發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避免AZ疫苗。
  3. 核磁共振顯影劑(gadolinium)、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Ultravist、Omnipaque、Opitray...)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或許可建議施打非Moderna疫苗
  4. 其他暫緩或選擇疫苗可參考下方特殊族群

Q:什麼樣的老人建議暫緩打疫苗?

A: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挪威專家指出,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且輕微病症就難以康復預期壽命很短(少於6個月)的老人接種疫苗應謹慎評估利弊,因為輕微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更多詳細資訊請見年長者

Q:打疫苗可以預防COVID感染嗎?

A:接種第一劑疫苗21天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但可有效預防COVID-19重症大幅減少住院機會及死亡。目前無足夠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後若仍感染,是否可降低病毒排出或傳染給他人的機率;但接種至少一劑21天後,似乎可減少家庭內傳染以色列英國美國也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可減少體內病毒量因此接種完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Q:什麼是疫苗保護力? 我打了保護力 95%的Moderna是不是代表只有5%機率會得病?

A:可以分成兩個部分:Efficacy(效力) 與 Effectiveness(有效性)

Efficacy(效力)Relative risk reduction(相對風險下降率)的概念。在臨床試驗中會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安慰劑組,另一組為疫苗組,如果安慰劑組有80%得病,疫苗組有10%得病,那Efficacy就是 (80%-10%)/80%=87.5%,也就是疫苗組相對安慰劑組減少87.5%的感染機率。此外,臨床試驗設定的outcome也會影響疫苗效力的結果:有症狀感染、重症、死亡,各自所計算出的efficacy就會不同。所以打了保護力95%的Moderna疫苗代表跟沒打的人比起來可以減少95%的有症狀感染的機率。

Effectiveness(有效性)是在真實世界中,觀察有施打疫苗與沒施打疫苗的人染病的差距,與臨床試驗不同,真實世界中包含較多無法準確控制的因素(如:接種者的年紀、本身疾病/用藥、疫苗儲存溫度...),但也較符合實際狀況,讓社會能整體評估這個疫苗的實用性。

CDC vaccine effectiveness study

Nature review

Q:為什麼兩種疫苗的效力不能直接比較?

A:因為臨床試驗進行的時間地點不一樣。Moderna和BNT在流行尚未大爆發的時候在美國國內進行研究,所以相對得病的比例可能較低。相反的J&J剛好在美國國內疫情大爆發的時候做研究而且有包含其他國家受試者(南非、巴西),可能有較高比例的變種株(傳播力較強,致病力較高)。因此,如果要直接比較兩種疫苗,必須在相同臨床試驗,相同地點、時間、相同收案/排除條件,才有比較上的意義與價值。

Vox:Why you can't compare Covid-19 vaccines

Q:什麼是中和性抗體?

A: 人體被病毒感染或施打疫苗後,會產生抗體來抓住這外來異物。抗體會抓住病毒不同部位 ,若抗體抓對位點, 便能阻止病毒入侵細胞。由於此類抗體能「中和」病毒的毒性, 故稱為中和性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病毒主要靠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上的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受器(ACE2 receptor)結合,進入人體破壞細胞。因此,中和性抗體針對的即受體結合域現有疫苗的目標也多是希望能產生針對Spike protein或RBD的中和性抗體。

但並非所有抗體都會抓對位點而「中和」病毒,有些抗體雖抓到病毒蛋白,但卻未正中該位點,仍無法 「中和」病毒、對細胞沒有保護力。這些就屬於非中和性抗體。中和性抗體在打完疫苗或感染後都可能會上升,其他用來檢測是否曾經感染COVID,還有可抓住核衣殼蛋白(N)或刺突蛋白(S)的IgG、IgM檢測,這些抗體不具中和力。

中和性抗體的檢測是要了解可保護細胞,使人體不受病毒入侵的抗體效價。上述N、S的IgG、IgM抗體,則用於判斷人體是否曾受感染,兩者檢測目的並不相同。

參考資料: 中研院

higher anti-spike IgG, anti-RBD IgG, and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are all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symptomatic disease(nature).

Day 57 Spike IgG, RBD IgG, cID50, and cID80 neutralization levels were each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risk of COVID-19(Moderna).

Q:我打完疫苗是否要去做抗體檢測?

A: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民眾如有血清抗體檢驗需求,將可至經各地方衛生局審核通過之提供自費COVID-19血清抗體檢驗服務之醫事機構進行檢驗。血清抗體檢驗主要適用時機為評估個人是否曾經遭受感染產生抗體,一般抗體檢測結果等同於對COVID-19保護力之高低或有無。抗體檢測不建議取代病毒抗原快篩或PCR來偵測病毒感染。由於抗體檢測還是有偽陰/陽性可能,無論抗體濃度高低,民眾都還是應該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並維持安全公共衛生政策。抗體檢測也不建議被用來當作返回學校或工作的指標

由於市面上抗體檢測的數值高低與新冠肺炎保護力的關聯性尚未建立,美國CDC目前不鼓勵民眾以檢驗抗體的方式試圖得知自己的保護力。抗體報告的判讀建議由專業人士執行,避免誤解(參考資料),例如: 打過疫苗的民眾針對疫苗誘發的S protein/RBD的抗體會呈現陽性,但針對N的抗體則為陰性。目前也有針對多種抗原的複合式抗體檢驗(multi-antigen assay)發展中。

若要檢驗,(原本設設計為2劑的疫苗)建議於完整注射完兩劑疫苗之後2~4週再去檢驗,2週通常達到抗體高峰, 4週大概會維持在高原期。因為第一劑施打完即使抗體不高,第二劑打完也可能會衝的很高。打完第一劑之後去檢驗,意義有限。不同機器測得的抗體數字不可直接比較,因為會有單位不同問題。不同疫苗之間,抗體數字不能直接當作保護力比較,因為每個疫苗達到相同保護力的抗體濃度可能不同。

Q:抗體濃度下降就代表沒有保護力了?

