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品經理求職經驗分享:薪資待遇、求職管道、面試題目

Anne Hs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21 min readJun 20, 2021

--

上篇文章《在日本當產品經理的經驗分享:網路新創產業觀察、PM 工作文化差異》分享了我對日本網路軟體業的觀點,以及在兩間不同公司中的工作實況。如果你看完後對於在日本做產品工作仍然有興趣,歡迎繼續收看這篇求職經驗分享!

這篇文章適合想出海到日本、但以英語為主要語言,有興趣加入小型網路與軟體公司/團隊的產品經理&專案經理。

先打個預防針 — — 其他產業或職能的人,這篇文章可能不會對你有幫助;如果你的目標是進入日本大手企業、一線頂尖外商當產品經理,我還不夠強、也沒相關經驗,無法提供你有用的建議;如果想看看其他國家的經驗分享,我會在最後放上三眼怪與總動員好友們寫過的相關文章!

【文章目錄】
- 日本產品經理的薪水&待遇
- 求職經驗分享:找工作的管道
- 求職經驗分享:面試題目、產品作業
- 拿到 Offer 後如何判斷公司與機會的好壞、要不要去?
- 我如何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歷時多久?
- 疫情下的影響(2021 Jun)
- 參考資料:其他國家的求職經驗分享

我的背景:

  • 出國工作前,總工作經驗 5 年,產品工作經驗 2 年半
  • 沒有海外留學、念書的經驗,沒有任何證照(包含語言檢定)
  • 我不會說日文,所以加入的團隊都是用全英文溝通,同事來自世界各國,當然也有一部分日本人
  • 我在東京加入的公司都不是所謂搶手又福利好的大手公司或當紅熱門的新創公司,在產品團隊內都是唯一的 PM,簡單來說就是非常小的團隊
疫情前的渋谷街頭

在正式進入求職經驗分享之前,我相信很多人在意薪水待遇的部分,那我們就從這邊開始吧!

▍日本產品經理的薪水&待遇

1. 日本產品經理總體薪資狀況

先給大家上個數據:

  • Glassdoor — 平均年薪約 700 萬日幣,通常介於 400~1,200 萬日幣。
  • PayScale — 平均年薪約 760 萬日幣,通常介於 500~1,100 萬日幣。
Ref: Product Manager Salaries in Tokyo, Japan Area

再來上一些來自日本網站的資料:

上篇文章有提到日本的強勢產業包含實體產品的製造業、醫療生技、金融業等等,所以「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很多時候不是指軟體或網路產業,而更可能是食品製造的產品經理、金融商品的產品經理。

再者是在日本的產品工作也有些神奇的職稱:有位 PM 朋友說他在公司內沒有正式的 Title,日文履歷就是寫「XX 部正社員」;有些公司因為是遊戲起家,他們的產品經理會叫做 Producer;更直白一點的職稱我也有看過 Service Planner,其 JD 看起來就是產品經理的工作。

有鑑於此,上面這些用 Product Manager 關鍵字篩選出來的數字請參考參考~~~不過這個數字範圍這麼大,說起來總體薪資水平也真的差不多就是這樣,好的、有錢的大公司就會開比較高,技術或產品不是公司主力賺錢工具的公司就會開比較低。

2. 依照公司來了解薪資期待

如果你很在意薪水的話,請好好挑公司。以下並非單純指產品經理,而是公司薪資整體的平均狀況:

  • [ 最高 ] 一線外商:Google、Amazon、Microsoft、Indeed
  • [ 次高 ] 獨角獸、巨型老創:Preferred Networks、SmartNews、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 [ 普通 ] 其他中小企業

※ 若是新創團隊早期員工,有機會談到比較好的待遇,但同時風險也比較高。

想知道各公司的平均薪水、工作評價等等,可以到這個網站 OpenWork(https://www.vorkers.com/)查詢,是個在日本類似 Glassdoor 的服務,在搜尋欄位輸入公司名稱就可以查到各公司員工上去填寫的匿名資料。

