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a.eduAcademia.edu
臺灣史研究 第 21 卷第 1 期,頁 1-43 民國 103 年 3 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過新年: 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林玉茹  摘 要 十九世紀叚到二十世紀中葉,臺灣叮清朝統治轉為日本殖民地統治 政權的 變動,特別是與此同時,持續學習西化的日本殖民地政府為鞏固其殖民統治,勢 必對臺灣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產生巨大的規訓和影響 以過新年而言,臺灣人原來 是過農曆新年,殖民政府卻引進具有現代化象徵的西曆新年;兩個新年,除了時 間不同 交錯過節之外,儀式或活動也大有差別,甚至互相嫁接各類型的活動 臺灣人如何逐漸調整或適應這種節慶生活的規訓或轉變,是否有其特殊的對應策 略,或反映另一種形態的殖民地抵抗精神,都是本文關心的重點 本文即以臺灣人如何過新年為研究主題,主要利用清叚至 1945 年之間臺灣人 的日記 報紙及相關文獻,試圖討論清叚到日治時期臺灣人節慶生活的演變,新 舊文化元素的交錯和嫁接,並探討其變或不變的背景與原因 關鍵詞:新曆元旦  舊曆元旦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稿日期:2013 年 3 月 20 日;通過刊 廢舊正 同化 文化抵抗 :2014 年 3 月 4 日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一 前言 二 舊曆元旦傳統的延續與變容 三 新曆元旦的引入與新 四 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 五 1890-1918 舊年節的競爭 1896-1918 1919-1936 民化的抑制:臺灣人的抵抗和舊曆新年的隱 形 1937-1945 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 節慶是臺灣人一年中重要的活動,相當能展現常民的生活規律 以及文化價值 從十七世紀至 ,臺灣歷經荷西 鄭氏 清朝 習慣 娛樂 日本以及中華民 國政府的統治;每一次的政權更迭,叮於不同文化元素的加入,也帶來節慶生活 的 變容 特別是從 殖民主義與文化變遷 殖民統治的正當性,殖民者 宣示 以優越者的姿態,試圖貶低被殖民者的生活形 態,極力改造其生活規律或習慣 文化習慣和價值, 的角度來看,為鞏固政權 另一方面,我們也常 現,根著於常民生活的 不容易被輕易改動,而隱含無意識的文化抵抗的意味 在 變與不變之間,究竟有哪些因素在作用?又顯現何種意義? 清叚到日治時期,臺灣人的節慶生活中,最特殊的現象即為叮一個舊曆新年 演變成二個新年 換言之,舊曆新年 與新之間,並非以歷時性 synchronically 共同 清時代以來,新年 1 2 農曆新年 diachronically 與新曆新年 西曆新年 ,舊 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而是共時性地 在於同質的時間和空間中,且相互競爭 1 其次,從明 端午以及中秋已成為臺灣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2 其中,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著 吳叡人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叉 新 版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頁 209 楊聯陞, 國史探微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頁 66 82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登 新年為時最長, 3 且係一年中最長的假期,歲時禮俗活動最多, 4 在臺人的節慶 生活中遂最具代表性 因此,本文選擇過新年作為研究主題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明治維新氛圍下的殖民地政府帶入象徵現代化 的新曆概念,開始過新曆新年 元旦兩個節日;究竟 一 從此,臺灣人的元旦逐漸區 過新曆抑或舊曆元旦,更成為此後臺人生活上的難題之 殖民政府和輿論推動新曆元旦的過程,充 然而,選擇新曆或舊曆,是否即等同於維新者和 身 出新曆元旦和舊曆 展現了政治和文化控制的意圖 舊者之差別?不同地域 階層 及性別的臺灣人,對新曆新年的接受程度並不一致,其中除了文化習慣的固 著性之外,是否也隱含被殖民者文化抵抗的精神?又,究竟哪些臺灣人支持和推 動新曆新年?隨著日治時期時代環境的改變,臺人過新年的內容又有何變化?新 曆和舊曆元旦如何並 ,又如何產生競爭?以上均為本文試圖解析的問題 從二次戰前至戰後以來,不少文章從民俗采風的角度,約略記錄臺灣人過傳 統舊曆新年的狀況 1995 年,宋光 首度談到日治時期臺灣人過兩個新年的現 象,並認為臺人是為了現代化而過新曆新年 5 2007 年,顏攽如又以 兩個正月 為題,從在臺日人和臺灣人兩種異質文化共振下殖民地社會狀態變化的角度,討 論在臺日人的新年 臺灣人的新年以及兩者時間交錯所呈現之時間和空間的雙重 性 压指出 1910 年後半以降,臺灣人對新曆新年的態度大為改變,迎接兩個新 年的現象逐漸普及;改曆會 年的主要 臺灣人 力 制度 又叮於部 國家 同風會 保可以及學校教育則是推動臺人過新曆新 日本人的節日與舊曆新年為同一天,而出現日本人 的時間交錯重疊以及文化轉變 混淆的現象 6 2009 年, 顏攽如的博士論文則進一步處理戰時臺灣人的正月,從朝向一元化時間的觀點, 概論殖民政府開始著手嚴禁舊正月和臺人如何 3 4 5 6 7 暗默的抵抗 7 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為傳統過新年時間 這是因為傳統農業 社會,各種設施不 達,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 參見王世慶, 閩臺農曆過年的禮俗 , 臺灣風物 17: 5 1967 年 10 月 ,頁 37 毛一波, 臺灣的新年 , 臺灣風物 13: 7 1964 年 2 月 ,頁 3 宋光宇, 過新曆年?還是過舊曆年?:日據時代的 曆法改正 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歷史月刊 85 1995 年 2 月 ,頁 41-47 舉例而言,如天常節偶爾會與舊曆新年同一天 參見顏杏如, 二つ 正月:植民地台湾 時 間 重層 交錯 1895-1930 年 , 日本台湾学会報 9 2007 年 5 月 ,頁 1-21 顏杏如, 植民地都又台北 日本人 生活文化: 空間 時間 移植 変容 東 京:日本東京大學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論文,2009 ,頁 314-320 發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顏攽如已釐清日治時期臺灣人過兩個新年的現象,提出不少重要的觀察 然 而,压主要以臺北地區為觀察重點;史料利用上,以 記則僅使用 2000-2004 年出版的 灌 臺灣日日新報 為主,日 先生日記 ,較無法看出臺人究竟如何因 應殖民政府的同化政策以及接受兩個新年的過程 不過,如同顏攽如已注意到, 不同地域和社會階層對廢棄舊曆新年和 踐新曆新年的程度大為不同,在臺灣人 當中也出現不同時間和生活步調的狀況 8 出這樣的特徵 透過近來出版的各種日記,當更能看 其次,压只關注元旦當天的活動,並叙注意整個新年期間節慶內 容的變化;臺人如何過兩個新年,其活動內容的演進仍有待完整地重現 特別值 得注意的是,新曆和舊曆新年之間習俗的相互嫁接,究竟反映何種意義?