A: 抗體濃度是保護力的指標之一,但並非唯一指標,還有T cell也扮演重要的細胞免疫腳色。研究指出,感染後病人雖然抗體濃度隨著時間下降,但會產生記憶性B細胞(memory B cell)可以提供持久的免疫力(humoral immunity)。

Q:兩劑型的疫苗是否可以只打一劑就好?

A: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兩劑。此處不討論公衛政策與國家施打涵蓋率。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說明只打一劑疫苗有多少的保護力,但目前研究(大型前瞻性研究小型研究)指出,施打一劑疫苗後,觀察28天後可達到臨床上8成以上的效力但也有研究指出BNT疫苗若只打一劑恐怕無法對英國和南非變種病毒產生足夠保護力,且施打兩劑後抗體表現也較痊癒者高。

{疫苗副作用/過敏}

QAZ疫苗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約有26.9%(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疲倦(25%);發燒約佔2.9%。常見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其他副作用可參考下方

QModerna疫苗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8%、65歲以上58%)發燒約有38.1%(18-49歲約40%、50-64歲約28.4%、65歲以上17.2%)18-49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副作用可參考下方

Q:高端疫苗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71.2%)、痠痛/全身無力(36%)、肌肉痛(27.6%)、頭痛(22.2%)、腹瀉(15.1%)、注射部位腫脹/硬結(10.5%)、噁心/嘔吐(7.7%);發燒僅有0.7%。在年長受試者 (≥65歲)觀察到的不良反應發生頻率較年輕成人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較年輕成人低。

參考資料: FDA仿單

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我該怎麼辦?

A:建議參考: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以及台灣復健醫學會(詳細圖文建議)

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手臂請盡量放鬆並保持活動,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參考資料:CDCEMhealthgrades

Q:我打完疫苗之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可以預防性吃普拿疼嗎?

A1:接種後2天內發燒可先使用acetaminophen退燒, 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但如為有較高暴露風險者或經評估有採檢需要者,仍應進行通報採檢。其他資訊請參考下方

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

A2:注射疫苗前不建議預防性使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NEJM FAQ)

Q:是否可以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預防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呢?

A:美國CDC不建議因為抗組織胺藥不能預防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如果預防性使用可能會掩蓋皮膚症狀,導致延誤診斷和處理過敏反應Moderna約百萬分之2.5~24、BNT約百萬分之11.1~13.63、AZ約為百萬分之16.83。其他資訊請參考施打站準備過敏性休克

Q:我對某些食物/藥物過敏,可不可以打疫苗?

A:基本上可以施打,除非是對前一劑施打的COVID疫苗已知的疫苗內容物產生過敏反應,但若您有任何疑慮或過敏性休克病史,建議與醫師討論諮詢。若最後決定接受疫苗注射,建議注射後確實觀察30分鐘。若曾經對核磁共振顯影劑、電腦斷層顯影劑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或許可建議施打非Moderna疫苗。(詳細資訊請見下文)

Q:我曾對流感疫苗有過敏反應,可不可以打COVID疫苗?

A:可以,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兩者之間有相關性。

Q:怎樣的人比較會發生疫苗誘發的血栓呢?

A:目前因全球發生個案數太少無明確的風險因子,且主要發生於AZ及J&J,台灣也有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血栓相關疾患不良事件之通報一開始認為年輕人、女性較易產生血栓,但可能起因於早期施打疫苗群體主要也是年輕、女性為主而造成偏差,後來男性案例較多可能因女性施打減少。目前粗估血栓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跟一張統一發票中三獎、四獎的機率差不多),而感染COVID住院中發現靜脈血栓約為3-20%。

Q:如果打完疫苗引發的血栓會有什麼症狀?

A:施打COVID-19疫苗後 4-28 天內,開始發生以下症狀之一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3.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
4. 嚴重
胸痛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

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其他資訊可參考下方

{我是/有XX可以打疫苗嗎?}

Q:我是孕婦/哺乳中可以打疫苗嗎?

A:建議接種!! 雖然目前安全性證據有限,但孕婦也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權衡感染與安全,還是建議接種。優先選擇mRNA疫苗,但如果第一劑已施打AZ, 第二劑還是建議施打AZ。此外,哺乳中也可以施打疫苗,抗體也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

(其他詳細資訊見內文)

Q:我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

A1:強烈建議!! 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強烈建議施打疫苗!

A2:注射疫苗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請繼續規律服藥

A3:對於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的病患(包含LQTS, Brugada syndrome, CPVT等),目前並無相關研究指出不適合哪種疫苗,建議施打前可諮詢心臟專科醫師,過敏性休克時一樣可施打epinephrine;另外,布魯蓋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的患者接種後若發燒則盡早退燒,避免發燒誘發致死性心律不整

A4:免疫不全患者如感染可能有較長的感染期,且也有個案產生病毒突變。

A5:近期有英國研究指出,洗腎病人在感染病毒後有較高死亡率,對疫苗反應也較正常人差,因此建議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Q:接種第㇐劑 mRNA COVID-19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的人, 可以接種第二劑嗎?

