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美國EE/CS PhD經驗分享(4)-套詞、填表單和面試

Daikon Sun
7 min readJul 13, 2019

--

套詞

也有人說是套磁。

「套詞」指的是在申請結果出來之前特別寄信給有興趣的指導教授或實驗室學長姊,通常是在半年內寄,對於申請研究型碩士或博士的人,不妨可以花一點時間套詞,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不管是寄給指導教授或是實驗室學長姊,信的內容都不能是罐頭信,不然反而是扣分。我的套詞信基本上都是分成三個段落:(1) 簡單的自介、(2)簡單的研究經歷簡介和(3)對教授哪方面的研究有興趣,要記得舉實際的東西而且specific,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他的論文。

大致內容如下,僅供參考,自己可以適當做擴展,不過要精簡:

(自介)My name is Fan-Keng Sun, and I am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and Computer Science (minor) undergraduate student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

Due to my strong passion for developing AAA, I am willing to apply for your lab.

(研究經歷)My first research is BBB, which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Yao-Wen Chang. My second research is about CCC, which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Lin-shan Lee and Prof. Hung-Yi Lee.

(對教授哪方面的研究有興趣)I have read some of your papers, and found the one most related to AAA is “Paper DDD”. I think there is a lot of opportunities in this field. I think blablabla. I would like to know blablabla.

要注意有些教授會在網頁上不要記套詞信給他,所以要先瀏覽過教授的網頁。

寄給教授

在寄給教授之後,大部分時候教授不是不回信,就是回罐頭信,但不要灰心,絕大部份都是這樣,反正對申請也沒有副作用。如果教授真的回你了,就想辦法跟教授多聊,或是跟他約視訊或講電話時間等等,但是通常信來回兩三輪就結束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少部份能因此對申請有正面的效應,很少數教授會因此直接收你。以我自己的經驗,寄了快十封信,大概只有一封有點用。

其實,寄套詞信有沒有用也跟學校的篩選機制有關。據了解和聽說,有些學校篩選是由一個教授組成的委員會決定:如果是強委員會,那不在委員會的教授就幾乎沒有話語權,所以寄套詞信給這種教授就幾乎沒用;如果是弱委員會,那委員會外的教授如果真的很想收一個學生,通常也是有辦法收進來的,就算委員會本來不打算收。另外,沒有委員會的學校就是讓教授自己找學生,所以只要教授要收你,你就錄取了,但相反的,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教授對你有興趣,你就不會上。

至於哪個學校是哪個機制,我也不敢斷定,但據我的了解和聽說,Stanford, MIT, Berkeley, CMU, Cornell, UCSD都有委員會(其中Stanford, Berkeley聽說是強委員會),UIUC, UMich應該沒有委員會,其他我不清楚。

總結而言,我覺得寄套詞信給教授有兩個好處:(1)逼自己去更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例如藉由讀論文,讓自己能更精準的選有興趣的教授和(2)試看看能不能讓教授對自己有印象,藉此提高錄取機率。

寄給學長姊

如果教授不太理你,你可以考慮寄給實驗室的學長姊,主要可以了解實驗室的現況,包含做的研究題目,教授的帶人方式以及今年打算收多少人等等。

以我親身經驗,寄給台灣學長姊絕大部分都會回信,也都很願意幫你,甚至可以約Skype或是聖誕節回台灣時吃飯,如果是寄給其他國家的人,回信率就比較低了。

填表單

關於填表單,我想到以下幾點:

  • 注意截止日期,以此規劃SoP、推薦信和考英文等等的日期
  • 大部分學校不需要郵寄正式成績單,只須上傳pdf檔即可。如果要郵寄宜早。
  • TOEFL或GRE是從ETS官網去選擇要送到哪些學校,早點寄比較好,有些學校會跟你說他們收到了。
  • 推薦信一定要waive看的權利,不然那封推薦信就等於作廢了,因為教授看的到你的決定。
  • 因為教授很忙,有時候推薦信會遲到,但一定不會影響到你的申請,因為通常截止日三個禮拜以後才開始審,所以不要緊張(雖然我知道一定還是會緊張)。

