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以日治中期至1945年戰後的台灣為中心,探究在台灣文化發展的情形。而文化的發展,不管是外來的或是土生的,都必然與當時的國內外社會情況緊密相連。因此,本課程將探討各個年代的社會狀況之特色。
本課程以1945-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0年代、1980年代與1990年代作為討論的分斷點。各個年代或時期在其國內外的狀態變化下,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本課程每堂課即依各年代所發生之主要事件為主軸,展開對這些事件之社會學與歷史性的討論,再擴及當時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所產生的變化。
另一方面,1970年代末乃至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起飛奠定了日後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民主化運動的發展。但此一課題另有「台灣經濟史」等課程作更詳盡的討論,是以本課程在經濟發展這方面僅加以略提,而以文化社會方面為主。
*本堂課可加簽。
**修過「109-1 | 158896001 | 近現代大眾文化史專題」的同學不得再修這一門課 |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目的即在於探討各個年代的社會狀況之特色,以及在該社會背景下,台灣文化市場乃至在台灣發展的本土文化、外來文化的狀態與變化,以期深化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脈絡的理解。
由於僅用年代、文字、講授歷史事件易流於表層的意義,本課程重視敘事化與脈絡的產生,並希望學生能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在那個歷史的年代。本課程將使用一些影片,並請同學分組就影片進行討論。希望能藉此培養學生歷史敘事的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週:概論
第2-3週:日治時期的台灣:近代化與殖民
紀錄片『綠色海平線』討論
第4週:228事件與白色恐怖
紀錄片『青春祭:白色見證』。《來自清水的孩子》擇一討論-->個人作業1(10/11交)
第5-6週「中國化與語言統制政策」與「中國本位之集體記憶的建立」
第7-8週:大眾媒體與民族主義下的「中國意象」(電視、漫畫)
可參觀台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特藏區漫畫」的1950-60年代武俠漫畫
胡金銓導演的電影:『俠女』、『龍門客棧』
第9-10週:「鄉土文學論戰」與集體記憶的變化(文學、電影)
電影『梅花』與『英烈千秋』的比較討論(請小組自行觀賞)-->小組作業2(11/8交)
第11-12週:新媒介帶來的變化(「第四台」、錄影帶、隨身聽、印刷雜誌)
第13-14週:外來的流行文化與台灣的大眾文化
『悲情城市』(請小組自行觀賞後自行討論)-->小組作業3(12/6交)
第15-16週 分裂的認同與集體記憶電影
『超級大國民』討論(請小組自行觀實)的矛盾與總結-
第18週中午12:00前交期末報告至台史所所辦(1/3交)
期末報告:從『超級大國民』、『超級大國民』與本學期所觀看之影片,論述「台灣白色恐怖時代對認同造成的影響」。
1、課堂表現20%
2、作業各15%x共3份=45%
第一份為個人報告:1500字,以心得報告方式寫作。(10/11交)
分組報告:4000字為原則,以論文格式寫作(有標題、分節、有註釋),需有主軸問題意識。文末須付上組員的工作分配比例表或評分表。
(11/8收第2份、12/6收第3份)
3、期末報告35%
個人報告,於第18週(1/3)的下午17:00~18:00前交到季陶樓台史所所辦,2000字為原則。以論文格式寫作(有標題、分節、有註釋),需有主軸問題意識。超過18:00則不收件。
*本課程會使用PPT,並會上傳簡版PPT,但上課只能用手抄筆記(可用平板)。這個規定的意義,請參考:Sherry Turkle (2018),《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台北:時報出版),頁263-283。
摘錄請看:【你是在抄筆記,還是在作筆錄?】https://www.facebook.com/aris.totle.75873/posts/420060105428674
|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