A: 首先此類病患應轉介給心臟科醫師做進㇐步評估和診療,找尋 COVID-19 疫苗接種以 外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的可能原因;並進行後續的追蹤。 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病況改善後,衡量 SARS-CoV-2 罹病風險仍在,為減少 COVID-19 疾病或重症風險之利益權衡下,考慮以其他品牌之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進行第二劑的接種。唯現今尚欠缺完整資訊明白此類個案,第二劑接種其它疫苗平台 COVID-19 疫苗後之相關風險。  

參考資料: CDC mRNA 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

Q:有心臟病史的人,接種 mRNA 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 嗎?

A: mRNA疫苗可以使用在大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對於這些病患,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而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般人群。

而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以了解接種的最佳時間以及是否建議採取任何其他預防措施:

目前仍無證據證實具這些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會增加,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這些患者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在接種疫苗後幾天回診,以篩檢相關的症狀或病徵。對於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參考資料: CDC mRNA 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

Q:中風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A:據台灣腦中風學會,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

Q:腦血管栓塞的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但若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如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台灣腦中風學會)

Q:有血栓相關疾病史(thromboembolic disease)可否施打COVID疫苗?

A:大部分人建議施打!! 疫苗相關的血栓機轉較類似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目前尚證據顯示一般靜脈血栓病史(無合併血小板低下)或thrombophilic disorder有較高機率產生此不良反應,但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AZ疫苗

Q:我有靜脈曲張,打AZ疫苗會不會增加血栓?

A: 建議施打。AZ疫苗相關的血栓機轉與靜脈曲張造成血栓的機轉並不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靜脈曲張是疫苗注射後產生血栓的風險因子。反而,得到新冠肺炎之後產生血栓的風險高,也有個案報告發生在較淺層的大隱靜脈,因此靜脈曲張的患者施打疫苗好處比壞處大得多。

Q:骨質疏鬆患者可不可以施打疫苗?

A:骨質疏鬆患者似乎不會增加COVID-19感染或併發症的風險。因此似乎沒有必要根據骨質疏鬆患者優先施打疫苗。然而,任何優先考慮骨質疏鬆症患者接種疫苗的決定都應基於每個國家的具體適應症。骨質疏鬆藥物間隔時間可參照下表。(From:Min-Hong Hsieh臉書/臨床筆記fb)

資料來源:Joint Guidance on COVID-19 Vaccination and osteoporosis Management from the ASBMR, AACE, Endocrine Society, ECTS, IOF, and NOF

資料來源COVID-19 疫苗接種和骨質疏鬆症治療聯合指引

Q:我有巴金森氏症,可不可以打疫苗? 兩天前我接種了COVID-19疫苗,我的顫抖更嚴重,跟疫苗有關嗎?

A: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建議病友施打疫苗,並接種在較不便的手臂(減少健側因痠痛而造成不便)!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疫苗會如何影響巴金森症狀的大量數據。對於部分病友來說,巴金森症狀在短期內會變得更糟,但接下來的幾天內預期能夠恢復到以前的基準。

Q:我有癲癇,可不可以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會讓我癲癇發作增加嗎? 疫苗會不會影響到癲癇藥物濃度?

A:可以!! 注射疫苗後可能會發燒,若您的癲癇容易在發燒時發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可於注射疫苗後服用退燒藥。依藥物動力學及臨床經驗,疫苗與抗癲癇藥沒有明顯交互作用,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影響藥物濃度。(資料來源:台灣癲癇醫學會)

Q:我有蠶豆症,可不可以打疫苗?

A:可以!!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哪種疫苗較好,蠶豆症患者應施打當地所能提供的疫苗為主。

Q:風濕疾病患者是否能注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 vaccine)?

A:基本上可以!! 領有重大傷病之病友,位列公費疫苗施打對象之第九順位。

參考資料:TCR COVID20210625 民眾版 (其他資訊見下方)

Q:我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people with HIV),可以打疫苗嗎?

A:目前尚未有完整研究,但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建議可考慮施打疫苗。也有研究指出部分族群,注射AZ疫苗後似乎可產生與對照組無異的抗體濃度。(其他資訊見下方)

Q:我擔心/曾有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可以打疫苗嗎?

A:如果目前正在治療帶狀皰疹,建議暫緩施打直到治療完成。目前觀察文獻回顧指出,COVID感染1~2周後可能會出現帶狀皰疹。另外個案研究也指出,mRNA疫苗不活化疫苗施打後,似乎會誘發帶狀泡疹,特別是自體免疫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但帶狀皰疹是有疫苗可注射可治療,因此仍建議施打,接種後需注意!

*台灣CDC建議COVID疫苗與所有疫苗間隔14天。美國CDC認為COVID疫苗與任何疫苗不需要間隔。英國建議帶狀皰疹的活性減毒疫苗與COVID疫苗間隔7天,避免COVID疫苗造成的發炎去減少對活性疫苗的免疫反應。green book

Q:我擔心/曾有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 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疫苗會誘發GBSBell’s palsy或使這些病症復發,反而是感染COVID後可能會誘發!也因此台灣及美國CDC都未將這些病症列為接種疫苗的禁忌症,但施打後仍須注意!Lancet文章指出mRNA疫苗似乎比AZ疫苗有2~3倍較高機率發生Bell’s palsy。

{新冠疫苗常見迷思}

Q:打完疫苗會讓我變成萬磁王嗎?會讓我的手臂可以吸附金屬嗎?