Ref: OpenWork

可以搜尋看看我前面提到的一線外商的薪水,並對照其他公司的狀況,大概就可以有個感覺了 — — 大約就是平均年薪 1,000 萬與 600 萬日幣的差距。有些公司填寫的人較多(例如 Indeed、Rakuten),甚至可以按照職能來看不同工作類別的薪水差異。

Ref: OpenWork — 楽天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除了 OpenWork 以外,也可以參考:

3. 稅率&匯率

最後補充,日本帳面薪水還要扣掉所得稅、住民税、健康保險、國民年金等等,零零總總約 20%~30%,依照你的薪水等級會有所不同。實際數字可以參考 JAPAN TAX CALCULATOR 計算機。

另外因為疫情的關係,日圓這兩年貶值到不行 😅

▍求職經驗分享:找工作的管道

因為我要找的是可以全英文工作的產品經理職缺,所以一些只有日文介面的求職網站我就不會使用了 。

1. 主動投遞履歷

我搜尋職缺來源的主要管道為:

tokyodev 上的職缺主要是給工程師的,除了 “Software developer jobs in Japan for English speakers” 這個充滿工程師職缺的列表外,還有個 “Tech companies hiring foreign developers in Japan” 的公司列表。

既然這些公司有在招英文溝通為主的工程師了,有很大的機會他們也會招募英文溝通為主的產品經理吧!若看到有興趣的公司,可以直接到他們的公司網站看看有沒有適合的職缺。

🎨 如果你是設計師,歡迎參考這個專門給設計師的公司、職位、薪水列表:https://japan-dev.com/designer-experiences/💻 如果你是工程師,歡迎在這裡找工作:https://www.tokyodev.com/這裡看更多薪資待遇的資訊:https://www.levels.fyi/Salaries/Software-Engineer/Japan/這份 2020 的調查報告也非常有趣:https://www.tokyodev.com/insights/2020-developer-survey/也可以參考這個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_mP8-AX68fV8tUK5aThLA

2. 與獵頭接洽

因為 LinkedIn 上的工作地點是在日本東京,所以很多日本獵頭會看到我的 Profile 並主動分享招募訊息。我主要的面試機會都來自獵頭、或是公司主動從 LinkedIn 上聯繫。

日本獵頭跟台灣獵頭的合作模式大致上差不多:

  1. 獵頭先電話聊聊你的背景與經驗、目前的工作、有興趣的領域、對下份工作的期待、預期薪資等等
  2. 獵頭介紹適合的職缺給你、幫忙修履歷,跟對方公司接洽並安排面試
  3. 面試前會再約一次,說明注意事項、面試準備方向、面試主管的背景等等
  4. Candidate 實際跟公司進行面試
  5. 獵頭持續追蹤狀況,每次面試完會跟公司搜集回饋並轉告給你

這兩年內透過 LinkedIn 傳送過招募訊息給我的獵頭超過 50 個,真正有聊過的 10 多位,品質其實滿參差不齊的。

在此分享三間我合作還算愉快的獵頭公司,可以直接上他們網站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公司和職缺。

有朋友提醒我「獵頭 Head Hunter」和「求職中介平台 Agency」是不一樣的,我上述這些可能都比較偏向 Agency,原則上就是履歷放在 LinkedIn 就會有人聯絡,幫忙媒合適合的公司和幫你去跟公司安排整個招募流程,相關定義大家就自行研究吧~

3. 找人幫忙內推

如果你想要進大公司(Google、Amazon、Microsoft、Indeed)或是熱門公司(Mercari、PayPay、SmartNews),內推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如何找人幫忙內推、在網路上詢問職涯問題的注意事項,歡迎參考《到底我該怎麼問別人有關職涯、公司的問題?

▍求職經驗分享:面試題目、產品作業

文章後頭會再分享過我過去兩份工作的求職經過與面試流程,這邊就先來分享面試時遇過的題目。面試技巧和細節我在這篇文章已經分享過,這邊就不再贅述。

1. 面試題目

過去經驗&專業能力

  • 請分享一個最值得分享/印象深刻/成功/失敗的產品專案
  • 當時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為何?
  • 該產品/專案的問題與解法為何?
  • 如何判斷產品的成功?指標為何?如何決定是否釋出、何時釋出?
  • 請分享你身為產品經理的一天、一週
  • 過去曾經使用哪些專案管理工具工作?他們的優缺點?

