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焦點

打嗝排便都能造成暖化,我們真能逆轉勝?比爾蓋茲:有機會

扭轉氣候災難,不用揚棄資本主義。比爾蓋茲指出,要富國先減排,不僅是因為暖化主要是他們造成,更因為誰能用創新的方法減排,誰就能主導未來經濟。

比爾蓋茲-全球暖化-書摘 氣候變遷上升到氣候危機,比爾蓋茲在新書呼籲全球企業跟政府集結起來,把所有產業的排碳降到零。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其他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不只要告訴我們氣候危機有多緊急,更要點出解決問題的機會。

蓋茲花了十多年研究氣候變遷的原因與效應。他在書中深入淺出地說明,要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目標,我們必須要問哪些問題?他更具體指出目前哪些科技有助減排,哪裡還需要創新技術突破?

他提出了兩組關鍵數字:「510億」與「0」。

510億公噸,是全球一年排放到大氣的溫室氣體。

0,則是他認為全球應該要排放的溫室氣體。

「零排放是個毫無商量餘地的目標,」蓋茲比喻,「氣候就像開著水龍頭的浴缸,水正在慢慢注滿,即使把水流速度減到最慢,最終還是會溢出來。」

光減緩還不夠,必須減到零。

這是一場屬於人類的馬拉松,而我們才剛從起跑線出發。

蓋茲指出,全球近40%的碳排放量,是由最富有的16%人口製造。當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一切照舊,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量與碳排放量都會成長五成。一個地球,根本不夠。

零排放不可能?其實有機會

最大挑戰不在技術本身,而是如何讓人們相信:看似再不可能的任務,都有機會達成。

廣告

在宣傳新書的影片中,比爾蓋茲舉親身例子說明。在1975年,他與好友創辦微軟之前,當年所謂的「電腦」,是佔據一整個房間的龐然大物。當時他們突發奇想:要是能把電腦縮小、成本降低,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台「個人電腦」呢?

當年天馬行空的想法,不但早已實現,電腦甚至可一手掌握。

「如今,我們的世界需要同樣的突破,」蓋茲說,「很多的突破。」

許多氣候變遷書籍,常強調資本主義是氣候變遷的元凶,人類必須揚棄資本主義。蓋茲的角度有些不同,他相信企業與技術的力量。

他點出兩個重要角色,一是企業,一是政府。他強調,要以低碳方法來轉動世界,不僅需要新創企業,更需要現有企業改變運作方式,尤其是鋼鐵與水泥等高排碳又不可或缺的行業。但光靠良心不夠,政府必須要有新的政策鼓勵並引領改變,才有可能讓潔淨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廣告

蓋茲如同一名傳道者,大聲疾呼,「我相信人類永遠有辦法以創新和發明精神,克服難關。」

因為如果碳排不歸零,未來一切歸零的,就是你我的世界。

以下節錄兩段書摘,第一段說明氣候危機嚴重性。蓋茲指出,因為氣候變遷的效應是複合性的,如果人類無作為,未來20年內,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如同每十年發生一次新冠病毒流行,負面效應難以估計。

誰是氣候元凶?

但光知道氣候問題嚴重性還不夠。工程師出身的蓋茲,強調在解決問題之前,先得搞清楚元凶是誰。

在人類每年排放的510億噸溫室氣體中,有31%來自製造、27%來自用電,19%來自耕種與養殖,16%來自交通運輸,包括飛機、卡車與貨船等,7%來自溫度調節,亦即冷暖氣。

廣告

製造業如何減碳?最重要的觀念叫「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也就是零碳方案比起採用化石燃料高出的成本。

第二部份書摘談到農業,排碳主要來自於耕種與動物畜牧。蓋茲點出,全球飼養的10億頭牛造成的暖化效應,佔全球比率高達4%,因此不吃牛肉、改吃植物肉,是解方之一。

即使是一般人,也能貢獻己力。蓋茲強調,我們每天的消費決定,都在對未來投票:多買一份植物肉漢堡或是較環保的產品,就是送出清楚訊號「消費者要更多低碳產品」,企業也能透過原料採購與製程改變,降低製造業的碳排。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端看我們如何行動。

以下兩段精彩內容,引自《天下雜誌》出版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引文1 談人命與經濟損失
致命程度是新冠病毒的5倍

你也許以為地球升溫1.5度或2度沒什麼差別,但從氣候科學家模擬的結果看來,情況卻很不妙。在很多方面,溫度升高兩度的情況,不是只比升高1.5度糟糕33%,而是倍增的,例如難以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會多一倍,熱帶地區的玉米產量衰減也會多一倍。

廣告

氣候變遷造成的效應,單單一項就夠慘了,但你不會只遇到炎熱天氣,或只遭受洪災。氣候變遷的效應是環環相扣的。

以新冠病毒來做對比,這樣所有正在經歷這場大流行病的我們會更容易理解。想了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有多大,看看新冠病毒疫情,再想像一下同樣痛苦程度、持續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把全球碳排放量減到零,這場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和經濟苦難,將是日後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先說人命損失:比起新冠病毒,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更多人死亡?