再者, 是否正如同顏攽如所言,1910 年代中期之後臺人過新曆新年已逐漸普遍化? 本文主要利用清代相關文獻 日治時期的報紙和日記,重建清叚到日治時期 臺灣人新年節慶活動的演變 所使用的日記,包括具漢學淵源 正的張麗俊 水竹昡主人日記 1907-1936 年 家庭教師 及經商的黃旺成 黃旺成先生日記 動 袖林獻堂的 灌 先生日記 從公學校教師轉任蔡蓮舫西席 1927-1946 年 9 1912-1926 年 臺灣民族運 以及曾到日本留學 擔任醫生 压們四人正好代表不同成長經驗 的吳新榮 吳新榮日記 地域及身 的臺灣人如何經歷兩個新年生活的過程 張麗俊從頭到尾均以舊曆為 主 1933-1947 年 長期擔任地方保 新曆為輔註記,並不記西元年代而採清朝 年號 ,顯現其內心的國家認同;黃旺成 帝年號 清朝結束後改記日本天 林獻堂及吳新榮則使用新曆紀年 附註舊曆的日記本,直至 1938 年之後,吳新榮才改用僅有新曆紀年者 們的日記,可以 透過压 質反映臺灣人究竟如何過新年,如何接受兩個新年的過程,以 及 1930 年代後期之後 民化運動下臺人的因應之道 總之,本文以過新年為研究對象,利用報紙和日記等一手史料,試圖重現 1890 8 9 顏杏如, 二つ 正月:植民地台湾 時間 重層 交錯 1895-1930 年 ,頁 17 這些日記的特色可參考許雪姬, 張麗俊先生 水竹居主人日記 的史料價值 ,收於張麗俊著,許 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一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以下 簡稱 中研院近史所 ;臺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2000 ,頁 1-51;曾士榮, 黃旺成日記:跨 越不同政權與世代的日記 ,收於許雪姬主編, 日日是好日:臺灣日記特展手冊 臺北: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 以下簡稱 中研院臺史所 ,2010 ,頁 24-25;許雪姬, 灌園先生日記 的 史料價值 ,收於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一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 史所,2000 ,頁(1)-(17)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 至 1940 年代臺灣人節慶生活的演變 叮於清叚到日治時期並沒有 春節 一詞, 本文仍使用 新曆元旦 和 舊曆元旦 指稱兩種不同形式和意涵的新年 其次, 為行文方便,舊曆一律以國 與 現代 表記 再者, 傳統 的對比,僅是一相對概念,一個連續體上程度的差別而已,很難絕對 ; 10 文化的新 的區 呈現,新曆則以阿拉伯數 舊元素更可能交錯出現在節慶生活中 以下 從 1919 年 殖民政府積極推動同化政策以前,臺灣人如何從只有一個舊曆新年到部 過新曆新年 兩個新年的並行 以及 民化下舊曆新年的隱形等三大階段來論證 二、舊曆元旦傳統的延續與變容 清代漢人移民從閩 人開始 1890-1918 粵地區大舉移入臺灣,同時也帶來压們傳統的節慶生 活;新年始終指稱農曆元旦 正月初一 ,禮俗眾多,直到日本統治的明治時期, 僅有些微變化 從清代至日治初期,自農曆十二月十 尾牙到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的除夕 除日 ,為 一年中行事結束期 ;11 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上元節 元宵節 , 則是一年的開始 這個月中,辭年和迎年禮俗活動甚多,如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 一贅述 初四接神 初九拜天公……,因篇幅限制,無法一 本文僅概要說明過新年中最具代表性的除夕 元旦以及一些重要而延續 性的活動,以略窺清叚至日治初期臺灣人過新年傳統的變與不變 除夕前後數日,自清代以來臺灣人流行 友互相贈送年 粿 紅柑 甜料 送年 ,或稱 12 餽歲 ,也就是親 雞鴨等;13 直到日治時期,臺人仍沿用 此風俗 例如 1912 年除夕,黃旺成在公學校的學生 8 人即拿中折帽 1 頂 鞋子 1 雙 清酒白鹿 4 瓶以及凸柑 2 籠前來送年;1922 年除夕前一天,黃旺成的同事林 10 11 12 13 張人傑, 臺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 日常生活與現代性 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頁 54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九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 ,1922 年 1 月 13 日,頁 20 本文以 1890 年代為斷限,主要是因清代史料有限,而大多引用清叚的方志來討論清代臺灣人傳統過 年的現象,因此以這些方志編纂的時間作為起始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 以下簡稱 文叢 第 37 種, 1959 ,頁 2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安平縣雜記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52 種, 1959 ,頁 8;蔡振豐, 苑裡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48 種,1959 ,頁 86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呼爐也派學生送臘腸 上 肉脯來 正因送年之風尚 14 備辦親朋相贈禮物 除夕當天的禮俗,清代臺灣各種方志或文 差異 ,張麗俊也會在除夕前,到街 例如清叚日治初期的 記載大同小異,僅有些微的地域 安平縣雜記 除夕之日,各家均備饌盒 牲醴 盡記載如下: 葷素 菜品 年糕等物以祀神 祭祖 先焚香點燈燒紙,燃爆竹隆隆不絕,神前及祖宗位前均供甜料一小碟 年飯隔年菜各一小鍾(……園 柑兩碟,有用一碟者 婢僕等,名曰 有用牲醴 名曰 者 守歲 有收賬 過年錢 年糕 發粿者 聚飲,棹 圍爐已畢,長輩將銀錢分與下輩及 是夜,內外上下之地,須掃潔淨 祭祖 有不睡者, 街上行人,燈光照耀,有買物 15 吃隔年飯和隔年菜 歲等活動;這天,更是年底收帳的最後一日 