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提供
編按:律師俞國珠搬離台北15年,和建築師先生李鈞華住到南投埔里山上推廣綠建築。每天早上她在森林裡醒來,盡情享用大自然的奢華,但留住她的不是鄉下的好山好水,而是中年後照自己心意生活的想望。如果你也想從都市搬到鄉村,怎麼過日子才有意思?俞國珠用好玩的故事,分享島內移居的真實滋味。
從台北移居埔里15年,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校長俞國珠(封面照片中)發現,最近身邊朋友討論島內移居的情況變多了。
島內移居多半指從都市搬到鄉村,中年以前為了就業機會住在大都市,中年以後許多人會思索生命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很多朋友以前就有在想這件事,疫情爆發加速推動大家認真思考島內移居的可能。」
從都市搬到鄉村,可以想見居住空間可能更寬敞、人口沒那麼擁擠,但除了這些呢?資深島內移居者俞國珠的經驗,是縮短想像與現實的途徑。
中年後最重要的事:照自己的心意活
俞國珠在台北長大,擁有律師執照,2006年,42歲的她跟著擔任建築師的先生李鈞華(封面照片左)從台北搬到南投埔里,在山上辦了一間「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
安靜的好玩不定期舉辦綠建築工作坊,同時也是李鈞華建築師事務所,更是倆人的家。
那是一棟通過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金牌認證的房子。每天早上,他們在森林裡醒來,傍晚,太陽照進辦公室就知道:「欸快四點半了,要去接小孩。」六點絕對不能開會,因為蟬叫聲會蓋過人聲。過了八點,鎮上的餐廳通常都打烊了,到了九點,人就睏了。
從高空俯瞰,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被樹木圍繞。
和自然相處久了,很容易跟著天地的節奏過日子。搬到鄉下,因為俞國珠相信地球暖化將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同時也想用更友善而非消耗的方式和地球相處,所以創業推廣綠建築。但是,內在小孩的呼喚,才是引領一切的源頭。
小時候,每年盛夏,俞國珠會先到竹南阿姨家住幾天,再帶著表妹到外公在台中大坑的農場過暑假。阿姨家旁邊住了一位爺爺,每到傍晚,爺爺會穿著白色汗衫,搬出竹椅,手拿竹扇,坐在門口乘涼。
「那個畫面一直在心裡累積,長大以後你會聽到內在小孩說:我想到鄉下。」
在台灣,四、五年級生多半順著別人的期待,活成父母、師長心中理想的樣子。可是,人到中年,會愈來愈想照自己的心意活。
到鄉下不只能享受好山好水 也是完成生命想望的開端
40歲後,想到鄉下的呼喚聲愈來愈強烈,俞國珠心動了,可是還沒行動,因為「單純的好山好水是留不住我的。」
後來,在各種機緣巧合下,俞國珠和李鈞華到南投縣水里鄉工作,倆人常在水里待一個月再回台北,前後歷時五年。發覺自己在鄉下待的住,又可一圓綠建築的夢,他們花了一年半找土地,到埔里創業去。
參加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舉辦的工作坊,每位學員都可以完成心目中的綠建築模型。
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的綠建築入門工作坊,學員學習操作乾式施工法。
但,島內移居也是一種冒險,特別是當你不甘只是享受,還希望做一番事業的時候,有可能挫折連連。
俞國珠舉例,好比當你希望保留房子旁邊的樹,來施工的師傅說這樣沒辦法做;或者當你想談農業政策,可是身邊的人聊的都是蘿蔔一斤多少錢的時候。這無關對錯,只是彼此在乎的事不同。
她發現,如果不改變自己,大概半年就搬回台北了,她開始學習生活的知識,關心蘿蔔一斤多少錢,藉此找到對話的起點,也開啟自己的新視野。
除了創業,搬到一個新的小鎮生活,還會發生許多好玩的事。
比起到超市買包裝漂亮的蔬菜 到田裡買菜更好玩
「我們會去葡萄園買葡萄,我只吃那家的葡萄,一年出兩次,錯過了,今年就不吃葡萄了。」
在台北,買菜常上超市,可是到了埔里,俞國珠更喜歡去產地,和土地、節氣連在一起。
以前去陽明山玩,俞國珠也買高麗菜,只是通常買了就走,不會跟農夫變成十幾年的朋友。但在埔里,到產地採買已經變成日常。直接到產地買,和生產者面對面,不只能買到好吃的食材,還能聽對方介紹菜怎麼種、魚怎麼養、茶怎麼泡,生活知識因此變豐富了。
而串起這一切的,是人。
有次,她到農會辦事,進去以後跟小姐聊天,問她好吃的筊白筍哪裡買?「你去找某某某。」
到別人家作客:「欸你家葡萄為什麼這麼好吃?」對方就會告訴你哪裡買的。
「電話給我、電話給我!」
人際關係一個串一個,串出許多好滋味。
城鄉醫療資源存在落差 但醫生更有時間聽患者說話
搬到埔里,連看醫生都富有人情味。
「老爺子,最近好嗎?」
俞爸爸有慢性病,在台北,定期追蹤像考試,醫生關心的是儀器掃過身體跑出來的數據。沒辦法,人太多了。
「在埔里,醫生見面第一句話是高聲問候,我爸每次都被逗得超開心。」
俞國珠不諱言,埔里醫療資源可能比不上台北。她台大EMBA班上有個同學曾在地區醫院當院長,嘆道:「鄉下留不住可以開刀的醫生。」
在大醫院,一天三台刀很平常,在鄉下,也許兩個月都開不到一台大刀。醫生怕時間久了手生,最後多半選擇離開。
可是,治病,特別是慢性病,除了靠藥物和手術,往往還得調整生活習慣。在埔里,醫生相對有時間聽患者訴說哪裡不爽快,把衛教融入家常話,幫患者活得更舒爽。
這就是小地方的好。
想從都市搬到鄉下 做好3個準備再行動
想搬到鄉下,該做哪些準備?俞國珠提供3個建議:
1. 一定要會開車
沒有車跟沒有腳一樣,哪裡都去不了。「我為了搬到埔里,40歲才考駕照。」
2. 先到當地住一陣子
想到鄉下長住,最好花幾年慢慢準備。試著住一個月、一季、半年,同時慢慢結交一些當地朋友。
住習慣了,再考慮買房、買地,不要衝動。
3. 帶著你的技能來
到鄉下,一心想著準備幾千萬來花最沒意思。應該想想你有哪些技能,畫畫、烘焙都好,交朋友兼賺零用金。
「像我媽84歲了,喜歡畫國畫,雖然是業餘的,可是她畫在T-shirt上,每個人都喜歡。」
親手畫荷花、牡丹,一件只賣幾百塊,還常半買半相送,怎麼划得來?「她不是靠這個賺錢,是賺成就感。」
俞媽媽常在T-shirt、帽子畫國畫分贈親友,意外吸引許多人上門訂購。(圖片來源/俞國珠)
「帶一點冒險的心,加上一點專業、一點同理心、一點小禮物,相信你的鄉下生活會過得有滋有味,」俞國珠總結。
※ 封面照片說明:陳子媛(右)到安靜的好玩實習四個月,李鈞華建築師(左)設計一套課程,順利考上交大學士後建築研究所,三人開心合照,中為俞國珠。
本文出自50+生活百科電子報,不想錯過最實用的好文章?立刻免費訂閱 https://pse.is/K7TJQ
2021/08/01
贊助50+,支持免費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Line
→https://fiftyplus.pse.is/5zvc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