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2023/5/26「115B實驗室」發起的【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擴增集智的多樣性準則活動中,摘錄整理。這次,除了討論過程,也開放主題由參與者一同決定。
活動連結
- 活動頁面:【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集體智能的多樣性準則
- 討論區連結:本次系列活動Skype群組
- 活動影片:紀錄連結
目錄
簡介
我們所處的經濟生態系,是一個典型的體智能系統,裡面包含著經濟、社會、自然。消費是經濟需求的核心,社會調動了資源分配及生產,自然物與勞力是經濟的投入。然而過度的金融化影響到了這個集體智能系統的運作,了解有哪些準則可以擴增這個集體智能系統成了我們的重要課題。
「嘉鼎智能|115B實驗室」在2022年發佈了「ACIS協作指南」,主要探討了擴增集體智能協作所需要的元素,並不僅僅侷限在經濟領域。
目前版本,包含了七項準則,未來也將透過與社群協作,更新版本。
- 第一、集智準則
- 第二、循環準則
- 第三、多樣性準則
- 第四、 精簡化準則
- 第五、 永續進展準則
- 第六、 協作準則
- 第七、 自適應準則
本次的討論,是以多樣性準則為主題。
「多樣性」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可能可以想到以下幾個關鍵詞:
- 背景:指不同的出生地、家庭、教育、職業、經歷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知識和價值觀。
- 性別:指不同的生理特徵、性別認同、性別表達、性傾向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身份和角色。
- 文化:指不同的語言、信仰、習俗、藝術、娛樂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
- 意見:指不同的觀點、立場、偏好、建議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決策。
這些關鍵詞都與集體智能相關,因為集體智能是指多個個體的智能相互影響和提升,而這些個體都有自己的多樣性。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和利用這些多樣性,我們就可以增加集體智能的範圍和深度,並且避免集思陷阱和群體迷思。相反,如果我們忽視或排斥這些多樣性,我們就可能降低集體智能的品質和效率,甚至造成衝突和分裂。
本次討論參與者
- 麥克風參與:
- 堅毅
- Huanry 黃世和
- James
- Sherry
- 文字參與
- -J
「多樣性」與「集體智能」兩個概念放一起會想到什麼關鍵詞?
在報名時,我們收集了報名者對於「多樣性」與「集體智能」兩個概念放在一起的關鍵字想像,收集到了4個關鍵詞,資訊整合、社會設計、AI、無。
可以看到,這次大家的關鍵詞,比較集中在對「集體智能」的想像,或許因為這一個詞,大家不太熟悉的緣故。
主題討論簡介
集體智能意味著不只關注個體的智能,更著重於整體系統相互協作所產生的成果。這種概念被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包括人機交互、社群治理、生態、社會與經濟等等。在集體智能的擴增過程中,多樣性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讓我們一同來探討它的影響。
本次討論,115B 實驗室設計了5個問題,幫助參與者一步步的去思考這個議題。
- 看到「集體」這兩個字,您會想到什麼?
- 您對集體智能有所了解嗎?如果有,您可以舉出一些身邊的集體智能系統的例子嗎?
- 多樣性對集體智能的影響可能有哪些?這種影響有正面和反面的一面嗎?
- 在多樣性群體中,是否能夠容納集中化和排他等概念?這些概念如何與多樣性共存?
- 有哪些現象可能對多樣性造成影響?這些現象如何影響集體智能的發展和成果?