A:不會!!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

參考資料: 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美國CDC臺灣事實查核中心

Q:接種mRNA疫苗會改變我的DNA?

A:。COVID-19 mRNA疫苗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您的DNA或與您的DNA產生交互作用。mRNA疫苗作用機轉是教導人體細胞自行產出SARS-CoV-2病毒蛋白質片段(疫苗抗原),進而誘發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疫苗中的mRNA永遠不會進入細胞核(人體DNA存在的地方)。

(台灣CDC疫苗原理)(偽科學檢驗站:mRNA疫苗發明者怒了?後悔打了莫德納?)

Q:腺病毒載體疫苗會鑲入人體的DNA、誘發癌症?

A: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是利用修飾後的腺病毒做為載體,病毒的DNA嵌入可表現SARS-CoV-2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此腺病毒不具人體內複製力、亦無人體致病性。接種後進入人體宿主細胞內表達疫苗抗原(SARS-CoV-2棘蛋白),進而誘導宿主對該疫苗抗原蛋白產生免疫反應。由病毒載體所攜帶的基因片段並不會嵌入人體的DNA。 (台灣CDC疫苗原理)

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病毒棘蛋白有任何細胞毒性。(POLITIFACT)

Q:施打疫苗是否會造成不孕?影響試管嬰兒

A: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對COVID疫苗對生育力有不良影響,但如果感染COVID可能造成發炎、影響內分泌系統等,造成精蟲數量下降,進而可能不孕!近期小型研究指出,施打完BNT及Moderna疫苗後,成年男性精子數量並無下降的情形。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接種BNT疫苗後並不會對取卵及體外受精造成影響。

Q:我在抽菸/戒菸可以打疫苗嗎?

A:強烈建議施打疫苗!!! 也強烈建議您放下手中的菸!!! 趁著這次疫情一鼓作氣把菸戒了!!加油!! 吸菸是COVID重症風險之一,吸菸產生的氣溶膠,也可能擴大病毒傳播範圍(電子菸也是同樣現象)。使用戒菸藥物不須停藥(包含戒必適、尼古丁替代療法)。

Q:打疫苗前後可以喝酒嗎?

A: 美國NIH曾經指出過度飲酒會對免疫力有負面影響,增加感染風險。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酒會影響施打COVID疫苗後的免疫反應。但喝酒可能會影響疫苗施打後副作用的判斷,施打完疫苗後應適當休息,發揮最好的免疫效果。BC事實查核

{疫苗與藥物/輸血/檢驗}

Q:我有在吃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是否可以打疫苗?

A:可以!! 吃抗凝血劑並非施打疫苗的禁忌症。台灣腦中風學會

若您服用的是單線 / 雙線抗血小板藥物,施打疫苗前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後建議加壓施打處2 / 5~10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

若您服用的是wa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不穩定或大於3,則建議回診與您的醫師討論。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考慮暫緩服藥,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5~10分鐘。若您服用的是新型抗凝血劑(NOAC), 施打疫苗前不需要做凝血功能檢查。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考慮暫緩服藥,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5~10分鐘

中華民國血液學會: 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血劑(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和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病人應注意事項:

- 服用每日一次 rivaroxaban(如拜瑞妥)以及每日施打一次低分子量肝素者,在接種當日須先暫停服用/施打抗凝血劑,於接種結束 4~6 小時且確認無血腫產生後,再補服原本劑量。

- 服用每日兩次 dabigatran(如普栓達)、apixaban(如艾必克凝)以及每日施打兩次低分子量肝素者,在接種當日須跳過施打疫苗前的第一劑抗凝血劑,於接種結束 4~6小時且確認無血腫產生後,再服用/施打該日的第二劑抗凝血劑(即接種當日只服用/施打一劑抗凝血劑)。

2021 EHRA NOAC guide(p.10) 吃新型抗凝血劑(NOAC)病人,一天一次(QD)的藥可以延遲到注射完疫苗之後3小時再服用,一天兩次的藥(BID)可以跳過打疫苗前的那次服藥。

Q:我有在吃賀爾蒙/避孕藥,可以打疫苗嗎? 要停藥多久?

A: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 台灣CDC曾建議要停藥28天再打,但已經在5/21修正建議可以直接打!! 吃避孕藥,血栓的風險,大約2000人會有一個(十萬人有50個)打AZ 疫苗,血栓的風險,大約是十萬個有一個。吃避孕藥比打AZ疫苗有高50倍的風險產生血栓。兩種血栓發生的機轉是不一樣的。荷爾蒙是讓凝血因子多了,血液太黏稠,所以產生血栓,發生的位置,大多在深部靜脈。AZ 疫苗發生的血栓,比較像某種自體免疫的疾病,血小板是少的,大多發生在腦膜上的靜脈。(資料來源: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教授)

Q:我在吃類固醇(glucocorticoid)若想打疫苗是否需要停藥?

A:若您服用的類固醇劑量<20mg/day prednisolone,基本上劑量不需要調整,也不需要停藥。若劑量>20mg/day,建議要等到減低(taper)劑量到<20mg/day再施打疫苗(BC),並建議與您的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若是可延緩的注射型的類固醇,可考慮接受疫苗後14天再注射類固醇,以達到最好的效果。(ARMA)

Q:我有在吃抗病毒藥物可以打疫苗嗎?