人格特質&團隊合作

  • 與產品團隊(工程師/設計師)如何合作?遇過什麼樣的衝突?或是很好的合作案例想分享?
  • 你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中,跟工程師合作的時間比較多?還是跟設計師比較多?你比較喜歡跟何者合作?
  • 有沒有在多元文化團隊工作/全遠端工作的經驗?遇過什麼困難並如何解決?
  • 你最喜歡、最不喜歡你工作中的哪個部分?
  • 在你現在的公司/團隊,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改善,但還沒有機會改善的?

特定的經驗與技能

  • 有沒有當過 Scrum Master 的經驗?
  • 對 Event Services 熟不熟悉?
  • 會不會使用 SQL、有沒有做過資料庫管理?
  • 會不會看 API 文件?有沒有寫過 API 文件?
  • 有沒有做過在地化(i18n、l10n)?
  • 你會說日文嗎?不會的話,如何進行產品研究?
  • 做 B2B 產品和 B2C 產品有什麼不同?比較喜歡、擅長何者?為什麼?

技術相關知識

  • 502 error、404 error 分別是什麼?
  • 請問 Google Assistant 實作上會遇到最大的技術問題為何?
  • 我們的產品不需要登入也可以使用,我們是用什麼技術實作?請分享你對背後技術的理解。
  • (給你一個 issues 案例)你如何研究與調查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你認為可以如何重現這個 bug?
  • (關於作業)請分享更多關於產品功能、解法的技術細節與限制。

實地演練情境題

  • 你最喜歡的 APP 是什麼?如果你是該 APP 的產品經理,你接下來會優先處理什麼問題、做什麼功能?為什麼?
  • (關於作業)請詳細說明你發想的工作流程。
  • (關於作業)請分享為何你覺得你提出的產品值得推出?對使用者的價值、對公司的商業價值分別為何?

其他類型

  • 請問 Google Search 在日本一天會有多少次搜尋?
  • 為什麼想來日本工作?預計在日本待多久?未來五年/十年規劃?

2. 產品作業(Product Challenge)

在新加坡求職時,大部分公司都會有產品挑戰的作業要回去寫;在日本共面試過 8 間公司,目前遇過 PayPay、OYO Japan、Degica 三間有回家作業。

我覺得日本公司出的題目都是很執行面、文件類的題目,不像新加坡的產品挑戰會包含長遠策略規劃、使用者痛點排序相關的主題。

作業題目會給基本的背景知識、目的、限制、使用者類型等等,我在日本求職時遇過的產品作業方向包含:

Q1. 功能:註冊/登入/忘記密碼

  • 請準備一份 PRD(有提供格式)
  • 文件中請包含 UX flow、Error Cases 等等

Q2. 請規劃給店家的後台系統

  • 請準備一份 PRD(未提供格式)
  • 文件中需包含問題拆解與解決方案
  • 這份 PRD 的目的是和設計師、工程師討論實作內容
  • 專案時間為六個月

Q3. 請提出一個能夠解決使用者XX問題的解決方案

  • 解決方案可以是功能、或一整個流程改動,但請考慮到所需資源與時間
  • 呈現方式可以是 PRD 文件或簡報,但要能和工程師溝通、同時讓商業團隊理解
  • 如果需要產品團隊以外的資源(包含商業團隊、外部第三方串接、客戶的參與)也請明確列出

Q4. 如果你可以做一個自己的產品,你會做什麼?