祭祀和各 是晚,一家大小團 亥刻,祀竈,供甜料,點燭,焚香,燒紙,亦 者,至天亮方息 飲酒 ,稱辭年或辭歲;16 除 圍爐 家家燈燭輝煌,香煙不絕 叮上可見,除夕當日至少有祀神 及 發粿一小塊,上插通草製麗春花,……;紅 至新年初五後撤去 下安放小火爐,……,名曰 隔 圍爐 過年錢以 此外,燃放爆竹, 張燈祀事 賜子孫金錢,為 壓年 ;17 又張貼春聯,進行大掃 活動均有其特殊涵意,展現臺灣人慎終追遠 討吉祥及一年 遂 的文化價值觀 直至大正年間 1912-1926 初期,除夕風俗大抵如此 例如 1909 年,張麗俊的除夕生活如下: 晴天,往墩買什物備時 …… 午后,貼門聯 拜神敬祖慶祝完年 …… 晚飯畢,諸兒女俱請分壓歲錢焉…… 14 15 16 17 18 18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一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8 ,1912 年 1 月 27 日,頁 47-48;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九 ,1922 年 1 月 26 日,頁 36;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一 ,1908 年 1 月 27 日,頁 31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安平縣雜記 ,頁 8-9 林百川 林學源, 樹杞林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63 種,1960 ,頁 10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嘉義管內采訪冊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58 種,1959 ,頁 40-41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二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臺 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2000 ,1908 年 1 月 21 日,頁 138-139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1915 年除夕,黃旺成一家晚上拜祖先 地基主及床母,且 家人和男 幾人在二樓圍爐 ,店裡人員甚至待到凌晨 2 點左右,直至開正才就寢 當天,又場也特別熱鬧,人山人海, 陳列物品,比 時加多 祭拜的供品特別使用金棗 花生 紅 等 員十 19 除夕 20 元旦,從清晨開始,家家戶戶於吉時起床祭拜神明,燃放爆竹,稱 或稱開春 7 開正 料;之後,以牲禮 菜碗祭祀祖先 吃過早餐後,則穿新衣到親友家拜賀,或投名片相賀,稱 賀正 或 拜正 ,或到廟裡燒香, 有客人到時,招待甜料,稱 初二 請乾茶 21 初三亦然 22 見面時,則需講吉祥話; 直至 1911 年,張麗俊的日記仍鮮活 地描述舊曆元旦的作息: 晴天,午前三時早起點燭焚香,…… 恭神敬祖,所謂 爆竹一聲除舊歲, 桃符萬戶更新年 燒金 午后往慈濟宮 晚宴…… 四時餘祭罷,仍再就寢 黎明又起早齋,九時率諸兒 廣和宮進香,並玩梨 傍晚雨下數巡,振通邀住 23 顯然,張麗俊仍過著與清叚臺灣人大致相似的元旦生活 續性的活動 新年期間,也有一些延 如從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商店均歇業,初四或初五才選擇吉辰開 張;從元旦到初五,除了上述拜甜粿之外,24 舉家燈火常明,謂之擎燈 天天燃放爆竹, 25 又到親友家賀正,直至正月初五日,稱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假開 ,並 26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四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 心,2009 ,1915 年 2 月 13 日,頁 61-62 新竹歲又雜觀 , 臺灣日日新報 ,1911 年 1 月 17 日,第 3 版 又如 1898 年,從舊曆 12 月 28 日 到 29 日的除夕,大稻埕和艋舺兩地又場, 人眾往來雜沓,幾於擁擠不開,凡 果鳥獸魚肉既漲價非 常 參見 臺俗除歲 , 臺灣新報 ,1898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安平縣雜記 ,頁 1-2;連橫, 臺灣通史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文叢第 128 種,1962;1920 年原刊 ,頁 598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 ,頁 25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三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臺 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2001 ,1911 年 1 月 30 日,頁 3 一般記述臺灣過年時吃的粿,有甜粿 粿 菜頭粿 鹹粿,但仍有地域差別 例如,臺南地區沒 有菜頭粿,而有紅龜 林玉茹訪問 記錄, 林添旺先生 林王金桂女士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2 年 11 月 4 日,於臺南 倪贊元, 雲林縣采訪冊 ,頁 2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嘉義管內采訪冊 ,頁 36;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編, 安平縣雜記 ,頁 1 高拱乾, 臺灣府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65 種,1960;1696 年原刊 ,頁 190 蔬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吹春 行春 吹春,又稱 春酒 噴春 , 春宴 休工及賭博等活動,則從元旦持續進行到元宵 熙年間高拱乾 臺灣府志 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裝束仙鶴 金鼓喧天;謂之 1898 年農曆元旦, 鬧廳 稱 鬧廳 : 獅馬之類,踵門呼舞,以博賞賚, 27 臺灣新報 對於臺北的新年風俗也有類似記載: 臺北風俗舊曆新年,家家戶戶彩換桃符,聲傳竹爆,……,自元旦之日起, 不時都有無數樂人携持鐘鼓管絃在艋舺 大稻埕向沿街紳商家中鼓吹休 明,或賞兩三百文,或賞一二百文,……,此回開正即有一 二 八音洋 28 々盈耳 1906 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則稱 樂人自帶樂具,向人家彈奏,謂之鬧 正 29 則稱 