A:可以!!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抗病毒藥物會影響疫苗注射後的免疫反應。

Q:我剛打完HPV/HBV/MMR…疫苗要隔多久可以打COVID疫苗?

A:台灣疾管署2022/5/2修改建議:COVID-19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可同時分開不同手臂接種,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以利接種後反應之判別。

美國CDC目前建議COVID-19疫苗可與其他疫苗間隔任何時間甚至同時施打。美國ACIP過去曾建議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的14天內不宜施打其他疫苗,但此建議已經被修正,因為可能造成疫苗施打的延後。目前不確定同時施打會不會造成更頻繁或更強的局部或全身副作用。

*英國建議帶狀皰疹的活性減毒疫苗間隔7天,避免COVID疫苗造成的發炎去減少對活性疫苗的免疫反應。green book

Q: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可以減少COVID感染?

A:目前沒有直接證據可預防新冠肺炎,但根據研究指出,年紀大於65歲施打肺炎鏈球菌13價疫苗(PCV13)能減少COVID確診、住院及死亡率,而23價疫苗(PPV23)則無統計學意義,但另一篇針對PPV23則有預防確診及死亡率的效果;而針對特殊族群也有統計意義上的負相關,另一篇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施打PCV13可能減少確診率;但也有研究指出,大於65歲施打肺鏈疫苗跟住院率、死亡率並無差異。因此,減少COVID-19感染是否是因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族群大多為較高收入、較注意健康者或有其他族群特性,而非直接或間接保護,是值得考慮的事。對於公共衛生而言,在無法立即接種COVID疫苗的情形下,或許可先施打肺鏈疫苗提升針對肺炎鏈球菌的保護力,進而降低因細菌型肺炎的住院及死亡率

Q:是否可在疫苗注射期間做結核桿菌相關檢驗(TST或IGRA)?

A:臺灣CDC建議先完成檢驗(IGRA或TST)再接種疫苗;IGRA抽血完成後可同日或異日接種疫苗;惟TST檢驗須完成判讀後再接種疫苗,以避免疫苗接種後影響TST判讀結果。

美國CDC:目前沒有證據顯示TST或IGRA會影響COVID mRNA疫苗的效力。根據ACIP,非活化(inactive)疫苗並不會影響結核桿菌相關檢驗,而活性減毒疫苗(如:MMR)可能會降低TST的反應造成偽陰性的結果。 COVID mRNA疫苗並非活性減毒疫苗,但目前也不清楚在其接種後的最初4週是否會影響TST/IGRA檢驗結果,因此針對一般無症狀(入住機構等...行政需求)民眾建議在注射疫苗前、當天或注射後4週再接受結核桿菌相關檢驗;其他有症狀或有高風險結核桿菌暴露人員建議與醫療團隊諮商討論。

Q:打完COVID疫苗要隔多久可以捐血?

A:新冠肺炎疫苗(限mRNA、腺病毒載體及蛋白次單位疫苗,如AZ, Pfizer, Moderna)接種後如無不適症狀,不須間隔!!接種後如有疑似感冒、發燒等症狀,或接種活性減毒(live-attenuated)疫苗,仍須間隔14天 (捐血中心更新)

疫苗簡介與禁忌症

CDC疫苗資訊更新CDC疫苗簡介

接種劑次/對象/廠牌/間隔

參考資料: 疫苗接種原則 1110430CDC接種期程與注意事項

Moderna

BNT

AZ

參考資料:modes of immune activ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Nature 2021/5)

**BNT疫苗冷儲條件更新: 若轉置到2~8°C冷藏設備可保存1個月 (非5天) 參考: CDC 2021/9/16

高端

聯亞疫苗

{重要疫苗施打政策}

Q:參與疫苗臨床試驗,後續要怎麼打疫苗?

A:(Taiwan CDC 2021/12/23) 目前國內部分民眾加入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計畫,ACIP參酌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該類民眾如後續有疫苗接種需求,可與臨床試驗研究單位討論後,經醫師評估接種其他國內核准之COVID-19疫苗,並建議與最後一劑試驗COVID-19疫苗間隔28天

Q:若2劑疫苗接種間隔小於最小間隔劑量不足怎麼辦?

A:

疫苗劑別定義terminology

{追加劑Booster}

Q:台灣目前針對追加劑的接種策略為何?

中央社:

西班牙和立陶宛目前僅讓免疫系統薄弱的族群、高齡者及脆弱族群接種追加劑,印度還未決定追加劑方案。

Q:為什麼要接種追加劑疫苗?

A1:疫苗保護力隨時間會下降(Science),以色列研究指出接種第三劑之後,病毒量的下降可以回到Primary series接種後2個月的水準。BNT疫苗的effectiveness(英國)在接種第三劑之後也有顯著提高。在Delta變異株的時代看到疫苗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有下降的趨勢(BNT從93%四個月後掉到53%),且在>=65歲的年長者更為明顯。

A2:免疫低下的人注射兩劑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能不如一般人。英國目前正在進行的OCTAVE DUO study就是針對這些免疫低下的族群施打第三劑,先前已有初步結果的OCTAVE study是英國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收錄2583人,追蹤其施打兩劑疫苗之後的免疫反應,40%打完兩劑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一般人低,11%病人在打完兩劑疫苗後4週完全沒有產生抗體。在以下特殊族群抗體產生特別弱:ANCA-accociated vasculitis、Rheumatic arthritis、psoriatic arthritis、Renal failure on diaysis and also receiving immunosuppression medication。此篇研究也有觀察T cell免疫,而ANCA vasculitis病人雖然注射疫苗後抗體反應較弱,但還是有產生一定的T cell免疫。(University of Glasgow)

Q:追加劑會有哪些副作用?

