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會議》委員專訪

Janssen全球診斷策略及開發總裁馮玉蓮:爭取國外臨床試驗合作、發展自動化生產、投資低度開發國家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08-31
(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至9月1日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今(31)日進行第二天閉門會議,BTC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邀集委員及各部會機關單位,共同檢視及策進本年度各項推動成果。

本刊特別邀請到BTC新任委員、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楊森藥廠(Janssen)全球診斷策略及開發總裁馮玉蓮,分享對臺灣生技醫藥產業近年發展的心得,以及對於臺灣診斷科技如何商業化和走向國際的建言。
 
馮玉蓮現為嬌生集團楊森藥廠全球診斷策略及開發總裁,她先前曾任職嬌生集團診斷研發部門全球負責人、亞培(Abbott)分子診斷事業部研發副總裁和諾華(Novartis)分子診斷研發主任等跨國大廠要職。馮玉蓮多次出席臺灣生技界重要活動,分享診斷科技與精準醫療等領域的深刻洞見,今年獲聘為新任的BTC委員。

對於臺灣近年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馮玉蓮認為有多項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她首先舉例,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的推行成果顯著,還有針對COVID-19的防疫與治療、變異病毒株的即時檢測與監控,以及動物測試平台也發展良好。

馮玉蓮表示,運用人工智慧(AI)於精準醫學,譬如透過AI判讀病例影像,以及以AI開發新的疫苗和藥物等智慧醫療領域也頗有成就。

此外,神經科技如晶片和非侵入性腦波檢測技術的發展,相當令人刮目相看。馮玉蓮指出,「神經科技仍屬於新興領域,如果能加速發展,前景非常可期,尤其若能與美敦力(Medtronic)共同開發此技術與應用,後續影響將會很巨大。」

馮玉蓮表示,2020年生技產業中,健康福祉和醫療器材產業的營業額領先許多,特別是以健康福祉為最高,這不僅是象徵,更進一步證明了臺灣與歐美等先進國家,同步邁向由高科技主導的智慧醫療保健領域。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有這些成果,著實讓人感到欣慰、興奮與驕傲!」馮玉蓮說。
 

跨界合作晚期開發、前進新興市場


馮玉蓮有多年審核診斷科技的經驗,包含AI、影像、體學(omics)、電子健康紀錄(EHR)大數據、新冠病毒快篩和居家檢測等。因此針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臺灣廠商發展出的許多診斷科技,馮玉蓮以她多年經驗提出如何商業化並走向國際的建議。

馮玉蓮認為,歐美先進國家有非常多公司在發展各式各樣的診斷科技,他們不但資金充裕、人才濟濟,還具有龐大的病人數目、數據和臨床樣本,可加速發展及測試診斷工具。

而臺灣相對來說較缺乏上述優勢,因此馮玉蓮建議,第一要加強跨界合作,在晚期研發和臨床試驗上,爭取國外患者或是與臨床樣本較充裕的國家合作,以加快獲得批准,最終實現商業化。馮玉蓮表示,嬌生疫苗在短時間內,於南非成功完成約48萬醫護人員的臨床試驗,即為很好的例子。

第二,應加速擴展新興市場,如非洲、南美洲國家。馮玉蓮說明,先進國家科技發達、競爭激烈,若沒有充裕資源很難佔有一席之地。相對來說,新興國家科技較不成熟、人才短缺、基礎建設不足,進入門檻較低。

此外,臺灣的診斷科技器材與檢測產品,與歐美公司的定價差距甚大,是臺灣的一大競爭優勢,如果能發展大規模的自動化生產,則在新興市場中更能維持和擴張。

最後,馮玉蓮強烈建議臺灣政府,投資低度開發國家的政府或企業。

(採訪整理/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