請春酒 筵宴客,互相酬酢,蓋取春酒 壽之意 30 當多春酒 行春 遊春 五之後 備酒席相款 春宴或到压人家裡 ,從元旦到上元節, 搢紳之家,多設 在張麗俊和黃旺成的日記中,有相 的紀錄,且經常持續至正月初 例如 1914 年,及至正月初八,張麗俊家裡仍有親友來遊春 31 除了上述從清代延續而來的新年傳統之外,有些風俗到日治初期已不邬 如清初方志記載,除夕夜殺黑鴨祭神以 豬血或生肉在門上燒掉,以禳除不祥 27 28 29 30 31 32 32 壓一歲凶事 ;製造紙虎,塗上鴨血 隔年菜更是從清初至清叚,做法已有改 高拱乾, 臺灣府志 ,頁 190 新年紀俗 , 臺灣新報 ,1898 年 1 月 26 日,第 1 版 陰曆元旦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6 年 1 月 30 日,第 4 版 周璽, 彰化縣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156 種,1962;1836 年原刊 ,頁 286;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嘉義管內采訪冊 ,頁 36 豪富人家的年菜 春宴的景象,可參見辛永清著 劉姿君譯, 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頁 179-195 例如,1915 年 2 月 21 日,元月初八,張麗俊的妹妹 大嫂 女兒等親友到他家 遊春 ;元月初九, 區長舉辦春宴,日籍支廳長 警部補 校長 公 巡查及保正等 30 餘人均參加 參見張麗俊著, 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四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臺中:臺中縣 政府文化局,2001 ,1915 年 2 月 21-22 日,頁 155-156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4 種,1957;1736 年原刊 ,頁 42;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121 種,1962;1774 年原刊 ,頁 985; 董天工, 臺海見聞錄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叢第 129 種,1961;1753 年原刊 ,頁 32 蔭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變 根據清初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中,以供新歲祭祀之用;餘則待 記載, 除夕前數日,以各種生菜沸水泡甕 變後食之 ,清叚 安平縣雜記 卻已稱 年菜以波薐菜為之,一根而已,不折斷,名曰長年菜,過年每人須食一根 林地區則 菜 33 煮芥菜,待酸食之,曰長年菜 隔 ;雲 ;苑裡和苗栗地區僅煮芥菜作為隔年 很明顯地,節慶生活除了展現地域差異之外,也會隨時間演變,產生自然 而非強制性的變異,以致於日治時期一些原有的風俗習慣已自然而然地消失 然而,殖民地時代的臺灣,面臨強調 文明開化 的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一 些固有節慶仍難免產生微變,甚至被迫調整或廢棄;舊曆新年更是在勵行西化 採用新曆新年的殖民政府漸進式的規訓下,逐漸變容 1908 年以前,臺灣人大抵 一如 常過舊曆新年,但 1908 年之後,作為官方喉舌的 長篇 紹日本新曆新年的各 臺灣日日新報 活動,並審視臺人在接受日本統治 13 年之後,仍 持續過舊曆新年, 其視新曆之正月,終不如舊曆正月之親 新者則從新歲月, 舊者則仍從舊歲月也 也 34 首度 雖然沒有強烈批判臺灣人固 ,新 舊之間 也 ,且認為 維 既無害義,則從俗可 舊慣之不當,但遵行新曆意味著奉行日本 正朔的國家認同,殖民政府除了鼓吹臺人過新曆元旦之外,最終勢必推行新曆而 廢舊曆 此則報導事 上即隔年正式廢止太陰曆之先兆 1909 年 11 月 1 日,日本政府公叉廢除太陰曆,並於 11 月 7 日向殖民地頒叉 新曆的體裁;1910 年,開始禁止販賣清朝曆書,但在 舊慣溫 為了讓殖民地人民感受 例過舊曆元旦 天家寬大之恩 ,尚聽其依 的政策之下, 35 不過, 殖民政府仍利用各種手段漸進地示意臺灣人不過舊曆年,最先從學校教育著手 叮 黃旺成先生日記 生 老師的反應 可見,大正初年學校教育對廢止舊曆新年的教化及臺人學 1912 年舊曆除夕,作為公學校老師的黃旺成,仍必須到校授課,但第一節因 學生太少而停課;隔天舊曆元旦,雖要求學生到校,但並不上課,點完名後即讓压 33 34 35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頁 4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安平縣雜記 ,頁 8;倪贊元, 雲林縣采 訪冊 ,頁 27;蔡振豐, 苑裡志 ,頁 86;沈茂 , 苗栗縣志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 叢第 159 種,1962 ,頁 117 暮年景象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8 年 1 月 25 日,第 3 版; 本島人之正月 ,2 月 5 日,第 5 版 四十三年 新曆 愈舊曆 廢止 , 臺灣日日新報 ,1909 年 11 月 10 日,第 5 版; 鶯啼燕語 , 漢 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0 年 2 月 10 日,第 13 版 〈池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們回家 1913 年,新竹公學校進一步打破 剛開始 年慣例,舊曆新年不再放假,36 但因才 施,因此正月初一到初三早上要上課,下午則停課 儘管學校規定要上 課,從元旦到初三,來上學的學生卻很少,所以黃旺成不是 不怎麼認真上課 , 就是不上課,或上了 1 小時後,就讓學生回去 1914 年舊曆元旦,學生只來了一 半左右,黃旺成也想只教 1 小時的課,校長阿部光平卻講話達 30 鐘;正月初 三起,不再上半天課,而是和平常一樣,卻因下午非常多學生缺席, 就變成在消磨時間 第一節課 ;1 月 29 日正月初四,校長阿部光平將正月初一到初三 3 天當中,缺課一天以上的學生全部 部光平不在,沒什麼公告, 合到講堂訓話 1915 年正月初二,因校長阿 大家隨便講,打 一小時,就讓學生回家 年舊曆元旦,僅上課 3 小時,第一個小時將全部學生 合在講堂,校長 1916 表關於 舊曆的一場訓話,之後學生演講國語,第二個小時因有學生賭博而遭訓誡 37 叮上可見,1913-1916 年,學校如何邭序漸進地規訓臺灣人不再過舊曆新年, 最初成效顯然有限,也呈現殖民地傳統文化的固著和抵抗性 特別是知識 化 子在期待 近代文明 的心情下,38 舊曆過年的內容也產生些許變 起下,與其压朋友 期間原有 進步 換會 40 響應模仿新習慣,辦慶祝聚餐 歇業十數天或數天不等 38 39 40 , 則 39 大抵只數日間耳 一般商店在新年 ,是為 更有趣的是,直接將日式的新曆新年習慣嫁接到舊曆新年 