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看東奧】趁著奧運可以跟孩子機會教育的7件事

2020東京奧運賽事已持續數日,隨著選手們的捷報傳出,不少人也將重點放在這些選手的周邊新聞,其實除了精彩的人物故事之外,奧運還有許多可以與孩子機會教育的地方,彥佑老師就整理了7點供大家參考。

▲ 東京奧運開幕式場館。shutterstock

▲ 東京奧運開幕式場館。shutterstock

2020東京奧運賽事已持續數日,隨著選手們的捷報傳出,不少人也將重點放在這些選手的周邊新聞,其實除了精彩的人物故事之外,奧運還有許多可以與孩子機會教育的地方,彥佑老師就整理了7點供大家參考。

今年奧運,在東京如火如荼地開賽;有別以往,礙於疫情,今年觀眾席顯得冷清。在暑假的此刻,我和孩子們互通奧運的有無,也希望孩子可以在今年的奧運會中,學到課本以外的能力,以期開學時,能和孩子們交流更多奧運的內涵。那麼,今年的東京奧運,我可以教孩子什麼呢?

國際教育

那天開幕式進場時,看到上百個國家的選手,穿著自己的特色服裝,確實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世界大不同」。在代表團之前,都有1~2位掌旗者,也持著自己國家的國旗,不論是線條、顏色、符號等,都很值得找機會帶孩子認識一下,再延伸到地圖、國家特色。

而每一天的賽程,相關網站也會同步更新國家(附有國旗)的獎牌數,而這些只要師生再善加引導,必能拓展孩子的國際觀。

運動員的精神

在運動場上,最重要的便是運動員的精神,所謂「其爭也君子」、「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寧可光明的失敗,也不要不名譽的得勝」,莫過於此。大多數的比賽項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選手展現出值得我們效法的精神,例如,向對手、裁判、大眾鞠躬致敬,或向媒體採訪釋出善意,或把成就歸功於國家的栽培。

又或是台灣選手戴資穎,明知道其對手有傷勢,也打得收放自如,讓對手能優雅下台。因此,我們可以教孩子,雖然我們都很想得冠軍,但所展現出來的風度,更能傳為佳話。

榮耀背後的努力與故事

我們常常說「台上10分鐘,台下10年功」,又或是「不要只看別人得到的光彩,而要看到背後的汗水」。確實,這都是最值得現今孩子學習的部分;我們也應該跟孩子分享,認真不一定有好的結果,但沒有認真過,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也印證了訓練「過程」的重要。

除了努力,當然也會有各國選手的成長故事,值得我們分享給孩子的,例如敘利亞12歲的桌球小將,在烽火中練球;又或是柔道選手的「柔道耳」。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奧運是所有選手所渴望的體壇終極目標,也因此,只要能進到奧運場上,都是各國的佼佼者。想當然爾,這種比賽,就算沒有得牌,其實力也是相當堅強的。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在自己的學校比賽,如果得到第一名,能保證全縣市第一名嗎?能保證全台灣第一名嗎?能保證全世界第一名嗎?所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很多可敬又可畏的選手,充斥在台灣、世界的各個角落,而我們都要培養孩子更謙虛、更精進、百尺竿頭的精神。

從興趣到專長

現今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奧運選手的生命歷程,將可以發現,他們有9成都是因為「興趣」,而走上體育之路。我想告訴孩子們,希望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例如繪畫、魔術、溜冰、園藝、足球……等,只要能找到興趣,持之以恒,加深加廣,一定能培養成專長的,也相信終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學習為自己的國家喝采

我希望身為師長的我們,能從小就給孩子「愛台灣」的觀念。雖然因為諸多政治角力的因素,所以我們無法用「台灣」的名字登上奧運舞台,但是我們希望孩子「愛台灣」的心是不變的。

我們可以在電視前,替台灣的選手加油、看到台灣的國旗躍上國際舞台的時候可以倍覺光榮、看到台灣之光可以多一點感動。雖然仍有許多孩子崇洋媚外,但台灣實為小小的島國,卻充滿堅定的硬實力與溫暖的軟實力;我們可以教孩子多一點對台灣的向心力,不間斷地為台灣加油、發聲!

閱讀奧運之外的養分

我因為長期培訓語文競賽,所以對於作文、演說等項目特別有感。這幾年來,許多參加語文競賽的選手,常引用知名、成功選手的故事,也造成整場比賽下來,清一色都是某幾位選手。

因此,我希望,收看奧運的孩子們,可以試著閱讀不同選手的生命故事,引用不同的事例,以增加脫穎而出的機會;未必要成功的,只要能引發共鳴、讓人感動的均可。當然,如果平日對口語表達有興趣的小朋友,也可以看看主播、連線記者的說話方式、儀態、咬字發音……等。

四年一次的奧運,若身為師長的我們,只將焦點放在比賽的得與失,那對孩子的學習便太可惜了。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奧運比賽,我們可以教孩子更多勝敗之外的養分!

延伸閱讀

彥佑 彥佑

彥佑

高雄市林園國小

Super 教師首獎、翻轉教育創新獎得主,擔任過教育部閱讀磐石評委、教學訪問教師、中央與地方輔導員等;著有《和孩子玩文字遊戲》、《有趣的成語遊戲》、《讀寫生活好好玩》。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