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短約VS.長約論戰 能源風暴下台灣省思

【時報-台北電】全球搶油搶煤搶氣爆能源危機,經濟部日前信誓旦旦國內天然氣與燃煤都買到明年,不怕沒原料發電。回顧過往,國內對油氣採購曾有「短約派」與「中長約派」爭論,所幸後者勝出,讓政府免去一場迫在眉睫的缺電危機。

不過,政府趕鴨子上架的非核家園政策,也在這次全球搶能源風暴中顯露陰影。在「增氣檢煤非核」能源綱略下,2025年我國進口天然氣要達到2045萬公噸,占發電比5成。

即使有長約護身,一來電價易受波動,二來天然氣「是放在人家家裡」,不管是地緣緊張因素、天候因素,都可能導致進口延遲,乃至提不到貨發生。對押寶過半在燃氣發電的我們,豈能不慎。

過去中油購買油氣,曾有過「短約派」與「中長約派」爭論,也就是採購合約應該多用短期合約,還是多放在長達10幾年的中長約,這涉及購價成本與穩定來源考量。甚至有立委還曾在立院責罵中油操作不當,不在市場上多買現貨省錢。

這是因為過去國際還未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當時市場短約多,供貨的石油公司為了搶生意,比價殺的兇,選短約可以省錢,自然有一派支持力量。

不過台灣99%能源都靠進口,身為國營事業的中油自然不敢大力押短約,這也是中油現在有6成多、近7成天然氣採購採長約關係。如今在全球大搶能源物料風暴下,中長約派大勝已不必說,也確實讓目前國內供電還不必馬上捏把汗。

不過,中長約仍是「保量不保價」,中油購價仍要看日本原油進口報關價格(JCC),可預見天然氣支出是節節高升。無奈,政府為了凍漲電價,只准中油每次小幅調漲台電電業氣價3%、5%,苦當冤大頭。只是,全球缺天然氣不光只是今年,明年4月電價,還能凍的住嗎?(新聞來源:中國時報─王玉樹/新聞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