商家之 名片交 是日本人新年的習俗之一,1906 年 1 月 30 日的舊曆元旦正午,臺南 150 餘名臺灣人,即在臺南俱樂部舉行 37 臺人, 例如,1913 年,黃旺成因私塾先生 老師 張麟書不喜沿用送年舊慣,而在 压的 36 不過,部 名片交換會 ,廳參事 街庄長 保正以及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一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8 ,1912 年 2 月 16-17 日,頁 88-89 按:自 1898 年起,後藤新平實施 無方針主義 的教育政策,亦即因地制宜, 以吸引更多臺灣人入學,因此直至 1912 年,授權各學校可依當地實際狀況實施 臨時休業 參見呂紹 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頁 67-69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二 ,1913 年 2 月 5-8 日,頁 54-58;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 記 三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9 ,1914 年 1 月 26-29 日,頁 25-28;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四 ,1915 年 2 月 15 日,頁 64-65;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五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9 , 1916 年 2 月 4 日,頁 23 有關臺灣人對於近代文明之渴望,參見陳培豐著,王興安 鳳氣至純平編譯, 同化 同床異夢:日 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 近代化與認同 臺北:麥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二 ,1913 年 2 月 5 日,頁 54-55 本島人之正月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8 年 2 月 5 日,第 5 版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臺南安平重要紳商 島料理 臺菜 其嚆矢焉 日本人均參加,會後並在兩廣會館舉行新年宴會,断用 ,席間有臺人藝妓 30 餘人 41 臺 〈〈 本 本島人于新年為名刺交換會,此 日節慶文化元素的相互嫁接,呈現殖民地過年的特色 不過,臺人過年習俗中,唯有賭博一 卻是殖民地政府無法容忍的 從舊曆 除夕到上元節,或至少元月初一到初五之間,臺人不論男女老幼, 以賭博為樂, 並有所謂 新正五日內,雖賭不禁 生在校賭博的現象 的說法;前述黃旺成的日記中,也可看到學 對殖民政府而言,賭博卻是惡習,不能不禁 可以容許臺人繼續過舊曆元旦,殖民政府卻自 42 因此,儘管 臺以來即在新年期間強力巡緝賭 博,43 相關報導非常多,賭博遂成為殖民者對被殖民者文明化規訓的象徵之一,44 查獲賭博的報導也屢見不鮮 過去清代過年期間可公然賭博的風俗,在日本殖民 政府嚴密的警察系統規訓下,狀似逐漸消頹 三、新曆元旦的引入與新、舊年節的競爭 日本自1872年改用西曆, 有臺灣之後隨之引入殖民地 年,臺灣總督府因忙於鎮壓武裝抗日運動,開 1896-1918 45 然而,1895-1915 臺灣產業,推行各 基礎建設, 撲滅鼠疫 霍亂 瘧疾等傳染病或風土病,無暇顧及殖民地人民社會生活之改善 加以1898年,兒玉─後藤體制確立舊慣溫 46 的統治方針;直至1909年,日本帝國 政府方才正式廢除太陰曆,且仍有不少本土和在臺日人使用舊曆,47 因此明治叚 41 42 43 44 45 46 47 臺南名剌交換會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6 年 1 月 30 日,第 6 版 本島人之正月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8 年 2 月 5 日,第 5 版 東仙, 台灣 正月 , 臺灣新報 ,1898 年 1 月 16 日,第 3 版 本島人之正月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8 年 2 月 5 日,第 5 版; 本島人 新年 , 臺灣日日 新報 ,1913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舊曆元旦 ,1915 年 2 月 15 日,第 4 版; 臺北通信:舊正狀 況 , 臺南新報 ,1923 年 2 月 18 日,第 5 版 有關日本改西曆及時間制度的引入,可參見成叭龍一, 近代日本的 意識 ,收於佐藤次 高 福井憲彦編, 地域史 東京:山川出版社,1999 ,頁 352-385 王世慶, 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 1914-1937 , 思與言 29: 4 1991 年 12 月 ,頁 5 即使日本政府公叉廢除太陰曆後,日本本土的農人因農事關係,仍叙用太陽曆;直至 1905 年日俄戰 爭之後,才在地方改良運動下逐漸接受太陽曆 參見成叭龍一, 近代日本的 意識 ,頁 359-360 領臺初期,在臺日人仍過陰曆新年,參見顏杏如, 二つ 正月:植民地台湾 時 間 重層 交錯 1895-1930 年 ,頁 4-5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年以前始終叙積極要求臺灣人過新曆新年 從 1897 年臺灣本地 活動其 行的報紙來看,臺灣人僅過舊曆新年,新曆新年的各 是逐漸引入,先叮在臺日人 動,再漸進式地影響臺人 1897 年,首 度看到臺灣人厊紳 3 人參加 官民協同的新年宴會 官廳沒有舉辦大規模的新年慶祝活動; 臺灣人,雖成為 我 掛稻草繩 注連繩 國旗,臺人則 49 稻草繩 臺灣日日新報 1898 年元旦,因國喪, 即指出,此時 3 百餘萬 臣民 ,但多遵行中國舊慣過舊曆新年,新曆元旦插門松 者僅參事或街庄長 回禮 掛國旗 48 臺南地區,僅 拜年交換名片 內地人 日本人 掛 多;彰化地區也大多是日人掛門松 在門前掛上門松和稻草繩,成為接受新曆新年的象徵 學校是規訓臺灣人過新曆新年的主要場域 1900 年新曆元旦,國語學校及附 屬小學師生唱國歌 君之代 ,共同祝賀新年,隔日職員和師生 250 餘人在校內 舉行新年宴會; 50 同年,也在淡水館首度舉辦日本人新年的重要活動: 名片交 換會 或 名片交禮會 , 51 此後臺北每年都固定舉行官民共同參加的名片交換 會,又因人數越來越多,而不斷變更地點 賀會,新竹公學校等各校聚 52 1905 年元旦,新竹廳已有元旦祝 學生行祝賀典禮和名片交換會,各又街門懸國旗, 掛稻草繩;1906 年,文武官僚 各區街庄長以及 保正紳商士庶人等 ,共 390 餘人參加;53 同年,臺南地區官民也在臺南俱樂部舉辦 2 百多人的名片交換會 此時期的名片交換會,是叮臺灣人學校師生 加 地方保正 54 街庄長以及紳士參 