我們用1918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估算出的結果是,全球平均每年每10萬人口中,約有14人因大流行病而死。

廣告

比起氣候變遷,哪個死亡率較高?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全球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十四人因此致死。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仍然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10萬人中約有75人因此致死。

換句話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遷的致命程度可能就和新冠病毒一模一樣;到了2100年,氣候變遷致命程度是新冠病毒的5倍。

經濟情勢也很黯淡。雖然氣候變遷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新冠病毒不大一樣,也因使用的經濟模型而異,但結論確定無疑:未來10、20年內,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像每10年發生一次新冠病毒大流行。

富國先減排,拿下經濟機會

就算還有科學不確定性,我們理解的也已經夠多。有兩件事是我們可以做的:

努力適應:努力把已經發生和確定會發生的暖化衝擊減到最小。蓋茲基金會的農業團隊把工作重點放在幫助農民適應。例如,資助許多新品種作物的研究,希望研發出耐旱、耐洪的作物,以對抗未來更頻繁、更嚴重的乾旱和洪水。

減緩暖化:另一件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是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中。若想要躲過災難,全球最大排放國(富裕國家)必須在2050年以前實現淨零排放,其他國家不久後也要跟上。

有人反對富裕國家應該先減排,「為什麼是由我們來承擔?」

答案不只在於暖化問題主要是由富國造成的,還因為這是大好的經濟機會:有能力建立起成功的零碳公司和零碳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中領導全球的經濟。

誰有辦法在能源上取得重大突破,並且證明這種突破能在全球廣泛運用,價格又不會太高,誰就能在新興市場中找到許多願意買單的客戶。

引文2 談飲食革命
不願吃素,可以改吃這兩種肉

全球大約飼養了10億頭牛,用於生產牛肉與乳製品,每年因為牛群打嗝和放屁排出甲烷所造成的暖化效應,相當於20億噸二氧化碳,佔了全球總碳排的4%左右。

打嗝放屁時釋出甲烷,是乳牛、綿羊、山羊、鹿與駱駝等反芻動物特有的問題。但還有另一個不分動物、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原因:糞便。

對於動物的排便、打嗝與放屁,我們有何對策呢?這個問題確實棘手。研究人員已想方設法來因應,譬如使用疫苗以減少牛腸道中甲烷生成菌的數量、培育產生較少碳排的牛隻、添加特殊飼料或藥物到牛的飲食。這些方法大多成效不彰。

飲食力行純素的民眾,可能會提出另一項解決方案:我們根本不必嘗試這些減少碳排的方法,只要停止飼養牲畜就好。我能理解這項論點的吸引力,但不認為它符合現實。但我們可以在享受肉類美味的同時,減少吃動物肉的頻率。

選項之一是植物肉(plant-based meat),即經過各種方式加工以模仿肉味的植物產品。

從矽谷紅到全世界,愈來愈多消費者開始擁抱植物肉。圖為台灣新創寬泰食品開發的植物肉米漢堡。(王建棟攝)

人造肉的品質相當不錯,只要調理得宜,完全可以取代牛絞肉。所有的人造肉都更為環保,因為所需的土地與用水少了很多,碳排放也能減量。

此外,人造肉所需的穀物也較少,可以減少對糧食作物的壓力與肥料使用。一旦養在狹小籠子裡的牲畜數量減少,對於動物福利毋寧是一大助益。

然而,人造肉卻有高昂的綠色溢價。平均來說,牛絞肉的替代品成本高出86%。隨著這些替代品的銷量增加,以及更多競爭對手進軍市場,我樂觀認為,它們最終會比動物肉來得便宜。

另一種方法類似植物肉,但不是將植物加工讓味道像牛肉,而是在實驗室中培養出肉類。名字有點不討喜,例如「細胞肉」、「培植肉」和「乾淨肉」,大約有20多家新創公司正努力把人造肉引進市場,但產品可能要到2020年代中期才會出現在超市貨架上。

記住,這並不是「假」肉。培植肉與任何兩條或四條腿的動物一樣,同樣具有脂肪、肌肉與肌腱,差別在於人造肉不是來自農場,而是在實驗室內所製造。

美國四成食物被浪費

科學家從活體動物身上取得部份細胞,先讓細胞自行繁殖,再催化成我們習慣食用的組織。整個過程幾乎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只需要提供實驗室所需的電力。這項方法的缺點是所費不貲,也不清楚究竟能降低多少成本。

最後,還有一種方法能減少糧食的碳排:減少浪費。在歐洲、工業化亞洲國家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超過20%的糧食遭人丟棄、任其腐敗或單純被浪費。

在美國,這個比例達到40%。這對無法溫飽的人有失公平,更損害經濟與氣候。被浪費的食物腐敗後,釋放的甲烷所導致的暖化相當於每年33億噸的二氧化碳。(責任編輯:曹凱婷)

相關熱門主題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作者/比爾蓋茲
譯者/張靖之、林步昇
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3月2日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 S2Ep.1】何時降息?投資專家解析,爭取收益關鍵應掌握全球先機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