討論開始,大家對於集體智能這一個概念還不是太熟悉,對集體的想像,一開始會想到一些大家要ㄧ致性,可能忽略個體的創造性。關於多樣性的方面,也會產生無法達成共識因而分裂的擔憂。
集體智能,由於需要看每個個體在系統中如何協作能為整體帶來更好效果,因而保持個體的多樣性才能將將個體對集體的幫助給保留,而不是消去。無法達成共識,則與協作中的相互溝通有關,透過理解不同思考角度,才能重二元對立的角度去融合。
這次,參與者的討論分散在各種領域中,包含動植物、人。
- 動植物
- 蜜蜂
- 魚群
- 蟻群
- 植物
- 人
- 互聯網
- 學生自治社團
- 電影製作團隊
- 公司
- 多元社區
- 國民法官
- 審議式民主
- 政黨
- 國家
動植物間形成的協作規律,遵守著群體的一些規則,很好的面對各種外來威脅,然而也是人類體系有些難以理解的,主要是人的異質性似乎更高。
在這次的討論中,也包含著許多詞之間的來回碰撞。
- 強迫
- 基本規則
- 共識
- 排斥
- 領導
- 除錯
- 時間
可以發現,每個概念,都有其適用的位置,不同情況使用,會使得多元性對集體智能不同的正反結果。
下面,我們摘錄對前面提到的不同領域中,所討論到的一些面向。
動植物的集體智能
蜜蜂
蜜蜂群是大家常想到的集體智能,透過在外偵查,集體可以隨時調整位置。但卻又不會需要依從其它蜜蜂。
魚群
魚群的陣列,遵守一些簡單,遇到外來威脅時,前方轉移方向,群尾便能快速跟上,很好的避過天敵。而天敵,去應對魚群的方法,則是去破壞它們的團結規則。
蟻群
蟻群在外雖然沒有固定領袖,遇到不能通過的路卻能集體的用身體搭橋通過。在居處處受到外來影響時卻能形成不同的散形區。
植物與多樣性
動植物的多樣性,有外來種時,看起來可以增加多樣性,然而卻常產生優勢外來種破壞了既有的弱勢外來種的多樣性。從這裡看,如果整個地球上不同位置空間,不強制要每種植物長在同樣區域,反而可以讓這些多樣性保留。
在生態農業中,有可食地景的概念,將一個地區的植物與動物可食相結合,然而這需要需多時間去嘗試,既有的植物生態已經經過成千上萬年形成,不容易由人類很快去搭建。
人在不同組織型態的集體智能
互聯網
互聯網是個很大的集體智能系統,讓不同的意見可以相互溝通。
學生自治社團
學生自治社團也屬於一種集體智能系統。在最近的新聞事件中,出現了某個知名學系的系學會會長候選人的政見具有歧視少數族群的內容出現。從這裡可以去思考排他的概念,與多樣性的概念是否能同時互存。從其歧視多元族群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對多元性限制的面相。而卻也有人認為,這樣極端言論的存在,是包容多元的一種面向。
這與前面提到生物多樣性中,外來種的排他所造成的傷害很像。可以發現,排他性的包容,如果會對整體多樣性的破壞影響的話,則未來不利於集智。會造成只能長期依附於少數群體,因而造成限制。
電影製作團隊
以蝙蝠俠裡面的機車道具來說,團隊嘗試讓非專業的人設計裡面的機車。於是做出來很酷炫的機車,但其無法很好的轉彎,難以騎行。從這裡可以看到非專業可以帶來的多樣可能性,但的確在效能上可能會有折扣。
多樣性對集體智能造成的影響也是很多元,無法用好或壞簡單說,但透過這樣的例子可以看到其在哪些維度造成正面效應,哪些維度會有反面。
公司
以微軟為例,據說比爾蓋茲曾故意聘用帶有反意見、不同意見的人群來幫助獲得集體智能的功效。然而,從這樣的例子中,似乎藏有比爾蓋茲的領導角色,這樣的角色是中心化的。可以發現多元意見的存在對集體智能有幫助,但依然需要統合出有共識之處,否則會帶來集體決策分裂。
然而,持續依賴這樣一個中心化的角色,也將完全限制在這些中心者的能力上。而要形成一個不需要這樣中心角色的集體智能體系,則需要許多長時間的共同學習。
多元社區
有參加者早期在美國居住時,看到黑人與白人社區間的相互排斥,各自團結,但形成更大的社區時卻相互排斥。
而現今,開始有許多嘗試,從小學教育便融合不同族群,去建立多元共存,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培養。
國民法官
今年台灣開始實踐了國民法官這樣的制度,嘗試融入多元意見,而非只是專業意見。然而的確遇到有些法官遇到,發現參與者因為不懂法律,往往出現許多錯誤,反而由專業人群得出的效果較好。
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學習,並非多元意見的採納馬上會帶出好結果,需要參與者也參與學習。
審議式民主
以前面公司舉到的例子為例,似乎有個領導作為共識整合對多元的統合有幫助。審議式會議,有時會有主持人及桌長的角色存在,因為的確不是每個人在開始便懂得如何去吸納、關心反方意見的觀點。
然而,這樣的中間角色,可以在短期作為輔助,長期則可透過過同學習協作去除。如同審議式會議中,開始有開放會議技術、非會議的形式出現。前者,不是由指派的桌長去帶領討論,而是由參加者提案帶領,並且有雙腳投票法則,不被要求一定要參與完某個討論群的討論。非會議,則是連會議組織都由大家自發去形成。
以「公民議題大家來討論」系列,也期待朝著自發多元共融的形勢發展。
政黨
每個政黨都有其不同角度,例如目前台灣來說,民進黨宣傳著民主vs專制的對立,國民黨提出非綠大聯盟,民眾黨提出再度團結,但依然是由其黨主席極少數人去推動。
每個政黨都會宣揚自己是多元共融,但實際上都非完美。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自動除錯的概念,任何群體產生某個需求時,不適應的參與者便會離開,可以使得團體前進。
然而也可以回來省思,這樣的除錯概念,是不是長期可能變成同溫層?
