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多樣性的維護:綠色假期

103/09/04 瀏覽次數 8462
紀錄片〈看見臺灣〉發行放映後,又一次讓國人覺醒到臺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影片中臺灣的美麗以及部分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不堪呈現強烈的對比,令人油然激起一股疼惜這塊土地的情懷,希望能多為臺灣盡點心力,避免讓這塊美麗土地的環境繼續惡化。

在影片中,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沒有人跡的地方最美。」其實這些地方也是自然生態最豐富的區域。要愛護臺灣,可從認識這些自然生態開始。走出戶外接近大自然,以尊重自然的心態去探訪這塊土地,應是正確的做法,也值得鼓勵。

休閒也能兼顧生態

現代人工作忙碌,想接近大自然惟有利用假日作生態旅遊,才能達到認識自然生態的目的,也能兼享休閒之樂。但生態旅遊應做到對環境友善的自我要求,不僅不可造成環境負擔,也應主動做到對生態友善的作為,簡言之就是「綠色假期」的實踐。

「綠色」含有節能、低碳、生態等多重意義,綠色假期就是利用假日踐行以節能、低碳的方式進行生態之旅的行動,並藉由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生態的特殊性,進而共同保護生態環境。臺灣的自然環境是一個生態豐富的自然博物館,值得大家品味、學習及關懷。

「綠色假期」主要在提醒我們在作生態觀察時應做到關懷生態,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以及避免造成環境不必要的負荷。要做到這目標可從下列各項做起。

事前規劃與準備 事先蒐集旅遊地點的完整資料,並充分研讀,以便能順利從解說員的解說及導覽設施,獲得對旅遊景點的生態特色及人文景觀的了解。此外,應了解當地的交通路線及設施,避免因環境不熟悉而浪費路程及時間。另需事先查明前往的地點是否位在管制區內,有沒有需要事先辦理入出申請。

查詢旅遊點的環境特色資料,是旅遊前必備的功課。因臺灣多山,山區環境及氣候變化很大,步道路況宜事先掌握,氣候的變化也不可輕忽,最好先查閱氣象資料,做好萬全準備。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使用冷暖氣、照明、交通工具等,都會製造及排放溫室氣體。但進行生態之旅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這些設施,以自然風替代冷氣,以大眾運輸工具代步。開車時以共乘或減少使用會製造廢氣的交通工具,短距離時以步行或騎自行車方式前往,如此除可健身、深度旅遊外,並能達到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目標。

不隨地丟垃圾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要實踐實在不容易。根本之道應從減少垃圾做起,沒有垃圾自然就不會隨地丟垃圾。因此在「綠色假期」中,要養成不隨地丟垃圾的習慣,如發現環境已遭汙染,應協助予以移除,以恢復美好的環境。此外,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清潔劑常含有汙染環境的物質,使用時要選擇無汙染成分的商品,以減輕環境的負荷。

食宿須知 儘量投宿於有生態概念的旅館,用餐時以當地生產的食材為主,以減少對外地食材的需求,降低運輸所產生的成本及環境汙染,且能促進當地的農業。如需採購紀念品,應拒絕選購會威脅生態的產品,如稀有動物的產製品,或生產及製造過程中有破壞環境情形的。

尊重自然 在生態旅遊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自然,其做法很多,茲舉常見的數例。

散步及戶外活動時,不可驚擾動物。許多動物喜歡躲藏在石頭下或枯枝落葉間,如任意擾動石頭或地表的枝葉,會破壞這些動物的棲息環境,嚴重的可能使其驚嚇致死或橫遭天敵攻擊。此外,動物在覓食時非常敏感,如遭人為干擾,可能喪失其進食時機,對其生理會有不利影響。

觀察野生動物時,應避免餵飼或以聲音干擾。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中有特定的生活模式,如為一己觀賞方便或滿足好奇心而任意餵飼或以聲音吸引,會使野生動物的行為模式發生變化,失去其原有的本能。長此以往,會對這些野生動物產生負面的影響。

如非必要,應禁止採集。野生動植物是大自然的瑰寶,生存在自然界中,發揮生態平衡及穩定環境的功能,也扮演自然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角色。如果任意採集植物或捕捉野生動物,會有礙自然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特色的維持。

應減少製造光害汙染。動植物在日間及夜間都有特定的生理及行為,人類若在夜間製造光害,會影響它們的正常生理運作及行為模式,也違反了生態旅遊的本意。

不放養及傳播外來種動、植物。外來種動、植物常會強勢入侵原生生態系,如任意釋放或傳播,會導致原生物種面臨競爭壓力,嚴重的會因入侵生物過度肆虐,而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部分物種或許會面臨滅絕的危機。

