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怎麼教?

時代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在未來職場上,創造力是數一數二的必備能力,對家長及老師來說,創造力要如何養成?其實,創造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但是,到了成年,絕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卻不見了!根據研究,98%的3~5歲幼童具備創造力必要的發散性思考能力,進小學後,到中年級時,比率降到32%;到了高年級,剩下10%;到了25歲時,竟然只有2%的人還有這種能力!

時代變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在未來職場上,創造力是數一數二的必備能力,對家長及老師來說,創造力要如何養成?其實,創造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但是,到了成年,絕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卻不見了!根據研究,98%的3~5歲幼童具備創造力必要的發散性思考能力,進小學後,到中年級時,比率降到32%;到了高年級,剩下10%;到了25歲時,竟然只有2%的人還有這種能力!

 

是什麼扼殺了孩子的創意? 有自我意見、敢挑戰權威、愛搞東搞西這些「傳統上不是乖小孩」行為,尚未受框架標準制約,其實正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創造力其實表現在生活的各個面向, 填鴨式教學、乖乖聽從大人的指令、一成不變的生活作息……,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創造力輕易就銷聲匿跡。

 

守護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真的很急迫我們找出創造力教育的三大工具:藝術創作、玩積木,以及最新的工具──寫程式,對孩子的創造力產生怎樣的幫助?全球領先導入創造力教育的英國,在課程設計上有怎樣的躍進;得獎連連的廣告界創意人的兒時經驗,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創造力如何得到父母的呵護及激發,並且整理出專家說法,提供父母養成孩子創造力的小提醒。有創造力的孩子,就有未來!

2013年,美國勞動部發布一則報告指出,目前在校學生未來出社會將從事的工作,有65%當前都還不存在。

這個報告引起全球關注,表示現在正在就學,10年、20年後進入職場的學生,有很大的機會要自己創造工作職位或工作型態。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職場生態恐怕不再是常態,「畢業即創業」、「創造自己的工作」這類呼籲此起彼落。

 

應付「未來工作」,創造力不可或缺

創造力,人力資源界咸認重要性排名「未來能力榜」前一、二名。創造新工作、以創意解決問題、用創新的方法做事情……,這些都需要創造力。

孩子天生有創意,然而,目前的教育體制及教育方式,一步步扼殺了創造力。

《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之前擔任英國政府「創意、教育與經濟」大型專案研究的主席,研究對象為1600名孩童,他們在1999年發布結論,測試創造力最關鍵的指標:發散性思惟(divergent thinking),也就是能以非線性方式思考的能力,結果是這樣的:
● 3~5歲時,98%具備發散性思考能力;
●8~10歲時,比例掉到32%;
●13~15歲時,只剩下10%。 

研究計畫並針對20萬名25歲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還擁有發散性思考能力的比率,只有2%!

肯.羅賓森後來在知名的創新思惟平台「TED 18分演講」談「學校是否扼殺了創造力?」全球點閱率高達3638萬次。

根據羅賓森的研究,高達98%孩子是具備創造力的,如何才能保持這樣的創造力?

個人是否具創造力,有三個面向的條件:在知性面向上,為創意思考的能力;在感性面向上,為個人性格特質;最後是周遭環境條件,如學校、家庭。

孩童言行無所拘束,本質上就是「創意人」 

其中,感性面向空間很大。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教授陳學志表示,創造力在情意面的特質,是好奇、容忍曖昧不明、鼓勵挑戰,也就是「傳統上不是乖小孩」的特質。「有不同意見的孩子,或許正是未來的發明家,」陳學志建議大人,可以給予孩子適度的犯錯空間,容忍失敗是創造力的溫床。

蘋果公司的傳奇CEO賈伯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科技生活想像,他的個性符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米爾.李文(Mel Levine)對高創造力人士的多種敘述。李文曾得到權威的「羅德學者」殊榮,所著作的《心智地圖》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29週。

賈伯斯的性格,相當符合李文歸納高創造力人士的行為特質:能夠放射性思考、自有主見、以全新觀點看待周遭事物、勇於冒險、願意將精準的技巧與創意思考結合、無視於同儕壓力與標準、不作自我批判、發掘與追求適當的媒介、別具一格。

事實上,在孩童時期,賈伯斯就不斷展露他「傳統上不是乖小孩」的特質。他的教育養成過程中,大人是保護、還是扼殺了這種特質?