A:BNT第三劑的淋巴結腫大Lymphadenopathy會較第一劑多(2.7% vs 0.4%),通常位於腋下和頸部,通常在打完疫苗後1~3天發生,發生後1~3天自行緩解,年輕人女性較多。BNT第三劑發生心肌炎的比例較第1、2劑為低(FDA),在最令人擔心的18~27歲族群,根據統計,每百萬人打疫苗可以預防114人住院,有7人發生心肌炎風險,民眾可自行權衡利弊得失。

Q:追加劑目前的研究有哪些?

A:COV-BOOST是英國大型第三劑混打試驗,是英國在9月做出加強針以「mRNA疫苗」為主政策與英國現行第三劑與第二劑間隔3個月的主要依據。受試者皆是接種兩劑AZ疫苗或兩劑BNT疫苗,且在第二劑至少間隔10至12週後,用7種疫苗來當作第三針的效果,包括AZ、BNT、莫德納、Novavax、滅活疫苗Valneva、德國Curevac疫苗、嬌生。其中BNT、Novavax、 Valneva還有測試半劑量。每組約100人,總共受試者達2,883人。結論是mRNA疫苗抗體上升最高,分別為全量莫德納>全量BNT>半量BNT(此臨床試驗未收錄半量莫德納)。相對的,三劑都接種AZ疫苗,雖然可以讓抗體再上來一些,但細胞免疫幾乎無法再增加。兩劑BNT疫苗後再打AZ疫苗,相比兩劑BNT疫苗加其他疫苗,細胞免疫似乎也沒有優勢。兩劑BNT後打Novavax的抗體比mRNA, AZ, 嬌生都低。

資料來源: 林氏壁孔醫師

{基礎加強劑 Additional primary dose}

參考資料: CDC(2021/12/21),

{Mixing and matching混打}

{禁忌症}

變異株

Q:COVID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為何?

A: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公佈針對Delta變異株的資料顯示(6/21/2021):施打第一及第二劑後,減少住院的有效性:輝瑞BNT:第一劑:94%, 第二劑:96%。AZ:第一劑:71%, 第二劑:92%。輝瑞和AZ疫苗皆具有高度保護力。能夠避免感染Delta變異株,轉而住院重症的防護率超過九成。根據英國數據顯示,40多歲以下的人,佔Delta變異株病例數的75%。60 多歲的人中,已有90% 的人接種疫苗,僅佔病例數的4%。從數據仍可見疫苗正發揮強大的作用。

完成兩劑AZ疫苗注射,對Delta/Alpha variant的效力可達92%/86% (2021/6/16)、有效性達67%/74.5% (2021/7/21);完成兩劑mRNA疫苗注射,對Beta/Alpha variant的有效性可達77%/86%(2021/07/13);完成兩劑BNT,對Delta/Alpha variant的有效性達88%/93.7% (2021/7/21)

變異株與疫苗政策:NEJM 2021/6/23 SARS-CoV-2 Variants and Vaccines

Nature review

{Omicron}

Q:Omicron有哪些新的突變?

Q:Omicron的傳染力很強?

A:目前越來越多證據顯示Omicron相較於Delta有競爭優勢,家戶內傳染力(一個人確診傳給家人的機率),Omicron比Delta高了3.2倍(95% CI 2.0-5.0)。與確診者密切接觸後的染疫機率 ,Omicron比Delta高了2.09倍(95% CI: 1.54-2.79)。

Q:得過COVID還會再感染(reinfection)Omicron?

A:根據一項南非研究(preprint)發現,Omicron 再感染率是過去在南非流行的病毒株如 β 和 Delta 的2.5倍,Omicron似乎能逃避先前感染得到的免疫能力(Juliet R.C. Pulliam)。該研究使用從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 27 日期間在南非收集近 280 萬染疫者的數據,35,670 例疑似再次感染,多次再次感染的人,14.2% 在 2021 年 11 月經歷第三次感染,推測許多第三次感染與 Omicron 變體的傳播有關。因此過去認為感染過COVID-19的病人可能近期不用再檢測的觀念,在Omicron肆虐的時代可能需要重新審視。

Q:PCR檢測會不會失靈驗不到Omicron變異株?

A:目前的PCR檢測Omicron變異株不會有漏掉的問題。南非的實驗室指出主要檢驗的三段基因中,其中的S基因會檢測不到Omicron(稱之為 S gene dropoutS gene target failure),這可以在完整定序之前較快速的辨識出這大概是Omicron。(U.S. FDA)

Q:針對Omicron變異株,目前的疫苗會不會失效?