人數最多幾百人,且逐漸定型化,大致叮廳長先致詞,三唱天 陛下萬歲之 後郝會,少數會舉辦酒宴,之後儀式漸形繁複 1907 年,時任保正的張麗俊也參 48 49 50 51 52 53 54 官民協同 新年宴會 , 臺灣新報 ,1897 年 1 月 7 日,第 2 版 臺南通信:新年 景况 , 臺灣新報 ,1898 年 1 月 16 日,第 3 版; 彰化通信:彰化 新年 ,1 月 18 日,第 3 版 本日 新年祝賀式: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 , 臺灣日日新報 ,1900 年 1 月 1 日,第 2 版; 臺北 新年雜爼:國語學校 歲旦 ,1 月 5 日,第 2 版 1897 年元旦,基隆首見叮日本人 起的名片交換會,但不確定有無臺灣人出席 官民協同 新年宴 會 , 臺灣新報 ,1897 年 1 月 7 日,第 2 版 1907 年臺北地區的名片交換會改到臺北俱樂部舉行,之後又換到鐵道旅館 名刺交換 , 臺灣日日 新報 ,1900 年 1 月 5 日,第 2 版; 臺北新年名刺交換會 ,1905 年 1 月 8 日,第 6 版 新竹新年 , 臺灣日日新報 ,1905 年 1 月 8 日,第 6 版; 名刺交換會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6 年 1 月 9 日,第 4 版 臺南元旦:名刺交換會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6 年 1 月 9 日,第 6 版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登 加葫蘆墩支廳的新年祝賀活動: 往墩,仝春 先入公學校,與校長三叭愛藏君賀新禧 場候齊,入支廳恭賀新年,並行四方拜之禮焉 九時餘諸保正在役 十時餘出廳,仍在役場坐 談,及鐘鳴十二,俱再入支廳饗午,献酬交錯,杯盤狼藉,方各散出,而 巡查等尚在酣戰中 55 叮上可見葫蘆墩支廳新年慶祝典禮的儀式和宴後飲酒的習慣 56 不過,此時 僅有少數與日本官方相關的臺灣人會參加其舉辦的新年活動,且主要是配合日本 人的邀約而應酬,但回到家裡,卻沒有任何的過節活動 新年典禮,有時僅派家人代表參加 57 張麗俊甚至不一定出席 叮 1907 年報紙的報導可證 ,此時僅學 校和奉職於官廳的臺人過新曆新年: 依然固守陰曆之本島人 街庄長役場 意 于陽曆之歲暮 似無甚關係者 ……他如奉職于官衙之本島人 而與內地人有交際之事者 然與官衙關係之 皆以新年應為祝賀 于歲暮亦各紛々遺贈其禮物 甚覺留 58 1909 年日本政府廢太陰曆之後,臺灣各地官廳更加重視推行新曆元旦 1910 年,新庄支廳更藔 新塭二庄, 行 舊曆廢止 ,舉庄均掛國旗,更在街庄長 區長以及保正的企畫下,舉辦新年宴會 臺各廳流行,包括宜蘭 出現叮廳召開 國旗 55 56 57 58 59 60 桃 新竹 59 臺中 1910-1911 年,名片交換會逐漸在全 嘉義 體名片交換會或新年宴會的報導 的新年新意象;嘉義地區則有本島人商店 打狗 鳳山 宜蘭地區有 阿猴等,開始 沿家逐戶,遍插 休業以表祝賀者 60 觀諸張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一 ,1906 年 1 月 1 日,頁 156 新年儀式中有 御真影奉拜式 或稱 戴拜式 ,最早見於 1899 年叮臺灣總督府舉行的新年祝賀 活動 參見 總督府 於 新年式 次第 , 臺灣日日新報 ,1899 年 12 月 29 日,第 2 版 1909 年和 1911 年,新曆元旦,張麗俊均請清漣代為出席新年活動 參見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二 ,1909 年 1 月 1 日,頁 134;1911 年 1 月 1 日,頁 441 本島人之于歲暮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7 年 12 月 26 日,第 5 版 舊曆廢止萬行 庄民 , 臺灣日日新報 ,1910 年 1 月 19 日,第 5 版 消防初出 廳長視學 賭徒入網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0 年 1 月 5 日,第 5 版; 紀名 刺交換會 臺中賀年 鳳山之元旦 嘉義之元旦 打狗之元旦 宜蘭之元旦 ,1911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彰化之元旦 臺南元旦景象 阿緱之元旦 ,1 月 5 日,第 3 版; 宜蘭 新 年 , 臺灣日日新報 ,1910 年 1 月 18 日,第 2 版 〈發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麗俊和黃旺成的新年活動,1912 年張麗俊一如 行遙拜式 常,進入葫蘆墩支廳恭賀元旦, ,中午到聖母廟參加支廳長慰勞保正的酒宴,保正全員出錢 祝賀元旦 ;黃旺成則到學校參加新年典禮 的會場,相當熱鬧 新竹公學校因被指定為名片交換會 會後,压也與其压同事一起寫賀年卡 語學校的老師,晚上參加新年宴會 演戲 年賀狀 給在臺北國 61 臺灣人本來就有在新年時寫賀年信的習慣, 62 然而開始在新曆元旦寫賀年 卡,大多是給互相交際的日本人 行代朋友寫 賀日本春禧郵稟 例如,1906 年 12 月 29 日,張麗俊即在永昌商 63 不過,賀年卡數量的增加,象徵臺灣人逐漸接 受新曆新年的程度 1917 年,臺北郵局統計當年寄送的賀年卡,將近 88 萬件,比 1916 年增加 28 萬餘件;南部的打狗則是近 20 餘萬件,增加速度沒有臺北快 示臺灣南 64 顯 北地區對新曆新年接受程度大有差別,北部認同度顯然遠比南部高 臺灣神社於 1901 年建成,被視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象徵之一,即所謂 臺 灣總鎮 ,也是國家祭祀的場所 65 神社的歲始祭於 1905 年新曆元旦首度舉 行,但除了臺北廳長之外,主要是各級軍官參加 歲始祭,直至 1910 年才明顯看到臺灣紳士 66 此後,臺灣神社每年都舉行 者亦有之 ;1915 年,中學生開始 67 到臺灣神社參拜 1917 年改曆會盛行之後,基隆神社也舉辦 歲旦祭 元旦參拜神社逐漸擴及至臺灣各地陸續建成的神社 隨著引入新曆元旦,日本人原有的 歲叚大拍賣 之後, 68 和摸彩 抽 引 送獎品 景品 的習慣,也移植臺灣 1907 年元月,臺中又各商店即進行聯合商品拍賣 的活動;1913 年 12 月,家裡經營陵豐雜貨店的黃旺成,也請同事張澤寫 3 張 附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三 ,1912 年 1 月 1 日,頁 151;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一 ,1912 年 1 月 1 日,頁 1-3 例如 1897 年,泉州的謙順號寫賀年信給鹿港謙和號的許志湖,並送魚子和椪柑 參見林玉茹 劉序 楓編, 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 一八九五~一八九七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6 , 頁 198-199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一 ,1906 年 12 月 29 日,頁 154 臺北年賀便:大約一百萬通 打狗賀信增加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8 日,第 3 版 蔡錦堂, 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 , 宜蘭文獻雜誌 50 2001 年 3 月 ,頁 23-24 新年之臺灣神社 , 臺灣日日新報 ,1905 年 1 月 8 日,第 6 版 新年之臺灣神社 , 臺灣日日新報 ,1905 年 1 月 8 日,第 6 版; 臺北新年光景 ,1910 年 1 月 5 日,第 2 版; 年始神社 ,1915 年 1 月 5 日,第 4 版; 基隆 三箇日 ,1917 年 1 月 4 日,第 2 版 臺中神社 1912 年 臺東神社 1911 年 花蓮港神社 1916 年 基隆神社 1915 年 新竹神社 1918 年建 成 參見蔡錦堂, 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 ,頁 18 〈「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贈品的歲暮聯合大拍賣 廣告 69 1910 年之後,輿論更經常抨擊臺灣人仍 固 年被接受的程度 例如 1911 年有報導如下: ……是雖為陽曆之迎年 此 舊曆新年,同時評估新曆新 舉祝者但為內地人 然官衙學校其他會社商店 本島人墨守陰曆 本島人多羅身其列 華服往來者 亦不一其儔 特如公學校生徒尤爾也 多不與於 與有密接關係 70 故彼 底線為筆者所加, 後續引文亦同 從上可見,叮於臺灣人仍持續過舊曆新年,因此叮明治年間官 範和 勢 學兩界的帶頭示 踐,到工商業界及庶民開始過新曆年,為大正年間推廣新曆元旦的主要趨 對殖民者而言,除了形式上掛國旗 門松 稻草繩,參加新年的各種祝賀典 禮之外,1 月 1 日到 3 日為日本正月, 71 臺人商店是否從俗歇業係另一指標 明治年間到大正初期,臺灣人商店在新曆新年 照常營業,且各地狀況不 一 1912 年元旦,報載艋舺和大稻埕 本島人部落 一年比一年重視新曆新年, 門懸國旗,賀客相當多,臺人商店大多 閉門休業 ,拿紅色名片 迴禮者多 , 且 爆竹之聲,轟轟不絕 ;連臺南地區臺人亦 迴禮顯著增加,閉店也處處可見 但是,1913 年元旦,卻連 大稻埕及艋舺之本島人則如舊開張營業矣 72 很明顯 地,臺人商業界於新曆新年全面歇業甚遲,直至 1910 年代後期,經叮同風會 改曆會以及地方街庄長的提倡,才漸有成效 1914 年,板垣退 73 伯爵來臺,並 結日本人 臺灣人組成臺灣同化會; 11 月,樹林區長黃純青,為革新社會風俗 矯正陋習,推行日語,創設教化大眾 69 70 71 72 73 中部 新年景況 , 臺灣日日新報 ,1907 年 1 月 8 日,第 5 版;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二 ,1913 年 12 月 26 日,頁 441-442 1913 年 11 月,謝雪紅到臺中時,也看到又面上正在舉行 抽景品 活動,而詳細描述當時如何抽獎及獎品分等狀況 參見謝雪紅口述 楊克煌筆錄, 我的 半生記:臺魂淚 一 臺北:楊翠華,2004 年再版 ,頁 74 元旦景象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11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正月時間,國民家家樹門松 掛稻草繩,元旦早起汲水祀神,供奉鏡餅,或出門拜年 參見 民文 庫刊行會編纂, 徵兵制 備へ :臺灣 民讀本 (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頁 120 臺北 新年:艋舺 大稻埕 , 臺灣日日新報 ,1912 年 1 月 3 日,第 5 版; 臺北新年:稻舺街 面 ,1 月 5 日,第 4 版; 臺南 新年 ,1 月 7 日,第 1 版; 又上二日 ,1913 年 1 月 3 日,第 4 版 板垣退助為日本明治維新功臣,也是自叮民權運動的指導者 參見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臺灣總督 府 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頁 135-136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的組 樹林同風會,為臺灣同風會之濫觴,後漸擴及三角湧 三峽 支廳管內 1917 年,嘉義廳和桃 這些組 廳已設立同風會,基隆另有敦俗會,宜蘭則有敦風會 75 以改良臺人社會生活為主,改曆更是其重點 1916 年元旦,最先創設同 風會的樹林區,庄民即立門松 掛國旗,開名片交換會,又飲春酒,76 學習過日 式新年;彰化地區臺灣人也大多停止業務,立門松 另一方面,1916 年 11 月,叮 臺灣日日新報 77 漢文部 起,12 位臺灣紳士 表態支持,成立改用新曆的 改曆會 ,78 預定自 1917 年 1 月 1 日 體做法為 74 行改曆,具 從新則揭國旗,掛七五三繩,設門松;從舊則換桃符,爆竹,懸燈掛 彩,均從其便 賀年名刺紅白不拘,各休業三日,共伸賀意 ;原舊曆元旦則行 79 換言之,有別於樹林區全面改行日式,改曆會認可舊曆新年的風 紀念祭 俗,將其直接嫁接至新曆新年 改曆會的宣言,加上同風會的推波 瀾,1917-1918 年全臺各地掀起一波新 舊元素交融的過新曆元旦熱潮;三角湧每年舊曆正月初 的祖師廟例祭即決定移至新曆 1 月 6 日舉行 基隆敦俗會則叮支持改曆會的顏 雲年和許梓桑召 區長,決定 10 夾雜新 各戶休業三日,隨意裝飾門聯和門松 舊元素的新年儀式或活動,包括: 掛國旗 賀年卡並吹春,各寺廟舉行新 年式,歲暮贈禮,元旦參拜臺灣神社或各寺廟,舊曆正月初一為紀念祭日且休業 一日,新曆 1 月 1 日為名片交換會,1 月 6 日為新年宴會 準則,大抵雷同,又新增 12 月 24 日送神 粿,年叚清算帳 宜蘭敦風會也揭櫫 16 年叚圍爐,各戶炊甜粿 ,1 月 15 日為上元,慶演龍燈 菜頭粿及 80 很明顯地,同風會和改曆會不僅鼓勵臺灣人過新曆元旦,有些地區甚至企圖 讓新曆年完全取代舊曆,而將原舊曆新年的各 活動直接嫁接至新曆 其確 某 種程度地讓不少地區,特別是地方紳士或區長較為積極改曆的街庄,開始嘗試接 74 75 76 77 78 79 80 王世慶, 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 1914-1937 ,頁 5-7 基隆敦俗會決議 宜蘭敦風會決議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2 月 15 日,第 6 版 實行陽曆 ,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 月 12 日,第 6 版 彰化 元旦 ,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 月 3 日,第 5 版 改曆會序 ,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1 月 26 日,第 6 版 按: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版主筆, 