應遵守管制區規定。為了保護國內各種特殊的生態環境,政府依據相關法規把應保護的區域劃設為管制區,如依國家公園法規劃的國家公園、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的自然保留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這些管制區各有其限制,欲進入作生態旅遊或觀察研究時,都應遵守相關法令的規定。

生態觀察的主題類型

臺灣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於綠色假期作生態旅遊時,除謹記上述的原則外,並可依個人喜好進行主題式生態觀察。略舉目前較受大眾喜愛的綠色假期生態觀察主題的4例如下。

植物生態觀察 植物是生態系的生產者,臺灣的原生植物種類繁多,不同海拔各有不同的植物,隨季節變化常產生多采多姿的美景型態,具有很高的觀賞及研究價值。在臺灣的植物資源中,屬隱花植物的蕨類非常豐富,全臺超過600種。由棲息特性來看,包含地生型、附生型、岩生型等,型態構造包含根、莖、葉、葉脈、孢子囊、孢膜等,都非常特殊。

而顯花植物更是多樣,可看到多層次的植被,包括地被植物、灌叢植物、蔓性植物、喬木等,隨著季節變化顯現出各種美麗的型態。尤其開花期間,吸引各式昆蟲前來採蜜及授粉,展現了動物與植物和諧的合作關係。在觀察植物生態的過程中,切勿任意採摘或挖掘,也應避免撿拾掉落地上的枯枝、落葉以及花朵、果實、種子等,應留給自然界其他生物再利用。其實種子會自然萌芽成長,生生不息展現其強韌的生命力。

鳥類生態觀察 臺灣的鳥類資源非常豐富,約有500餘種,占全球鳥種的二十分之一。鳥類是自然界的小精靈,行為及羽毛顏色多采多姿,具有觀賞價值,在不同海拔及棲地,可看到不同種類的鳥。賞鳥活動在臺灣漸受大眾喜愛,蔚為生態旅遊的主要選項,加上臺灣特有種鳥類比率很高,國外賞鳥人士也常組團來臺觀賞。

鳥類是很敏感的動物,觀賞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干擾,並謹記「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攝影時應採自然光,禁止使用閃光燈。賞鳥時應力求尊重自然,切勿為吸引鳥類出現而採餵飼或播放鳥音等違反自然的方式,否則為了個人之私而改變野鳥行為及自然生態的現象,就有違生態旅遊的精神了。

賞螢活動 螢火蟲是非常奇特的昆蟲,全世界計有2,000種,其中水棲種有6種。臺灣已知有54種,其中水棲種有3種:黃緣螢、黃胸黑翅螢及條背螢;半水棲則有鹿野氏黑脈螢。

螢火蟲成蟲會在夜間飛舞並發光,極為吸引人,每年4至6月賞螢季節時,會有許多人參與這項盛會。為觀賞螢火蟲的發光特性,賞螢活動多選在晚上舉行。惟夜間活動首重安全,而螢火蟲對光害很敏感,因此攜帶照明手電筒時宜以紅色玻璃紙罩住光源,除可用於照明維護安全之外,也可減低對螢火蟲的干擾。此外,螢火蟲的身體非常柔軟,觀察時非必要請勿捕捉,避免傷到蟲體。

賞蝶活動 蝴蝶是大自然的舞姬,其成蟲外觀美麗,飛行姿態多采多姿,極為賞心悅目。臺灣素有「蝴蝶王國」的雅稱,在野外自然環境中,一年四季都可看到蝴蝶。因此,近年來在賞蝶團體的推廣下,賞蝶活動已成為戶外生態旅遊的重點節目。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賞蝶活動除可觀賞到成蟲的飛舞美姿外,也可在寄主植物間發現蝴蝶的卵、幼蟲、蛹等不同成長階段的形態,使賞蝶活動更具知識性。賞蝶時應儘量不干擾成蟲的飛翔及覓食,蝴蝶的卵、幼蟲、蛹的活動力較弱,在觀察時切勿任意觸碰或捕捉。蝴蝶的幼蟲多屬素食性,在野外觀察時須盡力保護其覓食及棲息的寄主植物。

利用假期進行戶外自然觀察及生態旅遊活動,能使大家了解所居住環境的生態特色,激起大眾愛護自然及保育環境的情懷,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加上臺灣自然資源豐富,實宜妥善推廣綠色假期的生態旅遊活動,讓大家在認識及親近自然時,不僅不會造成對自然環境的負擔,並能促使大家做到身體力行維護環境及保育自然生態的目標。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