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

「我80歲生日那天,女兒就判我死刑」:尊重當事者意願,才是照顧的核心

「給當事者所需要的照顧」才是照顧關鍵。在為長輩規劃長期照顧方式時,多一點尊重,想想當事者的個性、愛好、對隱私和自主性的需求,凡事都以保有自尊為前提,同時照顧身體和心理,才能實現長期照顧的核心意義。 「給當事者所需要的照顧」才是照顧關鍵。在為長輩規劃長期照顧方式時,多一點尊重,想想當事者的個性、愛好、對隱私和自主性的需求,凡事都以保有自尊為前提,同時照顧身體和心理,才能實現長期照顧的核心意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的患者多為高齡的爺爺奶奶,他們出院後的照顧問題,特別重要,也因此,我常有機會思考,什麼才是好的長期照顧。

或許因為這個用詞中有「長期」二字,容易讓大家誤解是要整天形影不離,才算做到,反而忽略了真正的關鍵在後面的「照顧」這兩個字。因為和「有人隨侍在側」相比,其實,「給當事者所需要的照顧」才更為關鍵

請看護是真有需要,還是只為了讓孩子放心?

舉例來說,有位80多歲的奶奶因泌尿道感染而住院治療。住院前,獨居的她在生活上都能自理。住院時,奶奶的孩子們考慮到她體力下降,總是頻頻阻止她下床走動,就怕她跌倒。

出院前,他們找了醫療人員,討論返家後的照護計畫。計畫重點是希望有人隨時陪伴在奶奶身旁。家屬們明示、暗示著我,他們想請外籍看護。

然而,在討論過程中,我發現家屬們從沒把他們所設想的未來照護計畫和奶奶討論過。於是,我找了時間,問奶奶:「您打算回家後怎樣生活呢?」

奶奶神色輕鬆的在床上,邊踢雙腳,邊回答我:「過著一樣的生活啊。」

她應該覺得我這樣問,有點莫名其妙吧。對奶奶來說,住院是因為生病。現在病治好了,回家繼續把生活過下去,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但奶奶的孩子們沒有相同的想法。他們避開老母親,聚集在病房外的走廊上,七嘴八舌地說,母親年紀大又生病,隨時有跌倒,或再次就醫的風險,如果都沒一個人隨時在身旁緊跟著,臨時需要人幫忙,怎麼辦?

我忍不住插嘴:「你們覺得只要有個人隨時跟在奶奶身邊,奶奶就會安全了?那我問問你們:你們自己有沒有突然跌倒,或身體不舒服這類需要家人的時候?那時候,你們都怎麼做?」

家屬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趕快打電話找人啊。」

我笑了:「奶奶也是同樣的狀況啊。你們只需要讓奶奶身邊有電話,隨時可以打電話找人就好啦。

他們面面相覷,沒接話,於是我乾脆把他們心底的打算說破:「你們覺得找個外籍看護,就真的能做到形影不離嗎?」我緊接著說起另一位長輩的故事。

誰說老了就一定只能被照顧?

故事的主角是84歲的黃奶奶,但她的先生才是我的患者。目前爺爺已經入住安養中心,而黃奶奶獨居,又保有良好的健康。黃奶奶體力充沛,常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奔馳,她來回不同的城市,享受生活和探望晚輩,而開車到處逛,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有一回在聊天中,黃奶奶說出讓我嚇一跳的話:「我80歲生日那天,蛋糕才剛吃完呢,女兒就判我死刑囉。」

黃奶奶忿忿不平地說:「我女兒就說我年紀大了,所以要跟子女同住。她準備好一間房間,要我搬去住,我也乖乖照做。但是,乃菁啊,一起住,好辛苦啊。早上7點,就把我叫起來吃早餐。一天裡面,就是集合吃午餐和晚餐,吃完後,準時說晚安。連我晚上起來在屋內走走,他們就會很焦慮地說,我是不是失眠、要不要看醫生。」

黃奶奶嘆口氣:「乃菁,跟兒女同住是我失去隱私權與人身自由的開始啊。一個星期後,我就夾著尾巴逃回原來住的地方。我決定在還能自己走動和開車的時候,絕對不要讓別人用年齡這個理由來限制我的自由。

我問她:「你一個人住,不寂寞嗎?」

黃奶奶說:「有時候會感覺沒人可以說說話啦,那時候,我就自己開車去找人講話啊,例如去安養中心看看我先生,或者去找家人和朋友,我都能自己排遣寂寞的啦。」

黃奶奶的晚輩也建議,是不是請個外籍看護與黃奶奶一起生活,但她拒絕了:「我為什麼要每個月花2萬5千塊,來跟一個人大眼瞪小眼、無話可說呢?外籍看護來,能幫忙的也不多。你看我現在有申請長照服務喔,每隔幾天,就有居服員來幫忙打掃和備餐,我只需要這些服務就好。其他的,我自己都能做。」

黃奶奶笑著補充一句:「乃菁,我喜歡有選擇權的生活,也很享受獨居的安靜,這些都是和人同住時,無法擁有的。即使那個人是家人或是看護,都沒辦法喔。」

故事說到這裡,我停下來看看眼前的家屬。

為了生活,再辛苦也要健康起來!

