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論漢傳佛教宗教經驗 法鼓山聖基會辦學術研討

宗教經驗對於佛教徒是很普遍的,但似乎神秘又不可訴說,透過學術有系統發表、理論與實踐的見證,會呈現什麼樣的風貌?

2021年第七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於12/17上午9點,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展開,接連兩天由美、法與華語地區學者透過海外與現場連線發表6場論文,並以圓桌論壇邀集法鼓山僧團與學界代表,共襄這場學思盛會,透過視訊與大眾線上分享交流。

「這是一場有意思的詮釋與分享。」會議聊天室湧進佛光、華梵、東海、政治等各大學碩博士生熱情提問,現場也有10多位法鼓文理學院師生專注筆記,對研討會與談人跨越佛學、醫學、哲學、文學與心理學等領域的精彩對談,印象都十分深刻。聽眾釋常提更在線上感性留言分享「與會者都能深刻體會到﹐探索真理的誠良之心,太可貴」。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表示,禪修、宗教實踐與經驗,事實上是語言、文字跟修行實踐的關係,從小我、大我到無我,創辦人 聖嚴法師所提出禪修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禪修方法則是放鬆身心、體驗身心、集中身心、統一身心,到最後放下身心世界,就可以體驗超越有跟無的禪境,而這在佛教經典記載修行歷程、證果,以及禪宗修行斷煩惱、明心見性的敘述中都有提及。

方丈和尚特別強調禪修的人間性,表示一般人鮮少能在深山專門修行、禪堂參公案,或有證果、開悟的因緣,而現代人緊張忙碌、壓力大,就可以用禪法、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幫助他們身心成長;不論從學術研究面向來探討,或各寺院道場在方法、實踐的推廣,對於廣大民眾都有所助益跟影響力。

「宗教經驗就是一個實踐歷程,它發生的這些經驗,怎樣被訴說、詮釋,可以幫助現代人,特別是有宗教經驗的人,可以進入更有系統、架構的層面,來建立解讀他自己經驗的視角。」參與籌備的聖基會董事楊蓓指出,今年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的宗教經驗及其表達」為題,透過與學術之間的結合,有助於宗教經驗以比較客觀、實證的角度來解說,使大眾不容易道聽塗說、以訛傳訛。

本屆發表題目為:明清時代高僧大德修行經驗的自我書寫(廖肇亨)、佛教健身法之當代詮釋──談「佛教養生學」之理論、方法與功效 (釋性廣)、龍居佛地:一位百歲僧人的宗教歷程(汲喆)、聖嚴法師的一生及其宗教觀的體現(俞永峯)、明清禪門工夫論敘事之檢討(宣方)、念佛法門的修持與宗教體驗──以印光大師「十念記數」、「都攝六根」念佛法為例(陳劍鍠)。

聖基會表示,明日(12/18)還有一天議程,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網下載論壇手冊以及研討會視訊連結 ( http://www.shengyen.org.tw/  )。

◎文: 林雅櫻 20211217
◎圖: 李東陽、林雅櫻 20211217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