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從被迫倒閉躍升全台最大廠!興普科技如何看見 PCB 免費打樣背後的商機?

2022-04-21 採訪.撰文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站在興普科技位於桃園蘆竹區的工廠門口,一邊等待著警衛通報,一邊數著來來去去的廂型車數量。短短 5 分鐘,車子就來了 3 輛。它們都在等待「印刷電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的樣品,沒有試產驗證,PCB 就不能量產。

所謂的 PCB,是指一塊承載各種晶片、電線的面板。這塊板子會串聯不同元件,讓電和訊號能流通,使機器正常運作。終端產品依照不同原料,可分為低階的電視、電腦(硬質 PCB)、中階的手機、觸控面板(軟性 PCB)和高階的邏輯、繪圖晶片(IC 載版)。簡單來說,沒有 PCB,智慧型手機只是磚頭、電動車也只是模型。

台灣電路板協會指出,受惠於 5G 運算、電動車需求增加,台灣 PCB 產業,2021 年總產值成長 24%,達 1.25 兆台幣,也是台灣第 3 個兆元電子產業。而興普作為台灣第一大高階樣品 PCB 廠,主要業務是 PCB 製造和組裝(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一些特殊製程、材料(譬如軍用、航太)只有它能打樣,營收成長至 10 億元。

延伸閱讀:昆山、上海停工潮延燒,含欣興、緯創等 161 間台廠產線喊卡!

打破既有產業創業邏輯: 將免費服務開始收費

回顧過往,吳元超的第一份工作是竹科半導體廠的廠務,客戶看他手腳麻利、頭腦靈光,便介紹到新興電子(欣興的前身,主要業務是 PCB 生產銷售),因此與 PCB 結下不解之緣。而在工作之餘,他發現了一個怪象,「為什麼有些 PCB 放在那邊,一擺就是 3~6 個月?」四處詢問,才知道 PCB 的生產要先打樣,樣品通過測試,才有機會獲得訂單,進而量產。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PCB 產業鏈,上游是設備商、材料商,中游是 PCB 製造廠,下游是客戶(各類電子產品)。一般來說,客戶會請幾家製造廠「打樣」,等到樣品通過測試,再把量產訂單給其中一家。因此,製造廠普遍會免費幫客戶打樣,目的是爭取訂單。由於換線(切換不同產品)浪費時間,製造廠會讓遊戲產業等需求高(譬如萬片起跳)的客戶優先,半導體、光學公司訂單只有幾百片,排序會往後延,半年才能拿到樣品。

「我不爭取量產,專門幫人家打樣。」吳元超的創業,就奠基在把原本「免費」服務變成「收費」制度。半導體、光學公司不想等待,因此願意花錢買服務;量產製造廠也覺得,有人能協助生產自己顧及不到的小單很不錯。吳元超創立了第一家公司「鈞普科技」,由於只做打樣,別人 3~6 個月才能完成的測試,他 2 周就交件,生意快速展開。

然而,營運才剛上軌道,就遭逢 2000 年網路泡沫,銀行不會輕易放款。鈞普一時資金尬不過來,引入金主,沒想到是企業禿鷹。不到幾個月,鈞普就宣布倒閉。吳元超甚至因此得到憂鬱症,「我要怎麼對 300 多位員工、600 多名投資人負責?」偶然間,他到一間小診所,醫生在閒談間贈送一本書《荒漠甘泉》,才讓他走出來。

專做「大廠不方便做」的事,為產業測試新技術、新需求

「四面雖圍困,但天空很寬廣,仰望神!總是有出路的。」吳元超解釋,20 幾年來每天中午吃飯就讀一章。他沒辦法說哪一章節、哪一則故事拯救了自己,但每次遇到問題,《荒漠甘泉》總是能讓他跳出「我執」的局限,從各層面考慮事情,因此得出解決方案。

2001 年,吳元超再次創業,成立興普科技。商業模式與鈞普一樣,都是少量多樣(訂單數少、樣式繁雜)的 PCB 打樣,但進一步切入特殊製程、特殊材料,專門做「大廠不方便、小廠做不來」的生意。比如說,他們 6、7 年前就進入 5G 產業,開始測試一些還沒成熟的技術,為產業摸索新需求,「只要客戶提案,我們就做出來。」