  • 計畫中請包含 UX flow、Wireframe、 PRD
  • 主題最好跟 Payments、E-commerce 領域相關

遇到要寫產品挑戰回家作業的關卡,可以自己斟酌到底要不要花時間去寫,我的感覺是如果對這個產品主題、公司真的有興趣,其實寫起來是會滿興奮的,會想到很多未來可以做的東西,某種程度也代表自己適合與喜歡這個產品、產業。

相對的,我有時候看到題目、或是研究到一半就會覺得,我好像不太想花未來幾年做這個題目,那我就會考慮不繼續寫、直接回絕公司。

這個部落格《Joyce — Landing Elsewhere》也分享了一些在日本面試產品經理的經驗。

3. 直接一起做專案 — Onsite Project

我在錄取第一份東京的工作前,最後的關卡是 Onsite Project。當時的專案題目是用兩週的時間提出一個優化新用戶 Onboarding Experience 的計畫。

我先在台灣收到題目並開始做一些研究、線上訪談,同時他們也分享部分內部資料的權限給我;接著就是飛到日本東京的辦公室 10 天,跟著大家一起工作,中間會需要跟設計師、工程師、其他市場的主管合作和討論。最後一天,要和團隊分享我的發現、優化建議和計畫。

公司有提供兩週的薪水、機票、住宿,整體而言是個非常棒的體驗。

▍拿到 Offer 後如何判斷公司與機會的好壞、要不要去?

很多 PM 工作的實際內容都是要面談過才知道細節,JD 上面寫的東西都是很廣泛的需求。甚至可能他要你做的是新產品、帶的是新團隊,除非有獵頭或內部人員事前提供資訊,不然自己上網查是查不到的,因此在面試的時候要好好搜集資訊。

關於求職與面試時「如何判斷公司與機會的好壞」這個主題,這篇文章已經寫得非常完整,我就不再贅述:

在這邊只想補充一些有日本公司資訊的網站,尤其是能夠用來了解小公司或新創的團隊規模、募資狀況、背靠的企業或創投的平台。

公司資訊

亞洲科技媒體

針對 B2C 產品,了解產品流量、比較不同產品在產業中的狀況

工程師的視野、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完整面貌

最後想要提醒一點:網路上工程師分享的文章和資訊比較多,但請記住,工程師評價高的公司,產品經理的工作不一定就好 —— 不一定像工程師所說的一樣有發揮的舞台、有學習的空間、有好的薪水,同公司不同職位的狀況是有可能差很多的,還是要回歸到你自己希望在什麼樣的環境工作、職涯考量為何,然後透過面試的時候抽絲剝繭來了解公司、團隊與產品。

▍我如何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歷時多久?

上面客觀的資訊分享完了,接下來就來說說我的個人經驗。

我一開始出海的目標是以新加坡為主,原因在這篇文章有提到。不過當時只要看到海外有適合的、喜歡的公司我都會投投看,有面試機會就當運氣好撿到。

我當時是使用線上一對一的英文口說練習服務來練習英文面試,我用的產品的老師跟教材品質都還不錯,但就是 UIUX 很多地方不一致,功能也缺東缺西的,用起來很阿雜。

於是我就寄了一封信給做那個平台的公司,說我是他們的使用者,在使用上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有些產品建議想要給他們,很樂意跟他們約一個時間線上分享使用者回饋、進行使用者訪談;然後我剛好也是做產品相關工作,所以如果他們有在找人的話,可以參考我的履歷。

他們剛好是在日本東京的公司、團隊用全英文工作,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經驗分享一:在台灣找到東京的工作

M0 - 主動聯繫
M1 - 收到回覆、[線上] 非正式聊天的使用者訪談、[面試一] CTO、[面試二] Senior Dev、QA Manager
M2 - [實體] 飛到東京辦公室做專案、最終面試
M3 - 正式拿到 Offer,先在台灣遠端上工、等待簽證辦好
M4 - 在台灣遠端工作
M5 - 在台灣遠端工作
M6 - 搬到日本,正式加入東京辦公室

從我開始接洽到正式拿到 Offer 歷經三個多月,並又在台灣遠端工作了兩個多月才正式搬到東京。

在招募海外工作者時,並不是每間公司都會有 Onsite Interview,但因為我的部門是小團隊、主管很在乎團隊文化是否合適,於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為期兩週的 Onsite Project 作為最後關卡,實際到東京與團隊合作。

總之最後拿到了這個工作機會,綜合考量之下覺得還不錯就去了。

這是我當年唯一投的日本公司,轉換率 100%;反而是一開始投注很多心力的新加坡,轉換率很低之外,拿到的 Offer 也都不是太滿意,競爭的人太多、而我還不夠強。只能說世事難預料啊!

