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東京奧運會後的生涯規劃:運動員的下一步可以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從生涯的角度長期陪伴運動員?運動員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呢? 我們該如何從生涯的角度長期陪伴運動員?運動員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呢? 圖片來源:照片取自チームがんばれ!ニッポン!(Japan Olympic Team)東京奧運日本隊粉絲團

奧運是運動員為自己生涯爭取巔峰榮譽的重要時刻。但你是否想過,當比賽落幕、盛會結束時,運動員接下來會去到哪裡?

體育選手需要長期培訓,但他們的黃金歲月比起一般職業更短暫。運動員常見的職涯困境有哪些?從比賽中「退役」後,除了當老師、教練、裁判外,還有沒有其他選項?我們該如何從生涯的角度長期陪伴運動員?運動員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呢?

從三個困境思考台灣運動員職涯

台灣運動員常見的職涯困境,歸納起來可分為三種:

1.運動表現不佳。可能的原因很多,像是年齡漸長,體力無法支撐技術要求,訓練受傷或是疲勞累積的疼痛,或是對運動的熱愛程度不如以往等,都可能導致表現不如預期,而使選手的自我能力感下降。

2.訓練時間過長:這是選手很常見卻很容易被忽略的職涯困境,長時間待在相同空間訓練,雖然讓選手更專注,但也因此限制了運動員接觸其他新事物刺激的機會,視野受到侷限,甚至缺乏跟家人或社會人脈網絡的連結,導致歸屬感下降,對選手未來的職場生涯影響很大。

3.缺乏自主生涯定向:因為運動員的人生基本上一直是按表操課,若有一天離開運動場,缺少了訓練時程表與教練督促,加上培訓過程中缺乏多樣的環境刺激,很容易失去做生涯重大決定與判斷的能力。

運動員的生涯還有哪些可能?

在台灣,我們對於運動員的出路想像大多很狹隘,說到體育相關產業,大概就是運動教練、體育老師、運動裁判三種,近年來因為健身運動,開健身房、當健身教練也成為選項。但,選手的出路只有這樣嗎?

像是今年東京奧運,伊朗41歲的空氣手槍選手福羅吉(Javad Foroughi)是位男護理師,利用下班空餘時間訓練,不僅拿下10公尺空氣手槍金牌,還打破了奧運紀錄;奪得自由車女子公路賽金牌的奧地利選手基森霍佛(Anna Kiesenhofer)是數學博士;2008年奧運馬術金牌選手羅梅科(Hinrich Romeike)是全職牙醫師;2016年里約奧運的男子擊劍團體銅牌選手萊斯・因伯登(Race Imboden),則是經紀公司簽約的模特兒跟專業DJ……這些世界頂尖的奪牌者,都是跨領域發展的運動員。

其實無論國內外,運動員退役後從事律師、會計師、職業運動管理或自行創業者比比皆是。台灣籃球選手毛加恩現在是PLG職籃新北國王的球隊經理,還開了自己的餐廳;跆拳道金牌選手陳怡安退役後從事媒體工作,當過主播、節目主持人、講評、企劃,更創立手工香皂品牌進入百貨專櫃;從SBL打到CBA的王信凱退役後把飲料店開到紐約;仁川亞運銅牌選手孫譓檸退役後轉向演藝圈,成為戲劇的女主角。可見不管是現役或是退役,運動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其實,沒有什麼職業是運動員不能做的。看看這些平常有正職工作的「斜槓」運動員,在他們的觀念中,運動員這個角色只是自己生涯角色的一部份。打開眼界多看、多聽、多嘗試比較,才能開啟運動員生涯多元的可能。我之前曾經整理過,運動員要轉職,有超過80多種相關職業可以選擇。而現實更告訴我們,運動員可以有更多可能。

