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

克里夫蘭、梅約醫學中心:數位醫療「在精不在多」 提升醫療品質、整合既有工作為要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12-03
今(3)日在「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中,科技部舉辦「國際智慧醫療交流高峰會」。(攝影/巫芝岳)

今(3)日,由科技部於「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舉辦的「國際智慧醫療交流高峰會」,邀請來自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al)等美國知名醫院的專家,分享其在智慧醫院、開發醫療AI上的經驗。

論壇中,科技部常務次長陳宗權首先致詞表示,醫學與科技的跨域合作並不容易,不同領域背景的專家如何溝通順暢,永遠是項挑戰。此外,新的應用也將對現有體制產生挑戰,包括法規、商業模式等,尤其台灣醫療健保給付佔大宗,如何讓新科技進入既有醫療體系,仍有待突破。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Melissa Li-Ng:高科技非重點 提升醫療品質才有價值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醫學長Melissa Li-Ng,介紹了其醫院的各項數位健康平台。(攝影/巫芝岳)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醫學長Melissa Li-Ng,首先介紹了數位健康平台對醫療照護生態系的影響。目前,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已導入包括和微軟合作開發的實境技術「HoloLens」、智慧急診室(eICU),多項App工具,以及新冠肺炎下大力應用的遠距照護方案。

其中,HoloLens被用來提供手術教學和治療之用,以應用在包括臉部整形手術、肝臟手術、卵巢手術、醫學教育等;醫生可以先利用這項工具模擬手術過程或練習,提升複雜手術成效。

Ng也表示,對病人而言,其實使用高科技並非重點,而是要能確實提升醫療和照護品質。

她舉例,像是對於有多重慢性病的高風險病人,透過其數位照護系統,就有效降低了49% 病人住院天數、整體節省4800美元的照護費用,也減少數千名病情難以控制的糖尿病患。

在支持氣喘兒童照護上,他們推出「My Asthma School Care」系統,幫助醫療人員、學校和家長。

他也分享了提供居家護理人員的遠距健康系統,在研究收案的100多位病人中,該系統能降低60%的急診率,病人入院率也減少了49%。

最後,Ng表示,包括對市場的敏感度、數位賦能(digital enablement)和計畫等,都是醫療數位轉型上需要注意的要點。

綜合討論中,Ng也分享,他過去曾想導入預測糖尿病併發症的AI技術,但卻遇到醫院不願採購的問題,所以認為醫院領導層「具備數位轉型的認知」非常重要。

梅約醫學中心Bradley J. EricksonAI「在精不在多」 整合進入院內工作流程極重要


梅約醫學中心的醫學長Bradley J. Erickson分享梅約導入AI的經驗。(攝影/巫芝岳)

梅約醫學中心的醫學長Bradley J. Erickson表示,梅約近年在院內導入了多項人工智慧(AI)技術來幫助病人照護,且其院內對數位醫療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包括負責平台系統、數位健康、臨床實務,以及開發AI的部門。

Erickson指出,梅約設有一個審查團隊(reiew group),會幫忙匯集所有問題導向的「idea」,再從中判斷哪些可進一步研發;進入研發階段後,首先需要數據做為工具,這些數據「量」必須足夠,並應被「精煉」(refined)過的,例如影像數據需有適當的標記。此外,要在能保護隱私權和避免偏差(bias resistant)下使用。

他也分享,在個資保護上,要創建新標準其實較不切實際,因為個資具有一定複雜性,人類對疾病分類、研究也都日新月異,這些以一個「新標準」保護個資的難處。因此,與其想要建立新標準,更應試圖在已有的標準下,找出合適的、能應用的方式。

而在訓練AI部分,也需注意用哪種架構才能有較好的效果,以及在機器學習的「train、test、split」等過程中,正確應用數據相當重要。他也提醒,要小心機器學習在訓練過程中,為減少誤差而發生「擬合過度」(overfitting),導致應用於現實中誤差過大的問題。

Erickson表示,雖說AI可以用很多方式幫助我們,但如何讓這些工具整合、導入在整體工作流程中十分重要。

他也指出,AI確實是相當有用的工具,不過在其生命週期中所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必須透過不斷溝通來解決,而在近年的趨勢下,「流程自動化」可能比起「深度學習」更有價值。

Erickson則指出,在個資保護上,要創建新標準其實較不切實際,因為個資具有一定複雜性,人類對疾病分類、研究也都日新月異,這些以一個「新標準」保護個資的難處。因此,與其想要建立新標準,更應試圖在已有的標準下,找出合適的、能應用的方式。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