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公告 [ 瀏覽作業 ] :::
標題: 【全教總新聞稿】2024請問總統之一 樂見朝野增加教育支出 全教總建議提高租稅負擔率,杜絕貧窮世襲
消息類型: 最新訊息公告、新聞稿
部門別: 政策部 
最 新 消 息 內 文

 

【新聞稿】                           發稿日期:2023年12月1日

2024請問總統之一
樂見朝野增加教育支出
全教總建議提高租稅負擔率,杜絕貧窮世襲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時刻,全教總主張選舉應該促成國家與教育進步,業於9月16日舉辦「2024總統候選人教育論壇」,其後並行文請藍綠白三陣營總統候選人回應本會五大訴求,民眾黨(10.03)、國民黨(10.18)、民進黨(10.20)均已回復,全教總將針對三組候選人之回應進行評論。
請問總統候選人:
您認同教育是窮人翻轉未來的希望嗎?您是否擔心放任教育市場化、商品化,將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您如何調整國家政策不斷向資本家傾斜的事實?您是否同意課徵資本利得稅,將賦稅負擔率提高至GDP20%,讓教育發揮促進階級流動,協助國民自我實現的作用?
    本篇為全教總「2024請問總統」系列首要課題:各種數據顯示,教育不僅難以達成脫貧的理想,甚至回頭擴大貧富差距,使階級與教育之間陷入無限輪迴的惡性循環。全教總主張課徵資本利得稅,將賦稅負擔率提高至GDP20%,國家元首應敏銳覺察教育市場化與貧富差距的連帶關係,並將適當的資源投注教育系統,讓教育促進階級流動,協助國民自我實現,以從根本翻轉台灣教育的「反重分配現象」。總統候選人暨執政團隊如何面對教育商品化,如何兼顧並落實分配正義、改善貧富差距,必須成為朝野勞動與教育政策的核心。
候選人回應評析:
    本題回應的重點在於,「當國家的制度已經朝向資本主義傾斜,我們應該要如調整租稅負擔率,以提升教育與公共建設品質,同時將稅收轉換為公共的財富資產,達到社會均等的理想?」
    藍綠白三位候選人普遍都認同教育是翻轉貧窮的重要機制,但卻也都沒看見形成貧窮與階級差異的社會脈絡,未能思考如何讓經濟、就業環境與生涯規劃跟教育系統進行連結,等同架空了教育系統,過度簡化整個貧窮的問題,忽略了「如何利用租稅負擔率讓教育與公共建設品質提升」的焦點。這樣虛無的思維脈絡,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只談論補助費用,以膚淺的經費補助投入來擘畫教育政策,甚至淪為「大撒幣」。
    賴清德認同高收入高負擔,但卻沒有談論具體該如何處理,反而僅著重在目前的經費補助,認為只要補助學費本身,似乎就可以達成階級流動的效果。賴清德做為執政黨,顯然沒有意識到目前台灣整體制度嚴重往資本主義傾斜,對於社會均等的回應,也只是拿出現有的政策重新呼籲,無法看出在本題之上,未來可能會有那些不同於現在的作法與改革。
    侯友宜的回應認為投注更多的教育經費編列,可以促進階級流動,也認同應該提高租稅負擔率,但僅是輕輕提起,卻未能有前瞻性的內涵。在教育經費的運用上,也多只是討論學費補助金額,難以回應本題的精神如何把稅收轉換為公共財富資產。雖然相較於其他候選人,侯友宜指出了偏鄉教育的問題,但非常可惜的是,侯友宜似乎也認為,只要補助經費與增加硬體設備就可以挽救偏鄉,但實際上,所謂的偏鄉,有其形成的地理、歷史、人口學的因素,而偏鄉一詞是否就代表了不好、貧窮與落後?從總統格局來思考的話,則應該要更能看見偏鄉的本質,才可能讓偏鄉地區的教育,發展出均衡與別具特色的教育文化與生態。
    柯文哲具體的回應「應該將所得稅由累進稅率改為分離課稅(勞動vs.資本所得),公平分配稅收,確保不同收入來源者,各有合理的負擔。同時與國際接軌,積極面對今年啟動的全球稅制改革,要求一定規模的跨國企業,至少需繳交15%稅金」,凸顯出對於稅率改革的必要性與想法,但當論及應該如何把這些公共稅賦轉化為公共資本,柯文哲認為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機會,也體察到台灣的教育現況可能已經讓階級固化無法流動,可惜的是,最後提出的具體方式是「優先落實網路平權,提高教育經費」,仍僅停留在經費規劃的層次。
全教總主張
    全教總侯俊良理事長強調,政府必須大幅增加教育投資,提高「教育公共化」的程度,以扭轉台灣教育日益固化的「反重分配」現象(有錢人獲得更多來自政府的教育資源);但必須提醒的是,若不能同時提高《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規定之教育經費下限,則增加某類教育支出勢必排擠其他類別教育經費,造成「挖東牆補西牆」的窘境。要真正擴大教育經費,仍須嚴肅面對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稅收佔GDP的比率)明顯落後先進國家(2021年,台灣租稅負擔率為13.2%。韓國22.1%、美國20.3%、英國26.8%、德國24.6%、法國30.3%,OECD國家平均34.1%,排名第一是丹麥46.9%,芬蘭43.0%),以及台灣稅賦制度偏袒資本家與富人階級的事實。
    由此可知,如果台灣整體賦稅收入不增加,「高等教育公共化」目標將難以達成。教育部宣布明年起每年增加150億元補助私校學生,能否有效逆轉「教育的反重分配」仍有待觀察;但全教總認為,蔡英文總統2012年第一次競選總統時發布「十年政綱」的主張「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目前公私比約為3:7)才是「高教公共化」的正途。
    事實上,台灣需要擴大「教育公共化」的領域還有很多,包括技職教育、幼兒教育,都有待更大幅度的政府資源挹注,才有辦法匡正長期以來「技職教育虛弱化」、「幼兒教育商品化」的問題。而偏鄉教育之所以欲振乏力,根本問題也在於政府的阮囊羞澀,無法負擔「整體改善偏鄉生活條件」的龐大開支。
    全教總認為,總統候選人應正視「教育公共化不足」所造成的逆分配現象,以及因此造成「貧富不均惡化,形成社會動盪因子」的可能後果;而要支撐起有效的「教育公共化」,政府教育支出必須大幅增加。即使不算其他公共服務(社福、醫療、交通等等)的需求增加,也不是現有政府收入所能負擔。
    全教總建議總統候選人應釜底抽薪提出「提高賦稅負擔率」的構想與期程,更應該檢討台灣「受薪階級稅負過重」的問題(2022年,個人所得稅、營所稅合計占總稅收高達51.8%,相較之下,韓國這二者合計只占總稅收的42.9%);如此,不但解決「稅制不公」的問題,更可大幅增加政府稅收,彌補長期不足的公共服務,才能打造真正幸福正義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