國家
每個國家都是集體智能系統,相近政治理念的國家容易聚集在一起,因而產生了排他的現象。這也形成了仇恨的起源,這是似乎很難,因為是人們對於相似人群聚集的天性。
但也有狀況可以讓這些人團結,例如在有更大的外來威脅,如環境、外星人入侵,等等。
結尾:從個別群體,再到更大的我們
在上面的各種的多元性的討論中,會發現在某個群體中的多樣性,如果無法存在共同的共識,則會變成分裂。然而強制要求有共識便會消除掉每個小群體的創造性、多樣性。
這個過程中,從更大的群體來看,分裂,也可以是使更大的範圍中,包含多元性的方式。
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是保留各種多樣性分佈在不同的空間當中,並且在有共識的部分去形成協作的節點。當可以容忍有多元不同意見的協作方式存在,在能協作的地方協作,並不強求萬事要有相同動機,反而對更大的我們來說,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115B實驗室
「115B實驗室」是由「嘉鼎智能團隊」,呼應社會團結經濟浪潮而成立,主要在協助個體、或組織,運用國際股市連結全球社會經濟的人心智能,增強本身經濟實力;並在過程中融合永續進展的理念,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均衡進步發展,尤其經濟上要符合(經世濟民)道理。
關於經濟擴增集智系統
動機:消除過度金融化造成的傷害,創造多元共融的未來
過度金融化對永續發展的三大要素(經濟、社會、環境)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 經濟衰減:首先,金融對經濟的作用呈現出倒U型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是當金融超過一個臨界點後,就會阻礙經濟增長,甚至引發經濟危機和衰退。
- 社會不均等:其次,金融化加劇了社會不均等的問題,因為金融化使得財富從多數低收入者轉移到少數高收入者手中,導致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 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最後,金融化也對自然資源造成了過度消耗和浪費,因為金融化刺激了生產和消費的無節制擴張,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
這使我們去思考,是否有個多元共榮的未來可能性?
方法:基於理性及感性消費為核心的擴增集體智能經濟系統 (Augmente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ACIS)
經濟系統是一種集體智能系統,它由多個元素組成,並且相互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消費,因為它決定了經濟的需求。
除了消費之外,經濟系統還包含了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自然資源包括自然物和勞力,它們是經濟中的投入,也是生產的基礎。社會經濟資源包括技術、知識、制度、文化、現金等,它們一部分也是經濟中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它們決定了經濟生產的方向和效率。
若要使這個集體智能系統永續運作,這兩種資源都需要與基於理性及感性的消費行為情資相互協調,在系統每個元素可再生的基礎上,擴增經濟。
基於理性及感性消費能量(人心智能)的系統調配
透過下面方法,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經濟共榮的社會
- 幫助經濟增長:以需求調整資源投入,取代投入推動資源,滿足消費者的多層次需求。建立基於理性及感性消費能量(人心智能)的評估機制,例如制定相關的指標和標準,定期監測和評估資源調配的效果和影響,及時調整和改進資源調配的策略和方法等。
- 撤除對環境傷害之消耗性生產的投入,例如石化、畜牧、菸酒、軍火、賭博、金融…等。
- 將社會資源活化,例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權和基本需求,增加社會參與和協作。
- 去除過度金融化,例如避免金融泡沫和風險,減少金融投機和操縱,連結資源流動和實體經濟增長的關係等。
透過這一系列動作,我們可以投票於人心智能、協助社會資源再生、幫助自然永續,世界也因此支持了我們的經濟需求。
在這個集體智能體系,每一部分也獲得了對應的正向反饋。經濟中可保有各種多樣的自主消費需求,中間的社會參與者可得到經濟激勵,自然也得出可再生的機會。
團隊聯絡
加入團隊
社群媒體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一同推廣永續所得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