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間質性膀胱炎的歷史

    早在西元1836年美國Philip Syng Physick醫師就發現某些病人會同時有頻尿、脹尿疼痛、慢性下腹痛、無菌性膀胱炎的症狀。直到西元1914年Hunner醫師以膀胱潰瘍為首要病理特徵而定義”間質性膀胱炎”。但是組織學始終無法提出明確的病理依據,因此近一世紀來間質性膀胱炎始終都是一個謎樣的疾病。它以多樣化的病癥隱身在慢性骨盆疼痛和急尿頻尿症候群中。非但如此,它也常合併大腸躁激症、腹部痙攣、頑固性便秘的病症。由於這零零總總的症狀涵蓋了婦產科、泌尿科、腸胃科和直肛科。所以常看到一這類病人游走這些科別或成了”逛院族”,甚至於變成各科各院的”人球”。 當然長期的困擾造成病人多半帶有焦慮或憂慮,這時更是轉診”精神科”的好理由。這些無奈的核心都繞著一個問題—“間質性膀胱炎”。


間質性膀胱炎的臨床症狀

    間質性膀胱炎的發病機轉不明,但大家的注意力會都在膀胱內上表皮組織的病變。目前”膀胱黏膜層蛋白質glycosaminoglycan(GAG)缺損”仍是公認的主要病理成因。因為少了這種蛋白質,膀胱表面的保護層就會受損以致一些尿中的物質會滲入膀胱壁內引起神經的強烈刺激。因此只要膀胱內有尿就會產生下腹部不舒服而想要小便的感覺;而解完尿後就會感覺比較舒服。在臨床上,病人會有所謂的”漲尿疼痛”或極端的急尿現象。尤其是半夜睡眠時間,往往被這種強烈的尿液感驚醒,而頻繁的解尿動作更影響了睡眠。這種脹尿時疼痛,解完小便就能舒緩的症狀就是間質性膀胱炎典型的特徵!。這種疼痛也常常漫延到周圍區域,例如:骨盆底部、尿道、陰道、會陰區域、腹骨溝、甚至延伸到後臀部及後背。這就為什麼常會讓醫師誤認為”骨盆腔發炎”、”膀胱發炎”、”慢性骨盆充血症”、”肌肉筋膜炎”……等等。有一部分病人會同時出現”大腸躁激症”的症狀,例如:胃腸脹氣、絞痛、頑固性便秘。

    根據最新的統計, 間質性膀胱炎的病人超過百分之九十八都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現象發生。因此精神的不穩定加上”怎麼都治不好的頻尿和疼痛”,病人常被轉介至精神科治療。可是”精神有問題”的標籤一貼就註定間質性膀胱炎更難被發現了。而間質性膀胱炎好發於女性(男女比例為9:1)。許多女性病患會出現性行為時疼痛加劇的現象(性交疼痛)而導致嚴重的性功能障礙或影響婚姻關係。

間質性膀胱炎的診斷

    目前對於間質性膀胱炎的臨床診斷存在有很大的歧見。美國的醫師傾向以臨床症狀、內診檢查和尿液分析做為診斷依據。但是歐洲醫師習慣用尿動力學檢查及膀胱鏡下水擴張術做為診斷準則。尿動力學檢查對間質性膀胱炎診斷的角色一直有爭議。

    目前,我們臨床操作綜合了雙方的做法:在門診,我們會詳細詢問病人每一項症狀、然後內診確定各個疼痛點、最後給予尿液常規檢查和尿液細胞學檢查。臨床症狀上,長期慢性的下腹痛及漲尿疼痛是很重要的表癥。內診也可以幫忙排除一些骨盆發炎或腫瘤引起的疼痛或頻尿問題。依據定義,尿液培養必須是無菌性的;而尿液細胞學檢查中不該有惡性細胞存在。而最直接的證據是膀胱鏡水擴張術時會發現膀胱壁有特殊的出血點­—“Glomerulation”。如果合併有其他不正常泌尿症狀的病患我們也會安排尿動力學檢查,以便釐清其他諸如: 尿失禁、膀胱過動症或解尿功能障礙的疾病。有趣的是,很多病人卻是因尿動力學發現漲尿疼痛現象才發現多年的異常下泌尿道癥是由間質性膀胱炎所引發的。總之,間質性膀胱炎廣義的來說是一個症候群,包括頻尿、尿急、夜尿及腹部骨盆區疼痛。尤其合併疼痛的頻尿症狀是該疾病的的特癥。但是確認診斷仍必須建立在去除其他的可能疾病。

    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早在180年前就被注意到,但是經過百年來它的致病機轉仍然不清楚。更麻煩的是間質性膀胱炎和其他週圍臟器的病症十分相似,像:膀胱過動症的急尿頻尿、腸躁症的腹部絞痛、子宮發炎的下腹疼痛、慢性骨盆肌肉疼痛的漲尿疼痛…等等。這就為什麼當治療一些慢性腹痛或頻尿現象效果不佳時,我們必須高度懷疑間質性膀胱炎的存在。然而這些橫跨各科的複雜症狀對單一專科醫的診斷能力也形成巨大的挑戰。總之對間質性膀胱炎,醫師和病人都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它的麻煩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宏諺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