從他們的神情,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到自己光顧著計畫,卻忘了把奶奶的意願放進去。

看著他們轉身,回到病房找奶奶討論的背影,我已經能預期到這位奶奶出院後的生活,應該還是能保有不少樂趣。心情好,才能保持健康啊。

這時,我又想起另一位患者,也是位高齡的女性,因為中風而來住院。還記得第一回我踏入病房探望時,奶奶一個人躺在床上哭泣,身旁沒有家屬,也沒有看護。護理師趕緊告訴我:「奶奶家的經濟不好,沒辦法聘僱看護,主要是靠她的先生照顧。你等一下,爺爺他說早上先回家砍竹子和拜拜,做完就馬上趕來。」

我和奶奶聊聊後,發現老人家其實生養過兩個孩子,可惜命運捉弄,孩子們都離開人世了,只留下一個孫女。目前孫女離婚,帶著曾孫回來一起住。這個務農為生的家庭,經濟上向來就不寬裕,現在奶奶中風,導致右手和右腳完全不能動,壓力更加沉重了。

因為了解奶奶的哀傷,所以我每天經過病房,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我發現即使大半時間沒有人陪在身旁,但奶奶都會認真地用左邊的手,拉動右手來復健。有幾回,我見到爺爺來了。爺爺配合復健師,一起協助奶奶坐起來,慢慢地進展到站起來練習走路。學會怎麼使用還有力量的一側,幫助中風後無力的肢體。奶奶年紀大了,復健真的很辛苦。她常是一邊動,一邊哭,可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復健,於是在出院前,她已經把所需要懂得的復健方式都牢牢記住了。

我曾擔憂地問:「奶奶,你想要轉到復健科病房或是有復健的安養中心,多住幾天嗎?」

奶奶拒絕:「家裡沒錢,我回家吧。你放心,我把該學的都學了,回家後,我自己來。陳醫師啊,窮人沒有悲傷的權利,也沒人能倚靠,主要還是要靠自己。」

奶奶出院回家了,我不時想起她,也擔憂過她要是在家中跌倒了,怎麼辦呢?可是3個月後奶奶來回診,我看到她是自己走進來診間的,即使還是拄著枴杖,但她走得很穩,氣色也好。我好替她開心,更知道就是因為她有極大的動力,所以在家裡一定是努力地復健,並且小心謹慎地避免受傷,才能有這樣好的結果啊。若這樣的狀況繼續保持下去,奶奶一定能回復到自己行動無虞外,還能照顧家人的狀況喔!

你的善意,不見得是長輩的需要

這幾位高齡的女性都是我的患者和家屬,可是,我更常覺得她們是我的老師。每個人用不同的生命經驗,幫助我思索「照顧」的意義。

我愈來愈相信長照中,陪伴很重要,但陪伴不是為了監視,也不是為了讓長輩加速失能。即使家屬的出發點都是善意,但這條善意鋪成的道路,若不是通往長輩想要的方向,也可能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不是嗎?

因此,希望家屬們在為長輩規劃長期照顧的方式時,能給長輩多一點的尊重,多想想這位當事者的個性、愛好、對隱私和自主性的需求。凡事都以保有自尊為前提,同時照顧身體和心理,這才能實現長期照顧的核心意義。

醫生的叮嚀:長輩住院時,如何幫助他們恢復?

1.年輕人生病出院後,立刻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但如果是長輩出院,家人的考量可能就是請外勞或將長輩送去安養機構。請想想,如果是我們,我們願意嗎?

2.住院後身體變弱,常常是一個開始被照顧(被孩子控制)的重要關卡。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在住院時,長輩努力地配合治療以及復健,並且盡可能了解自己的病情。不要所有的醫療決策都讓孩子與醫師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事。長輩雖然是病人,但自己的身體治療計畫,自己也要掌握。

3.住院時,因為生病,就讓父母一直躺著,但出院,卻期待父母能生活自理,這落差不是很大嗎?所以住院時,當父母能坐,就要讓他坐,無論是坐在床上或椅子上,都好。當父母能站,就要三不五時讓父母站一下。如果擔心父母跌倒,那麼讓父母站在床邊都好。當父母能走,就要讓父母走。在病房裡走一走,在護理站早上繞一圈,下午繞一圈,慢慢繞三圈都好。這樣回家後,我們才能相信父母可以自己坐、自己站、自己走。

4.如果既不放心,但也不知道自己的照顧方法對不對,那麼,要怎麼辦呢?可以請醫師找復健師(包括物理或是職能治療師)來協助父母,讓父母了解自己生病後的身體,與原本有哪裡不一樣,要如何加強訓練各種能力,或是使用正確的輔具(如枴杖),讓父母回家後,也可以不用依賴他人。

5.如果預計返家後,長輩的身體還沒有恢復到可以完全自理,但又不想去機構,也不想請外籍看護,能怎麼辦呢?那麼,可以使用短期看護,搭配努力好起來的復健,或去家裡附近的診所或是醫院復健,也可以使用長照「復能」(恢復功能)的專業人員到家復健服務。

6.年長的病體恢復需要時間,長輩除了自己的意願與鬥志之外,也一定要清楚表達自己後續的想法,才能與孩子達成雙贏的康復之路。


好書推薦:

書名:「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作者:陳乃菁
出版: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

瀏覽次數:57137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