運動員自己的身分價值,由自己決定

先聲明,我認為政府沒有義務照顧運動選手一輩子。每個人都要自己努力,你唯一能夠期待的只有政府的「短期紓困」方案,像是獎金的獎勵或是工作職缺,這些方案短期確實有效,但長期的結構性改變無法速成,甚至還會讓你的生涯經歷陣痛期,這段過度的時間就需要運動員生涯教育,教育運動員用更長期的視角,以終為始看待自己的決定。

奧運得牌獎金議題每4年就會浮上檯面,但無論退役後給你多少的獎金,或是送你一官半職,那種突然加給你的「獎勵」,你真的有辦法掌握管理嗎?想像自己過去只是選手,突然一夜升官別人叫你一聲長官,你是開心多一點還是恐懼多一點呢?運動員跟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有些生涯歷程無法抄捷徑,這些需要時間浸潤的學習,為的是要讓你對自己生涯的決定更有把握。其實在台灣,除了那38位黃金計畫的運動員外,還有好多認真努力的選手,你們值得也應該在年輕時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

體操女王拜爾斯東京奧運退賽這件事情,在美國可能會讓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議題,但在台灣,我更傾向關注運動員的自我價值:我們有讓運動員表達自己的情緒立場、判斷自己想不想要比賽、自己作決定的空間嗎?

在台灣,運動員的價值是什麼?只是來自運動成績嗎?所以有獎牌的選手才有價值嗎?回想你在電視轉播上看到的運動選手,被貼上「木訥樸實」還是「拙口笨舌」的標籤,好像完全是由比賽成績決定的。成績如果好,別人會說你的不善言辭是樸拙可愛、能言善道是聰明靈巧,但如果一個運動員沒有好的成績,不管是會說話、不會說話,大概都得不到太多正面評語。

雖然說,運動產業對台灣的社會是有價值的,但是運動產業的核心運動員們,他們跟社會又有何關聯?如果台灣運動員只有在奧運會奪牌時能夠被關注,那麼沒有成績的運動員還要繼續努力嗎?運動員的價值只能來自社會的認定嗎?還是運動員的價值可以來自他自己的認定呢?

給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課

問了這麼多問題,我其實沒有答案,因為不管立法再怎麼改,政策再怎麼修訂,場館建設再怎麼蓋,關鍵還是要回到落實的人跟軟體

體育場館很重要,但沒有人管理就變成蚊子館;金牌跟獎金很重要,但能拿到的人少之又少。體育的基層要怎樣才能發生改變?戴資穎、楊俊瀚、楊勇緯過後,下一個潛力選手又在哪裡?運動員就像是水中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是看得見的成就、獎牌、比賽成績,但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卻成就了一個人被看見的一切。你可以稱之為素養,我則認為這是運動員對自己生涯長期的思考想像。

生涯規劃是一門以小見大的學問。我們可以從根本開始思考,帶領運動員提早認識自己的生涯需求,給他方法與策略,陪伴他度過生命難關,讓選手能活出自我的價值,也讓社會看見運動員的樣子,產生關注、變成參與,進而讓產業升級,迎來創新。我很期待看見運動員跟社會大眾連結、共好的循環,即使奧運結束,即使沒有精彩比賽的日常,也能在台灣持續發生。

瀏覽次數:4048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作家,臺體大兼任講師,兩屆金鐘獎入圍「空中荃運會」節目主持人,中華奧會教育委員。11年奧林匹克研討會經歷,曾在奧運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撰寫體育研究,受邀捷克布爾諾談「奧林匹克教育」,訪談超過150位頂尖運動員寫成報導故事,成立「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陪伴運動員跨越困境、探索生涯、連結資源並面對真實的未來。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作家,臺體大兼任講師,兩屆金鐘獎入圍「空中荃運會」節目主持人,中華奧會教育委員。11年奧林匹克研討會經歷,曾在奧運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撰寫體育研究,受邀捷克布爾諾談「奧林匹克教育」,訪談超過150位頂尖運動員寫成報導故事,成立「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陪伴運動員跨越困境、探索生涯、連結資源並面對真實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