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收回扣、酒家應酬 業務離職斷線,業績慘掉三成
王政彥反思,過去父親會下明確命令,讓團隊貫徹指令做事;但王政彥希望公司是扁平化組織,所有人都可以提出意見,員工也能主動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許多人不習慣決定離去。「公司甚至一度沒有業務。」王政彥說,一個原因是他一改業界常見的回扣、上酒家等模式,要求全部不能做,結果今年初,原本的四個業務陸續離職,客戶聯繫也隨著業務離職斷線,導致今年上半年業績,每月掉一成至三成。
這樣的狀況讓王政彥很挫折,他也坦言,父親原本就認為申請「B型企業」是「不務正業」,員工的離去,似乎印證了父親的告誡沒錯。隨即,父子倆面臨一場最大的爭執,在情緒高點上,王政彥脫口說出「半年期限」,倘若半年後公司整體營運沒有起色,就宣告接班失敗,他就離開公司。
但王政彥深信,公司理念轉變是正確方向,他和一六年從上市櫃公司人資部門離職、加入嘉澎的妻子冉祥蕾,一起調整作法。過去他們應徵員工,希望有一定經驗、能盡快上手,但現在他們則是尋找理念相同的人,也回頭建立教育訓練制度。現在冉祥蕾每個月都到「鐶琪塑膠」原廠受訓,把產品資訊做成型錄,開課給同仁,說明自家產品和別家哪裡不同,甚至還因此受邀到客戶公司做教育訓練。「以前一個職務要完整上手,要六至九個月,現在可能一個月就好。」王政彥自評。
今年有客戶反映產品壞掉,原廠和父親都篤定「貨款一定拿不回來」,但王政彥和團隊了解狀況,和客戶解釋是操作不當、說明使用方法,最後不僅收回貨款,客戶也再次下單,證明老經驗不一定比新作法管用。
更特別的是,他們還在公司內部導入虛擬點數「C Coin」,改變以往只看業績的考核機制,從客戶正向回饋、教育訓練、到減塑、減廢等有利於環境永續的行為,都列入考核的加分項目內。個人行為偏差、工作疏失、汙染環境等則列入減分項目,按此每季結算一次,「內勤員工最多拿過一萬多元獎金。」王政彥說。目的是希望不只業務同仁有績效獎金,內勤也可因為正確的行為、優異的工作表現而得到回饋,有助團隊協力合作。

從教育訓練到考核機制,王政彥(左)帶領團隊延續父親打造的事業。
官網上線、產品透明 自費檢驗認證,強化客戶服務
今年,嘉澎新官網正式上線,除了嶄新介面外,把主要產品型錄、規格和材質等資訊都放上去,他們思考和競爭對手的區隔性,也決定自己花費到SGS等檢驗機構,做主要產品有無含塑化劑的分析認證,並將認證報告放在官網,讓公司產品透明公開。這些有別於同業的作法,加上強化對客戶的服務,讓他們今年新客戶明顯增加,「過去每個月約新增一、兩個新客戶,現在約八、九個。」冉祥蕾說。
嘉澎走過組織變革的陣痛期,如今他們一手建立的教育訓練、員工績效考核機制也更穩定,公司內部一改先前的不穩定氣氛,團隊也開始穩定、流動率回歸正常,同時在營收上也看到停止衰退的轉機,歷經黑暗隧道後,終於看到亮光。
過去兩年,嘉澎塑膠的新竹子公司積極拓展產品項目,從原本的硬質管再新增軟管、金屬配件等品項,還新增過去沒有的客製化產品,兩年間業績成長了二十倍,從單月十萬元成長至兩百萬元。王政彥預估,雖然業務的離去讓上半年業績衰退,但整體來說,今年嘉澎應能一改過去的微幅衰退態勢,至少能持平。
擔任嘉澎顧問的勞務人資管理顧問洪紹璿觀察,組織變革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萬一轉型失敗,反而對企業會是種傷害,必然也會有不適應的員工因此離去。但現在多數傳產的最大挑戰,就是吸引不到年輕人才,因此透過組織變革讓公司現代化後,才能吸引更多年輕優秀人才,有利於公司進一步拓展規模,這樣的方向很正確。
嘉澎的新名片上,印了「B型企業」認證標章。一次,王政彥的父親出門之前,問新名片有沒有印他的份,王政彥自然早準備好,「那我要怎麼解釋這個『B』代表什麼?」不必明言,父親的行為,正透露了對兒子的認同。
「接班就是一場舞台劇,原本父親在舞台上演、現在換主角,
重點不是把舞台拆掉重建,而是要緩慢改變。
要堅持好的原則,認為是好的,就要繼續走下去。」
王政彥(首圖右)
出生:1989年
現職:嘉澎塑膠執行副總
經歷:嘉澎塑膠業務副理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財務金融系
家庭:已婚,太太冉祥蕾(首圖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