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紙上談兵 臺科大建築系實構築課程直接動手做

臺科大建築系「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實作木構地景家具藝術 (臺科大提供)
臺科大建築系「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實作木構地景家具藝術 (臺科大提供)
臺科大建築系「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教授與助教、學生合照。由左至右為 林采鴻助教、邱韻祥教授、郭政芳助教、陳庭蓁同學 (臺科大提供)
臺科大建築系「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教授與助教、學生合照。由左至右為 林采鴻助教、邱韻祥教授、郭政芳助教、陳庭蓁同學 (臺科大提供)
寒假期間關山德高部落文健站社工師向參訪修課同學說明空間改造需求 (臺科大提供)
寒假期間關山德高部落文健站社工師向參訪修課同學說明空間改造需求 (臺科大提供)
「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於烏龜池場域進行實作之剪影 (臺科大提供)
「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於烏龜池場域進行實作之剪影 (臺科大提供)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擅長結合理論與實務,在傳統理論課程外,提供學生多元管道來創造與環境的對話;校內建築系的「校園環境改造實務」課程,以不同於紙面縮尺設計的「實構築」方式,帶領同學實際動手做出大型地景家具藝術。

 

臺科大建築系教授邱韻祥說明,這門課程與傳統的建築系教授內容,最大的不同在於「創造與環境的對話」。地景家具設定的座落地點在臺科大校園內人來人往,卻少能駐足的烏龜池旁,讓大家願意停留、使用這些家具,成為修課同學的課題。課程先從2x4木料工法開始訓練,並讓同學觀察、體驗場域的使用情境、描述氛圍,再實際動手做,邊做邊修正,以回應環境特性,這與傳統建築系先在腦中想像情境、繪成草圖、製作模型再進行討論的方式迥異。

 

邱韻祥教授進一步解釋,在傳統課程訓練下,當設計者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想像的「尺度感」跟實際狀況,常有很大的差距。但如果先把「人」放進環境裡,學生對「尺度感」的掌握,就會大幅提高。

 

邱韻祥教授表示,對建築系學生而言,實構築與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都是新的教育途徑,可彌補制式教育的不足。動手做地景家具其實是臺科大USR計畫「I-Villages Plus城鄉牽手深化計畫」的前期基本功訓練,有興趣的同學將進一步進入偏鄉USR場域,或是在大四畢業設計時,進行回應地方需求的議題操作。他認為,訓練對環境的感受力,才能創造空間與人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