A1:目前新冠疫苗多是針對棘蛋白產生抗體,所以令人擔心疫苗針對omicron產生免疫逃逸、中和性抗體可能會降低。如果現有疫苗失效,mRNA的技術平台可以很快地做出新疫苗。輝瑞/BNT和莫德納疫苗六週的時間就可以改變mRNA序列做出新疫苗,輝瑞聲稱可以在100天內開始出貨

英國2021/12/23的報告指出:各種疫苗組合都對Omicron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明顯降低(目前尚未對防重症效果做出分析),報告如下:

A2:莫德納藥廠指出,若現有打50微克的加強針對Omicron效用不夠,有三個未來的策略

  1. 莫德納已經進行了用100微克來當加強針的臨床試驗,收案306人。初步資料顯示可以有更高的中和抗體。會以這些受試者血清來進行是否對於Omicron有更好的效果。
  2. 莫德納也研發了兩款多價疫苗,都有針對之前變異株的突變,是Omicron也有的。一個是mRNA-1273.211,是之前針對Beta變異株所做的,已經完成了 50微克 (300人) and 100微克(584人)的收案。第二個是mRNA-1273.213,包括了多個Beta和Delta變異株的突變,已經完成了100微克(584人)的收案,也準備以 50微克再收584人。會以多價疫苗來打加強針,看看是否對於Omicron有更好的效果。
  3. 針對Omicron的疫苗:mRNA-1273.529,可以在60~90天之內就開始臨床試驗。

A3:Pfizer(2021/12/8)指出,兩劑BNT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的保護力的確會顯著下降,但施打第三劑追加劑之後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可以增加25倍,與兩劑針對原始武漢株(wild type)的保護力相當。棘蛋白上80%的epitope都可以被CD8+ T細胞辨認,沒有被Omicron的突變影響,所以理論上對重症還是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力。輝瑞也會繼續研究製造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疫苗。

A4: 英國針對581例有症狀的Omicron感染(260例定序確診)的研究發現,2劑AZ疫苗打完15週後幾乎沒有保護力(Effectiveness),打完兩劑BNT後2~9週可以有88.0% (95%CI: 65.9 to 95.8%) 的保護力,但在10~14週就掉到48.5% (95%CI: 24.3 to 65.0%) ,而在15~25週左右則會掉到34~37%左右。但在打了BNT加強針之後兩週,三劑BNT組的保護力可以到 75.5% (95%CI: 56.1 to 86.3%) ,而AZAZBNT可以到71%(95%CI: 41.8 to 86.0%)。

Q:針對Omicron,目前治療COVID-19的藥物會有甚麼影響?

A:Omicron變異株在單株抗體所作用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上有很多個突變。因此單株抗體的確有可能會效用降低,這需要後續研究。至於口服藥很可能不太受影響,因為其作用機轉和疫苗完全不同,不是作用在棘狀蛋白上。但這當然也需要後續研究證實。

Q:Omicron感染的嚴重度較低?

A1:目前尚未有足夠證據證實此論述! 在評讀研究時也要注意有無針對干擾因子做校正(如: 有無打疫苗、突破性感染...),因為Omicron再感染(reinfection)與突破性感染的機率比其他病毒株高,所以若是此類病人輕症較多是預期之中的事,但是否Omicorn本身毒性就比Delta低,這個可能需要有完全沒打過疫苗也沒自然感染過的對照組才能回答。

下列為幾個國家對於Omicron臨床嚴重度的觀察,校正過相關重症因子後 和Delta相比,其住院的odds ratio: South Africa: 0.2(降低80%); England:0.55(降低40-45%); Scotland: 0.32(降低68%); Denmark

A2:(英國HSA 2021/12/23) 從2021年11月27日到2021年12月17日之間的147597例有症狀Delta確診,還有68489例有症狀Omicron確診,比較施打疫苗的狀態,從而來算出疫苗對於兩種病毒的保護力。相對於Delta,目前Omicron較多發生在20~29歲的年輕族群(33% vs Delta 9.8%),在兒童較少(2.6% vs Delta 17%)。到2021/12/25之前,確診Omicron者(159932人)有407例需要住院,已有39人在確診28天之內死亡。相對於Delta,感染Omicron的住院風險似乎有降低(將二次感染去除),感染Omicron到急診的風險是0.62 (95%CI 0.55-0.69),降低了38%。感染Omicron需住院的風險是0.38 (95% CI 0.3-0.5),這降低了62%。要注意這個分析還是很初步的報告,因為目前住院的案例還很少,且風險較高的高年齡人口還較少人感染。且是否之前有感染過,這是很有可能被低估沒有被偵測出來的。倫敦帝國學院以同一份資料但加入之前可能感染過的變數來分析,估計之前有感染過的人其住院的風險可能會降低55到70%之間。 (林氏壁孔醫師)

特殊族

曾經感染過COVID

孕婦與哺乳

孩童 6-11歲

青少年 12-17歲

年長者

Clinical frailty scale (Canadian study on health and aging 2008) Translated with permiss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by Yueh-Hsin Wang, Taiwan, 2019

社區施打站、長照機構或行動不便

過敏族群

皮膚疾病患者

異位性皮膚炎和慢性蕁麻疹患者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短期的濕疹惡化,但衡量利弊後還是建議接種疫苗。(ETFAD)

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

肝臟疾病患者

腎臟病患者

  1. 透析病人因醫療需求必須頻繁出入醫療機構。
  2. 透析病人難以維持社交距離,群聚風險增加。
  3. 透析病人多合併多重共病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老化。
  4. 透析病人本身免疫功能差。