前公司辦公室這麼美、會議室這麼浮誇,直接被騙進去!

經驗分享二:在東京當地轉職

去年疫情期間,我在東京換了一次工作。

當時並沒有積極的在找新工作,但上篇文章有提到疫情期間,許多公司很積極地在挖角已經有日本合法工作簽證的軟體人才,我也收到了不少招募訊息,看到有興趣的公司就都去面試看看。我現在的主管當時透過 LinkedIn 聯繫上我,面試了幾輪之後覺得還不錯,學習成長與發揮的機會更多,於是就決定換工作了。

M0 - 收到招募邀請
M1 - [面試一] COO;[面試二] CTO、Design Lead;[面試三] Backend Dev、Frontend Dev、Senior Designer、CEO;[最終關] 面試回饋、談薪水、上工時間等等 >>> 拿到 Offer
M2 - 跟原公司交接、離職
M3 - 正式上工新公司

我在一個月內進行了 4 輪線上面試、跟 7 個不同的團隊成員談過,每個人約 30 - 60 分鐘,疫情期間的優點就是遠端在家工作可以偷偷利用上班時間線上面試(老闆對不起)。前公司的 Notice Period 是一個月,所以我順利交接完後就去新公司了。

跟第一間公司非常不同的是,在拿到 Offer 並正式上工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我沒有實體見過任何一位同事,所有的面談與流程都是遠端線上進行。

在發給我 Offer 之前,主管有分享其他進入最終關的 Candidate 的背景 — — 除了我之外,還有一位歐洲人跟一位日本人。在發 Offer 的時候,他也分享了最終選人的標準。

我最後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我是工程師們面試起來最順暢的 PM,他們認為我對技術的理解最好、也可以用專有名詞順利溝通;二是我過去有待過小團隊、也經歷過團隊由小變大的過程,有跨團隊溝通、改善內部工作流程的經驗,這也是他們未來將會面臨到的狀況;三是我有執行設計思考專案、帶領工作坊的經驗,剛好公司之前找過 IDEO 帶設計師們做專案跟工作坊,這對於雙方溝通產品設計方法會很有幫助。

唯一扣分的,就是我不懂日文這件事情,在日本市場做產品會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地方,只能請設計團隊協助我了~~~

只能說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找到適合的團隊很重要,感恩人品大爆發!

現在公司的辦公室也很讚,可惜我加入的時候已經是全遠端工作了。

結論:小心翼翼、關卡重重的招募流程

小公司的招募很小心翼翼,看重經驗與能力以外也在意文化契合度,因為對小公司來說,一個職位可能就只有一個人,招募錯人的成本很高,而日本又是個裁員規定很嚴格的國家,請神容易送神難;而對我來說,海外求職如果加入到不適合的團隊也會很痛苦。

當然不是說大公司的面試就很輕鬆,其實日本大公司的面試關卡可能更多,而且也非常重視文化契合度,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是要招募的是可以長久(甚至一輩子)在這間公司服務的人,不謹慎招募可不行。

▍疫情下的影響(2021 Jun)

最後來分享一下疫情下日本公司對於招募海外人才的態度。

目前日本政府不再受理「新規入国」的申請,也就是說拿到新簽證但尚未入境日本的外國人,現在是進不來的。詳情請見日本外務省的說明。

有些公司願意進行全遠端面試,甚至遠端 Onboarding 讓員工先在海外開始工作;但也有現在不接受沒有工作簽證的人申請的公司。

Ref: Product Manager, Google Maps — Tokyo Japan

有興趣到日本工作但還沒落地的朋友,歡迎先準備好履歷、實力,等待疫情結束與邊境開放的那一天吧!

▍參考資料:其他國家的經驗分享

最後來分享產品三眼怪與【PM 總動員】好友們寫過的其他海外求職與面試經驗分享!

亞洲

歐洲

綜合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回饋或有興趣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海外工作相關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max 50)讓我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和 Podcast,記得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的粉專(◉◉◉)!
我們每週都會認真更新唷!千萬別錯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