面試

申請工作導向的碩士通常很少有面試,少數例外是為了考你的英文口說能力(我CMU CS和朋友CMU MLT),所以我這邊講的面試是針對研究型碩士和博士,雖然不是每個都會要面試。

根據我的理解和經驗,教授面試你最主要目的就是藉由交談更了解你過去的「研究」經歷(畢竟是要找你去做研究的),另外,當然還有其他附加的原因:(1)親眼見到真人以及確認你的履歷是真的、(2)聽看看你口說如何,是否容易溝通和(3)稍微看看你是否容易相處以及個性如何。

我總共面試過8次,除了一次用Zoom、一次用電話,其他都是用Skype。整體氣氛通常是比較輕鬆、閒聊的感覺,除了有一次一個教授特別兇以外(通常這種教授對誰都很兇,所以也不要覺得面的不好)。面試時間大多是半小時左右,常見的過程如下:

  1. 自我介紹,約3–4分鐘,但有時教授已經大概看過你的資料了,就會直接切入第2點。
  2. 叫你介紹自己之前的研究,可能還會問(1)你的研究興趣以及未來想做的題目,包含具體打算怎麼實現、(2)你最有貢獻的研究是什麼,為什麼和(3)如果到他的實驗室之後想做什麼等等。就像我說的,過程比較像是閒聊,所以他可能會不時問你一些延伸問題,或提供他的想法等等。這是面試的重點,大約10–15分鐘。
  3. 有些教授也會說說他實驗室現在在做的題目有什麼,解釋給你聽,你當然也可以問一些問題。約5–10分鐘。
  4. 大部分時候教授都會問你一些比較general的問題,像是(1)為什麼要投這個學校、(2)為什麼要念PhD、(3)你還投了哪些學校、(4)你畢業後想做什麼和(5)你有什麼優點和缺點等等。有少數教授會問technical的問題。約5–10分鐘。
  5. 最後,每個教授都一定會問你有沒有什麼想要問教授的,這時候你一定要勇敢發問。約10分鐘。我自己常問的問題有:
  • What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如果教授沒有自己講)
  • 一些關於他研究的想法 (要事先了解教授的研究)
  • Where do the alumni go?
  • How do students choose their supervisors? (針對有rotation的program)
  • What will the funding arrangement be? (針對津貼沒有統一的學校)
  • Why do you choose to work in the academia after you have worked in the industry? (針對去過業界工作一段時間的教授)
  • Why do you choose to work in the academia instead of the industry (針對年輕教授)

要準備如上述的面試,我覺得最重要三點就是(1)要想一個簡潔有力的自我介紹、(2)想看看要怎麼說明之前所做的研究和(3)至少稍微看過教授的網頁,如果這個教授你想跟,就多看一些論文。有些人會把(1)和(2)做成投影片,方便跟教授講以及防止詞窮,我覺得很好,但沒(空)做也不要擔心,像我就沒做,看起來也沒影響,畢竟應該沒有教授期望你一定要做投影片。總之,準備好之後,就放鬆心情準備跟教授聊天,絕大部分教授人都很好的。

最後,說明一下面試的原因。如果是有委員會的學校,你收到面試通知,就代表你已經有大約33~50%的機率會被錄取,而面試你的教授會是委員會派去的,所以不一定跟你研究領域相符(雖然大多情況會找相符的教授),大部分就面試一次,只有Stanford EE的面試要分別面試三到四個教授(說實在頗累,最後還沒上QQ)。如果沒有委員會的學校,面試你的教授就是想收你的教授了,基本上面試表現不錯他就頗有可能收你了,那如果你也想進他實驗室,就要好好把握這次面試機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