感謝Dr. Roger(腎臟科醫師)提供資訊

復健科病人

巴金森氏症患者

風濕免疫科病人

器官移植病人

固態腫瘤患者

血液腫瘤患者

血小板低下或其他凝血功能異常患者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使用免疫抑制劑

肺癌患者

疫苗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 

Allergy

暈厥(Syncope)、vasovagal reaction

常見副作用

其他不良反應

。AZ疫苗在台灣疾管署的報告裡有有施打8例不良事件的顏面神經麻痺。根據過去健保資料顯示,有關18至49歲顏面神經麻痺之背景值為每10萬人55.31人。Lancet文章指出mRNA疫苗似乎比AZ疫苗有2~3倍較高機率發生Bell’s palsy。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

  1. 30天內接種COVID疫苗
  2. 沒有其他可能的病因(如:前100天內沒有肝素heparin暴露)
  3. 合併血栓(thrombosis)和血小板低下

再根據以下major和minor criteria中不同的血栓位置、血小板低下程度、其他凝血功能相關檢查(anti-platelet factor 4 antibodies, platelet functional assay, D-dimer)將疑似TTS的病人分成三種不同degree of certainty

心肌炎(myocarditis)、心包膜炎(Pericarditis)

參考資料: 英國公衛部ACIP美國CDC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Circulation Reviewfb臨床筆記

Circulation: 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

若有以下特殊狀況民眾,建議與心臟科醫師討論疫苗施打:

冠狀動脈疾病

reference: QJM

心肌炎

急性心肌梗塞

年齡

年輕人

中老年人

注射疫苗~症狀發生時間

3天

1天之內

疫苗劑別

心血管不良事件

MIS-C/A/V

腎臟

風濕免疫

疫苗注射後常見皮膚表現

眼科相關不良反應

各種疫苗施打狀況

參考資料:感謝潘昱豪醫師提供相關資訊。

Q:WHO認可EUL(Emergency use listing)的新冠疫苗有哪些?

A:WHO隨時更新可參考

(2021/12/3) AZ、BNT(輝瑞)、嬌生、莫德納、科興、國藥、Covishield、Covaxin

Q:我打了高端但有緊急出國需求怎麼辦?

A: 在高端疫苗尚未列入WHO緊急使用清單或入境國家核准前,不論先前已接種1劑或2劑高端疫苗,有緊急出國需求的民眾,都可在接種最後一劑高端28天後,再混打2劑AZ、BNT或莫德納疫苗,2劑間隔可依該項疫苗中文說明書所列最小間隔完成接種,並建議儘可能於出國14天前完成接種。其中AstraZeneca疫苗兩劑間隔為4至12週,BioNTech疫苗兩劑最小間隔為21天,Moderna疫苗兩劑最小間隔為28天。目前接種高端疫苗者共可入境4國,分別為紐西蘭、帛琉、印尼、貝里斯。(2021/11/12 中央社)

Q:目前美國因應COVID-19疫情的入境限制?

A:美國政府公告, 自2021年11月8日起,要求所有非美國籍的成年入境旅客,必須提供登機前3日內的COVID-19核酸檢測(PCR)陰性證明,登機前14天已完全接種疫苗的證明才能登機前往美國。,自2021年11月29日起,禁止14日內曾停留波札那,史瓦帝尼,賴索托,馬拉威,莫三比克,那米比亞,南非及辛巴威等8國之旅客(美國公民,持美國綠卡人士及其他合乎規定之外籍旅客除外)。參考資料: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Q:我已在國外接種過第一劑COVID-19疫苗,返臺之後是否可補登接種紀錄,以利後續第二劑接種事宜?或是該如何在國內進行第二劑疫苗接種?

A:於國外接種世界衛生組織(WHO)核發 EUL之COVID-19疫苗種類,可於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採取補登,亦視為有效劑次,於國外未完成接種者,返國後依我國核准使用之疫苗接種期程、間隔完成後續劑次,且依當時國內開放接種對象與提供之疫苗進行接種。若於國外已經接種一劑國內未核准使用之COVID-19 疫苗,建議與前一劑至少間隔28天以上。

於國外接種非WHO核發EUL之COVID-19疫苗,無論是否完成接種,皆視同未接種,建議與國外接種最後一劑至少間隔28天以上,再接種我國核准使用之疫苗。

Q:春節返台三方案為何?

A:適用期間=2021/12/14~2/14。參考 CDC

Q:現在去離島要快篩嗎?

A:2022年3月1日起,5機場及2港口往離島旅客,篩檢及填寫健康聲明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0年2月24日表示,依據春節前後本土疫情趨勢,考量國內本土疫情已穩定可控,自3月1日起暫停本島5處機場及2處港口篩檢站之運作及健康聲明書之填寫。

指揮中心指出,考量國內疫情已趨穩定,且篩檢站設立期間未有篩檢陽性旅客,經綜合評估後,將自3月1日起暫停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及航港局所屬本島5處機場及2處港口篩檢站之運作,前往離島之旅客亦不需填寫健康聲明書,同時請各場站協助於現場宣導並提醒旅客,如有症狀旅客請勿搭機/船,並應儘速至醫院進行必要採檢。

Q.外國人/於外國施打前兩劑疫苗

- 如果是在國外施打前兩劑疫苗,一定要先憑證明去健康中心補登NISS之後才能來打疫苗。(2023/6/19)

- 如果是沒有居留證的外國人要打疫苗,要憑入境時給的統一證號(入境時給的一張紙上面會有),沒有這個統一證號不能打。(2023/6/19)

Q. 如果爽約兩次無法再由線上掛號,但疫苗也不接受現場掛號的話怎麼辦?

- 可以請總機轉到CR辦公室來由小CR幫他掛。(20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