不愛權威的賈伯斯在小學低年級時搞了不少惡作劇:四處張貼海報騙同學在「寵物日」帶寵物到學校、問同學腳踏車鎖密碼後調換大家的鎖、在老師座椅下放爆竹……,他的父母當然被學校叫去談話,父親以平靜且堅定的態度回覆校方,賈伯斯是個不同的孩子,請給他特別待遇。在家,父母以包容、理解、接納對待天生反骨的小賈伯斯,不曾嚴厲處罰過他。

小孩子的言行無所拘束,本質上就是「創意人」,然而,多數人長大成熟後已無法找回兒時的創造力。

 

創造力的養成,先天與後天同等重要

在職場上靠創意吃飯的人,多半累積深厚的產業知識,有意識、有系統的滋養創意的「原材料」,而且可以控制創意的運作。

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德雷森(Markus Dreßen),是書籍設計獎的常勝軍,特地來台擔任2016年國際書展書籍設計金蝶獎評審,問他個人如何培養創意?答案很特別。他說,他受德國設計教育長大,德國設計較客觀理性,但他對其他國家的設計概念較感興趣,因為較主觀。


我不相信創意只是一種天分,我改變老師傳授的設計原則,不斷反思,」德雷森表示,他的自我很強,長時間工作,大量閱讀,做創意發想時,身旁堆了一大堆資料,讓腦子開始動起來。

事實是,先天和後天條件,對創造力都很重要。

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教授陳學志指出,多數學者認為,創造力是由先天與後天交互影響的,固然有先天命定的部分,但好消息是,多數人都還沒碰觸到「老天爺釘的天花板」,並未充分發揮潛能。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創造力都還有可努力的空間。

家庭與學校常是兒童創造力的「鐵板」。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張世宗,是研究玩具的專家,觀察過很多孩子在相關活動中的行為具備創意,他認為,玩具是「想像力的容器」,對於孩子的想像與發展,建議大人「不要擋住他就夠了」。他說,不少小孩被錯誤對待,做錯事,父母給予責罵;在學校,老師給予答案。

 

把腦中點子具體化就是創造力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創造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950年代的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季弗德(Joy Paul Guilford),是研究與倡議創造力的始祖,他認為,創造力是人類某些特質的組合,這些特質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度、觀念流暢性、觀念新奇性、思考彈性、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觀念結構的複雜度及評鑑能力等。

陳學志說明,學術上對創新的定義是「產出新奇獨特又符合需求的作品之能力」,簡單來說,要把腦中的點子(也就是創意),產出在特定載體上(如文字、程式語言、畫作、音符等)。

而且,「創新的重點在於『前人所無、後人所需』,就經濟面或產業面來說,愈前瞻的需要,產生的價值愈高,」他強調。

有成就的藝術家、科學家,則能表現出最高等級的創意。就創作面來說,知名舞台劇導演賴聲川認為,「創」就是構想、「作」則是執行;也可以說,「創」是激發創意本身的欲望、是想像力、是內容,「作」則是找到途徑讓欲望成形、是組合力、是形式;賴聲川甚至用佛法來解釋創作,「創」是智慧、「作」則是方法。

回到家庭中探討,這一代父母,大多是聯考世代,在填鴨教育中成長,一談到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多數人恐怕會想:我自己都沒什麼創造力了,又該如何教孩子呢?

好消息是,這個問題其實有解,目前多數專家認為「人人都有創造力,而且創造力是可以學習的。」有正確的態度及方法,無數個小賈伯斯,是有可能在家庭及學校中養成,而不是被扼殺。

 

關於創造力的研究論點

‧民主型父母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養成
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邦林德(Diana Baumrind)針對261家幼稚園的中產家庭進行調查發現,將家庭教育方式分為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結果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專制型和放任型不能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反而使孩子養成依賴、服從的習慣,創造力水準低。

‧小學四年級創造力明顯下滑
美國創造力研究權威、出過88本書的密西根大學教授多蘭斯(E. Paul Torrance),從1959年開始、針對350位孩童的追蹤性研究發現,在創造力關鍵指標「發散性思惟」(divergent thinking)的四大要素: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及精緻性,約45~61%小學四年級孩童分數明顯下降,超過5個百分點,52%在流暢性明顯降低,21%在精緻性明顯降低。這是他著名的「小學四年級創造力明顯下滑」發現。

‧IQ與創造力之間有關連性
多個研究探討過智商與創造力的關係,認為IQ 120分是個重要分水嶺,IQ 中等至120分之間,IQ愈高、創造力愈佳;但超過120分,智商與創造力間的關係脫勾。談創造力有另個基本門檻,IQ 至少要超過85分。IQ分數在中高以上的人,個性特質比IQ更能預測創造力。

學校扼殺了創意
多位學者一致發現,多半小孩子是有創意的,但在5~7歲間,創造力掉了四成,這也是正式學校教育開始的時期,分析原因,可能是學校教育的認知發展,強調邏輯性思惟而非發散性思維,學校(及家庭)多半注重傳統規矩及成績。

創造力測驗

創意似乎「來無影、去無蹤」,非常神祕。然而,學界將創造力分解為多項明確特性,可以用來測驗孩子的創造力。其中,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是常用的一個,可用於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除了做正式紙筆測試,父母也可拿這些特性對照孩子的表現,判斷孩子具備多高的創造力。
思惟部分:測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及標題等六個向度。
個性部分:測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及挑戰性等四種特質。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未來親子六星會員超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