IMG_0370_興普科技提供
技術門檻高的高階 PCB,興普是台灣唯一提供製造、組裝、測試一條龍的廠商。
興普科技

能如此自信,在於興普的客戶量,國內外往來的公司超過 1000 家,產業包括但不限於通訊、航太、軍用,「只要你能說出口的名稱,多半都是我們的客戶。」每月處理的料號(設計編號)超過 1000 件,讓興普能比其他 PCB 設備商、材料廠,接觸更多市場、製程。「其實就是 80/20 法則」,有了大量實驗參數,推斷未知的 20% 就比較快。

除此之外,吳元超也積極投資新創、布局工業 4.0。數位轉型是趨勢,但「我們公司小、預算少,不能隨便增員或買設備。」因此,他會投資一些技術好但虧損的公司,請他們解決興普的課題(像是 AI 動態排程、AI 人資系統),「我沒技術,但懂市場;新創沒生意,但有技術。」當對方做出成果,再轉介技術給其他中小企業,最終讓 3 方都能獲利。

對於 PCB 產業來說,錢來得快,去得也快。跟上客戶方向,比如拿到蘋果(Apple)的訂單,一年賺一股本也不是夢想。但原物料漲價、客戶砍價、運輸匯率變動又會影響獲利,毛利萎縮更快。數位轉型雖然能節省人力,但「不想變成茅山道士(毛利 3~4%),看的還是管理的功力。」

建立員工反思的習慣,剔除不必要的浪費

關鍵在於,「要讓成本思維成為氣候。」吳元超表示,必須不停問員工,才能改變他們的腦袋。舉例來說,一次客戶要測試 30 幾層板(就像蓋大樓,層數愈多,難度愈高),要 20 片。同仁說要多準備 6 片加入測試,「投資愈多,風險愈低,但毛利會愈少。」員工可能根據經驗推斷,多準備 6 片才能穩穩產出 20 片成品。但能不能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折損?仔細研究後,同仁便發現,多層板製程有一環節是「壓合後外層曝光、蝕刻、去膜」,板子一通過這個階段,後續幾乎不會折損。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說下次只要準備 20 片就好,而是讓員工習慣反思,某些舉措是否是不必要的浪費?當他們有了節省的思維,就會戴上這副眼鏡觀察所有工作,省下的錢就會變成毛利。

吳元超認為,自己的成就是「時勢造英雄」,不值得稱道。他只是一直堅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因為沒人打樣,所以專做打樣;因為沒人實驗新技術,而主動扛下孵化器的角色,讓興普「從乘載元件的 PCB 板,變成乘載同業的平台。」

延伸閱讀:小業務如何談到大客戶?30 歲打動經營之神王永慶,程天縱透露當年 4 祕訣

吳元超

中央大學 EMBA 畢業。曾任職於新興電子(欣興的前身),1991 年創立鈞普科技,因遭遇金融海嘯與「企業禿鷹」而倒閉。2001 年創立興普科技,分別於 2010 年獲得國家磐石獎及 2014 年獲得國家品質獎殊榮。

興普科技

創立時間:2001 年
公司營收:約 10 億(2021 年)
員工人數:260 餘人
營運項目:印刷電路板製造和組裝,為台灣第一大高階樣品 PCB 廠,客戶涵蓋航太、國防、半導體以及 5G 通訊。

繼續閱讀 科技業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Tirachardz on Freepik

別再靠加班救進度!從拆任務到排時程,掌握準時完成專案關鍵技巧

2025-04-07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次推專案都這麼累?

明明已經把任務接下來了,也努力召集團隊、安排會議、整理進度表,但還是常常到中後期出現狀況:需求改來改去、夥伴各自解讀、時間越追越趕,最後只好靠少數人硬撐收尾。這樣的情境,不是少見例外,而是許多工作者的日常。

然而,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人教你如何系統化地推動專案。

延伸閱讀:專案管理|怎麼規劃管理專案?圖解專案管理5步驟與工具

在這個講求跨部門整合與協作效率的時代,「懂專案管理」早已不是專案經理的專屬能力,而是每個需要推動任務、整合資源、交付成果的工作者,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專案總是越做越亂?不是你不會,而是沒人教你怎麼開始

《經理人》推出的「從觀念到實踐!專案管理15堂必修課」,是一門專為實務工作場景設計的線上課,幫助各種角色的工作者釐清專案邏輯、掌握節奏,並有效管理進度、風險與人力資源。

