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不等於失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老是忘東忘西?或者聽到家中長輩抱怨自己記憶力變差、常常忘記事情,例如本來要到房間拿東西,可是才一轉身就忘記要拿什麼了,看到朋友老是想不起對方的名字,發生過的事情常常會忘記,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還是只是因為老化記憶力變差而已?

失智症過去俗稱「老年癡呆症」,癡呆一詞具歧視意涵且讓民眾排斥,為了避免大眾對疾病的污名化、歧視,以致不願正視疾病徵兆、不敢就醫,而延誤就醫的時間點,有些病患雖然表面上生活功能並沒有喪失,但就醫時已經失智,建議懷疑不對勁時,就要立刻去看醫生檢查。【延伸學習:懷疑有失智症?需要做哪些檢查?專家開講,一次了解何時該看醫師、失智檢測有哪些】

常忘東忘西是
失智症前兆?

大部分失智症患者最易出現的症狀是記憶力退化。
大部分失智症患者最易出現的症狀是記憶力退化。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實際上很多種疾病的統稱,而根據認知功能退化的狀況可以區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介於確診和沒確診失智之間的輕度認知障礙以及輕度、中度、還有重度失智的3個確診階段。以目前的醫學來說,一旦發生了大腦的退化,基本上較難痊癒、恢復健康,無法逆轉這個退化的過程。

大部分失智症的患者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記憶力退化,其他的症狀還可能有漸漸喪失語言表達能力、判斷力下降,例如搞不清楚現在是早上還是晚上,還有空間感、注意力,和抽象思考能力的退化等等。此外,失智症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日夜顛倒、情緒不穩、性格改變,無理取鬧、脾氣變差,甚至會產生一些幻覺,導致失智症患者常常會在病況逐漸惡化的過程中,也漸漸喪失他們的工作能力,進而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到後來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延伸學習:長輩譫妄、幻覺嚇壞家人,安撫有對策】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特徵,最先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思緒或說話中斷。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特徵,最先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思緒或說話中斷。

輕度認知障礙簡稱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個介於正常認知功能與輕度失智症之間的一種過渡階段,少部分患者會由輕度認知障礙回復到正常認知功能,但就大部分的患者而言,相對來說是更容易退化到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特徵,最先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思緒或說話中斷、或者忘記一些特殊日子,除了記憶以外的認知功能,其他如做決定、處理財務問題、計畫或組織事情能力會較難以自行處理,但除此之外,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交生活能力。【延伸學習: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差異,該如何判斷?超實用認知刺激治療,幫助延緩病程】

Dementia vs. MCI
Infogram

巴金森氏病
是失智症嗎?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腦神經細胞退化的疾病,主要出現的症狀是行動困難、手腳不聽使喚的抖動,肢體僵硬等障礙,但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正常。而醫學界臨床研究發現,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患者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巴金森氏病合併失智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DD)」。【延伸學習:巴金森病和失智症有什麼不同?長者會同時罹患兩種疾病嗎?專家教你分辨,還有必學5運動,改善生活品質】

然而,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病患者都會有失智症,在以下3個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失智症:
1.患者年齡:年紀越大,相對來說越容易有失智症。
2.發病年齡:得巴金森氏病年紀越大者,相對來說越容易有失智症。
3.罹病時間:得巴金森氏病的時間越久,病情越來越嚴重時,也越易有失智症。

因為巴金森氏病患者的肢體障礙會有反應、行動較緩慢,臉部表情僵硬,出現「面具臉」,臨床上,容易被誤認為是憂鬱症的症狀,所以當患者出現記憶力減退或者其他能力退化情形時,很容易被忽略,而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且根據統計顯示,巴金森氏病病患若合併失智症,死亡率相對來說會增加兩倍,因此更需要格外重視、提早發現。【延伸閱讀: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巴金森氏病 5 階段
Infogram

(資料來源:愛長照)

是老還是病?
這樣正常嗎?

失智症的健忘跟正常老化的記憶較差是不同的。
失智症的健忘跟正常老化的記憶較差是不同的。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說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

在老化過程裡,「健忘」的確是正常的現象,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在中高齡時期更加明顯。而失智症患者的「健忘」主要以短期記憶為主,會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否認或者完全忘記,嚴重程度會惡化到足以影響正常生活,非偶發性發生。【延伸學習:情緒突然爆走,是更年期嗎?還是失智?吃藥能治癒嗎?3招幫你預防情緒老化,遠離失智症】

認錯人、叫錯名字,也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除了患者的記憶能力下降之外,也可能是眼科疾病導致協調認知障礙,這與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物體模糊、扭曲以及影像變暗、變形等,和失智症的視力問題很像,若不及早治療處理,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正常人一倍以上!(延伸閱讀:視力不佳,失智風險倍增!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

「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延伸閱讀: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失智症與老化在認知功能改變上的比較:

Dementia vs. Aging
Infogram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失智症診療手冊)

學習保護大腦
降低失智風險

隨著醫界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哪些因子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建議應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預防失智應「趨吉」,多動腦、多運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預防失智應「趨吉」,多動腦、多運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

1、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相對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近5成。例如:保持好奇心、嘗試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識、閱讀書報雜誌等。【延伸學習:嗅覺變差是失智前兆?專家提供3種芳香療法超有感!強化記憶、紓壓放鬆】

2、多運動:

每週規律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預防作用,可相對降低罹病風險近6成。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柔軟體操、有氧運動、平衡訓練、瑜珈等。

3、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攝取量可參考:全穀根莖類 2 ~3.5 碗、豆魚肉蛋類 4 ~ 6 份、低脂乳品類 1.5 杯、蔬菜類 3 ~ 4 份、水果類 2 ~ 3.5 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 3 ~ 5 茶匙及堅果種子類 1 份。

4、多與人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其相對風險可下降4成。例如:參加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玩桌遊等。

5、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竟然是失智元凶?減少運動量容易造成脂肪上身,特別中年腹部肥胖者,中年時期過重者(BMI介於 25 ~ 30 之間)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升高2倍,肥胖者(BMI ≧ 30),相對風險則是上升 3 倍,老年過瘦(BMI < 18)失智風險亦會提高,建議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 ≦ BMI < 24)。

根據學術研究指出,「隨著腹部的變大,大腦的記憶中心也會變小。」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預防延緩失智,將運動結合認知訓練活動,鍛鍊體能及腦力,有趣又能達到運動強度。【延伸閱讀:當心肥胖加速腦部退化,把握「3核心」預防失智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_Mass_Index,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預防失智應「避凶」,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同時減少危險因子。
預防失智應「避凶」,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同時減少危險因子。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凶)

1、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研究一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 ≧ 160 mmHg 且未治療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 5 倍。研究二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發現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指標範圍內。

2、避免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建議應避免頭部受傷之機會,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延伸學習:保護「關鍵部位」,失智症風險立刻少六成】

3、不要抽菸:

抽菸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戒煙可降低罹病風險。

4、遠離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高,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為沒有憂鬱症病史者約2倍。※建議:建議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以降低風險。【延伸學習:忘東忘西、記憶力衰退?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

(資料來源:「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國民健康署官網))


除了記憶力衰退和認知功能障礙,當發現年邁的親屬出現不尋常行為,建議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協助,以免延誤黃金就醫時間點。


●專題策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專題企畫/鍾欣倫
●文字採訪/廖靜清
●數位製作/陳韻如、鍾欣倫
●監製/吳貞瑩、陳韻如
●發行日期/2021.07.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