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 (學名:表皮囊腫, Epidermal cyst),有時候,不知道它的人,看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可能會恐慌。心想,它是不是惡性的腫瘤?它怎麼還會長大?身上多一個平常都沒有的組織,有一點兒嚇到,是正常的反應;但就怕是,誤以為它是不治的腫瘤,而不敢去給醫師診斷或處理,就這樣放置,恐懼只會增加。在這邊,我想盡醫師的義務,做重點的說明,每一位可能有此困擾的人(甚至是其它皮膚相關疾病),都能初步釋疑,勇敢面對自己感到奇怪的狀況。

 

IF

身體上有突起的東西

 

表皮囊腫,俗稱粉瘤;基本上是一個囊帶狀的構造,裏頭包裹著某多粉刺般臭臭的物質,開口可有可無,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而且它會發生在身體皮膚任何位置;常見的位置例如:臉部、耳朵、男生陰囊部位等,它產生內外在變化的速度每個人不一;有的人經過數年還是小小一個,也有人幾個月就成長變大。目前在臨床上,對其產生的原因並不是十分清楚,所以我通常只能回答是「體質問題」;一般有粉瘤的患者,多半不只一顆,我自己兩邊的耳垂和右大腿內側也都有發生。

 

▼表皮囊腫(粉瘤)解剖構造

 

▼表皮囊腫(粉瘤)發生在一些部位會不舒適(圖為 胯下的表皮囊腫)

 


 

IF

如何和其他的腫瘤區分?

 

基本上,表皮囊腫是皮膚下的問題,皮膚摸起來應該是光滑平整的,有時透過被撐開的皮膚,可以看到灰灰的顏色(如下圖),藉此和一些表皮上的腫瘤區分。另外,有時候粉瘤可以跟表皮有連通形成「黑頭」貌的開口(如下圖)。

還有一個常見容易搞混的是脂肪瘤,脂肪瘤也是皮膚下的腫瘤,通常會藉由症狀是否曾經有紅腫熱痛等問題來、觸摸起來的深度與質感、病灶數量與發生的位置等來區分;如果上述還是難以區分,超音波檢查也是一個不錯的區分方法;通常粉瘤呈現黑暗低回因的構造,而脂肪瘤則是偏白色高回音的樣子

 

▼有時透過被撐開的皮膚,可以看到灰灰的顏色

 

▼ 粉瘤跟表皮有連通形成「黑頭」貌的開口

 


 

IF

放著不管,會有甚麼問題?

會不會變成不好的(腫瘤?)

 

一般患者因為粉瘤來求診的情況分成兩類:

  • 第一類

正在發炎中,局部產生紅腫熱痛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粉瘤囊袋破裂內容物跑出,引起周邊組織的發炎反應,可以用消炎藥物控制;也有可能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化膿發炎,可以用殺菌藥物處理,甚至輔助切排排膿引流來減緩症狀,可能伴隨著發燒的情況。

  • 第二類

沒有發炎的狀態,通常是摸到一個東西,或者發現這個地方一直擠都會跑出臭臭粉狀的物質。

 

基本上,粉瘤是良性的腫瘤,不常見有惡性變化的可能;但曾經也發生切除送病理檢查時,意外發現裡面有惡性變化,有可能是變惡、也有可能是同時產生粉瘤與惡性腫瘤在同一部位。除此之外,一般最不好的狀況就是發炎,或者體積太大造成活動的不方便;例如;長在背部後腦勺、躺的時候會壓到不舒服…等。

 


 

IF

甚麼時候該處理?

怎麼處理?

 

既然是良性腫瘤,我通常不一定會強烈建議患者一定要馬上處理;如果可以接受疤痕產生預先切除,當然可行;或者有以下情況,我就會建議一定要處理:

  1. 反覆發炎多次
  2. 體積太大有壓迫症狀

吃藥、擦藥,基本都不會讓粉瘤徹底消失,只有開刀連同整個囊袋切除,才是比較能根治的方式。

 

▼須切除整個囊袋,才能根治粉瘤

 

但切除粉瘤囊袋,會幾個問題:

 

  • 患者發炎時來要求切除

一般不建議此時動刀,一是因為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二是很難明確掌握腫瘤的邊界,容易切除過多或切除不徹底;所以建議消炎後,能摸到明顯界線才處理。

  • 曾經發炎過的粉瘤

切除之後不太會復發,但是有一個情況不是很容易徹底切乾淨,就是嚴重發炎或反覆發炎的粉瘤;因為發炎時囊袋碎片,會分散在組織間,此時邊界就變得難以判斷。

  • 切開引流後就好了?

切開引流時,基本上只有內容物會排出,可以快速舒緩發炎症狀;但囊袋還在,通常無法預防下次再發生。但如果是非常小的粉瘤,的確有可能於切開時,整顆擠出來,而不復發。

 


 

表皮囊腫, 皮脂腺囊腫, 粉瘤, 粉瘤皮膚科, 割粉瘤, 粉瘤體質, 耳垂粉瘤, 大腿內側粉瘤, 臉上長粉瘤, 粉瘤粉刺, 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