課程設計以 5 大專案流程為核心——起始、規劃、執行、控管、結案,搭配 9 大知識領域與 12 種專案協作工具介紹,從觀念拆解到實作操作,一步步建構出一套能實際落地、靈活調整的專案管理系統。

不論是行銷、產品、企劃、設計、接案者或主管角色,這套結構都能應對多工任務、多部門協作與高變動環境下的挑戰,幫助你從「憑直覺處理」,進化為「有邏輯、有策略推動」。

專案推不動不是工具不夠,而是節奏錯了、沒抓到重點

課程中點出許多工作現場經常遇到的「卡關」情境,並對應提出具體做法:

範圍不清:沒定義就等著拖延與爛尾

專案範圍沒有定義清楚,最常見的後果是:需求一直加、進度一直拖,最後做出來的東西誰都不滿意。這門課會帶你從一開始就設定「哪些是該做的、哪些不該做」,並透過 WBS (工作分解結構) 拆解任務、明確交付項目,讓範圍可控、有界線。

時程失控:只看理想,忽略了「意外是常態」

很多人排時程只看理想情況,但真正專案中,需求改動、同事請假、突發插單,這些都是日常。課程教你如何用要徑分析、估算樂觀/悲觀/最可能時間,並設計「緩衝區」,讓時程規劃有彈性,專案節奏更穩。

專案管理要徑法.jpg
「專案管理 15 堂課|從觀念到實踐一次學會」線上課。
螢幕截圖

成本超支:不是揮霍,而是沒掌握預警機制

預算超支,不見得是揮霍,而是缺乏控管。這堂課會提醒你如何在起始階段建立成本框架,及早發現偏差、做出調整,讓你不是事後檢討,而是中途即時修正。

專案管理控制成本.jpg
「專案管理 15 堂課|從觀念到實踐一次學會」線上課。
螢幕截圖

人力錯置:分工模糊,沒人敢接最後一棒

專案人員分配常見的 2 大問題:一是工作量不均,某些人負荷過重;二是角色模糊,大家都覺得「這不是我該做的」。課程透過 RACI 矩陣幫你釐清每個人「負責、執行、協助、被通知」的角色定位,並讓任務分配具可視性。

專案管理RACI矩陣角色.jpg
「專案管理 15 堂課|從觀念到實踐一次學會」線上課。
螢幕截圖

風險難預判:因為從未想過「假如…」

遇到突發事件時,大多數團隊只能反應處理。但這門課教你用風險矩陣盤點潛在不確定性,區分高/中/低影響,針對高風險預先設計 B 計劃。這不只是降低損失,更是建立「有備無患」的思維。

利害關係錯失焦:不溝通就等著反覆打掉重練

你以為只要交成果就好,但主管、客戶、使用者、外部合作夥伴,其實都有不同期待。這門課特別強調利害關係人分析與溝通策略,教你怎麼畫出「影響力-關注度矩陣」,幫你抓住該優先溝通的對象,也降低後期反覆修改的風險。

專案管理利害關係人分析矩陣.jpg
「專案管理 15 堂課|從觀念到實踐一次學會」線上課。
螢幕截圖

專案成功關鍵不只在流程,而在於「讓人願意跟你走」

真正的專案力,不在於你自己做多少,而在於你能不能帶動整體進程。這門課除了流程與工具,更強調「人」的管理與情境溝通:該怎麼安排有效會議、建立共識?怎麼設計合理進度、保持合作動能?怎麼在進度延誤時穩住團隊、維持信任?

這些不再只是抽象理論,而是透過大量案例解析與工作場景模擬,讓你不只能做得好,也能讓人願意跟你一起完成。

延伸閱讀:時程一拖再拖,專案經理好焦慮!7 大工具改善延宕問題,高效完成好產品

如果你曾一肩扛下專案、整合跨部門、推活動、處理委外、或主導任何一場團隊任務,這堂「從觀念到實踐!專案管理15堂必修課」線上課,就是你實戰經驗背後最穩固的後盾。

從起始到結案,從工具到溝通,從節奏設計到風險控管,每一步都有對應的解法與框架,讓你從此不再「靠硬撐」完成專案,而是用方法撐住專案節奏。

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羅秀如

繼續閱讀 專案管理
相關文章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