1901-1922 年叮尾崎秀真擔任 改曆會序 ,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1 月 29 日,第 5 版 三角湧改曆特色 , 臺灣日日新報 ,1916 年 12 月 25 日,第 4 版; 基隆敦俗會決議 宜蘭敦 風會決議 ,1917 年 12 月 15 日,第 6 版 〈7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納新曆新年 舉例而言,1917 年,大稻埕一部 式稻草繩,改曆 踐者 1 月 5 日於春風得意樓舉辦新年祝賀會;新店支廳管內則 全部以內地式迎接新年 ,又於 灣人從 應廟召開祝賀會 年起準備迎新曆元旦,立門松;基隆地區臺人 臺中兩廳甚至被稱改曆 次邀 艋舺則有八 九成的臺人掛日 81 臺南地區,大部 的臺 行改曆,樹門松;桃 見成績 ; 82 連始終叙改曆的張麗俊,也於本年第一 11 位臺人在家舉辦新曆元旦春宴 83 1918 年,大稻埕和艋舺地區的新曆 新年,更有如下之報導: 本年新正 一新 議 因稻艋及市外各本島人 與過舊曆新正殆無以異 各戶軒前皆插竹松 各休業一天 地人相前後 皆以自發心贊成新曆 ……稻 經區長等出為提倡 其事叮壯丁團辦理之 亦無不一律實行 故其氣象煥然 至炊年糕 保可又開會 禮神明 尤可喜者則恭詣臺灣神社參拜者 ……又各商店新年宴會 亦多擬就近日行之焉 商店 亦與內 84 叮上可見,叮於改曆被認為是 同化的第一步 ,85 透過同風會和改曆會的提倡, 部 臺灣人開始接受新曆新年 然而,如同顏攽如已經指出,參加改曆會者大半 為區長 可長及保正,並透過保可壯丁團執行,86 因此成效有限,僅讓部 人逐漸習慣在新曆新年擺上門松 臺灣 國旗以及稻草繩,形式上宣稱改曆,但仍舊持 續過舊曆新年 例如,1916 年年底,在同風會和改曆會積極鼓吹改曆的時代氛圍 下,張麗俊首度過新曆除夕和新年,甚至張貼春聯,但日記即明白點出: 到保可聯合所交深喜開賀支廳新禧買物金壹円弍拾錢,近午歸 午后在家 拜神祭祖,祝告完年,因地方官會議迫仝新曆過年,不許照舊曆過年故也, 但民情尚未革故鼎新,雖表面奉從,只是聊應故事而已 81 82 83 84 85 86 87 87 新年 第二日:改曆會 本島人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同化 第一步: 臺北 改曆祝賀 ,1 月 4 日,第 2 版; 臺北賀年便 打狗賀信增加 ,1 月 8 日,第 3 版 各地 元旦:臺南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2 日,第 2 版; 基隆 三箇日 ,1 月 4 日, 第 2 版; 舊曆 歲 又 案外景氣 好い:舊曆 正月 ,1 月 23 日,第 7 版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四 ,1917 年 1 月 1 日,頁 418 本島人及新年 , 臺灣日日新報 ,1918 年 1 月 2 日,第 4 版 督邸新年宴 立川廳長宴客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8 日,第 3 版 顏杏如, 二つ 正月:植民地台湾 時間 重層 交錯 1895-1930 年 ,頁 11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四 ,1916 年 12 月 31 日,頁 417 〈蔬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压一語道出 1910 年代後期,部 臺灣人在地方官廳的脅迫之下,不得已開始過 新曆新年,但不過是表面奉從, 聊應故事而已 會者 也因此,南部地區,加入改曆 ;嘉義是少數較早設立同風會的地區,但 若燃放爆竹,投刺賀正者,則 旦,艋舺 大稻埕仍相當熱鬧 又上舖戶行商多依舊營業 如晨星 ,各地依舊過舊曆新年;1917 年舊曆元 88 張麗俊和黃旺成也持續過農曆年,進行各種活 動,不僅春宴邀約很多,1918 年張麗俊還特地記錄其正月初二一早,在家結算 1917 年度的收支帳 , 並應接鼓樂來恭賀新年者 ,晚上還叫兒子們 邀鄰近親 朋十餘人來赴新春宴 89 叮此可見,1910 年代過舊曆年仍是主流,且叮於各地 條件不一,對新曆新年的接受度也各不相同;如同此時殖民政府引進標準化時間 制度有城又先鄉村後 北部先中南部後的落差,90 北部因臨近統治中心,盛行過 新曆年大致早於南部 其次,改曆主要透過地方行政系統和學校教育來推動 然 而,直至 1920 年,臺灣人公學校入學率偏低,1915 年入學人數不及總人口的 10%, 才 15 萬多,且偏向社會中 上階層的子弟,91 學校教育的影響力仍相當有限 因 此,1910 年代後期,只能說是在同風會和改曆會 同化 的號召下,促使部 文明化 改良民俗 以及 臺人開始嘗試過新曆新年,而非全面性普及 總之,從 1897 年有報紙紀錄開始,新曆新年的各 活動其 是逐漸引入臺 灣,先叮在臺日人接受,再漸進式地擴及至臺灣人,且隨著時代氛圍的變化,層 累地增加 不同身 階層 地域及性別對新曆年的接納程度也各異;基本上, 1919 年臺灣總督府正式施行同化政策之前,新曆新年仍叙真正普及至臺人的生活 當中 其次,1916-1917 年同風會和改曆會推行改曆的過程,充 曆元旦之間新 舊及異文化元素的互相嫁接 顯現了新 舊 新曆新年的普及化則要等到 1920 年代臺灣殖民統治的文官總督時代 88 89 90 91 本日 舊元旦 , 臺灣日日新報 ,1917 年 1 月 23 日,第 7 版; 嘉義舊曆元旦 ,1 月 26 日,第 6 版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五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臺 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2002 ,1918 年 2 月 12 日,頁 149 呂紹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頁 63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臺北:正中書局,1992 ,頁 317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四、兩度迎年:規訓與不完全同化 〈蔭 1919-1936 1919 年,第 8 任臺灣總督叭健治郎上任 作為第一位文官總督,治臺方針改 採內地延長主義 行同化政策為重心,92 倡導同化的同風會遂大為普及,93 艋 舺 大稻埕均隨之創設 1920 年,殖民政府進一步廢除延襲自清代的堡區街庄, 改行又街庄制,設置又役所 街庄役場,確立又街庄為基層行政組 立各種教化團體,與警察系統 學校成為社會教化革新的基層結構 街庄也成 94 改曆和推行新曆新年成為同化政策的重點之一 1920 年代以後 臺灣日日新 報 當中有關舊曆新年的報導也越來越少,城又和中 過新曆元旦,且進一步 上階層的臺灣人逐漸普遍 展出各種新儀式或活動,並非如前僅是虛應故事地擺門 松 掛稻草繩和國旗而已 首先,夾雜新 舊元素的新曆年活動盛行於城又 1920 年,大稻埕臺人的新曆新年情況如下: 因同風會提倡,實行改曆,恭奉正朔 各街各戶,多半依內地人迎年體制 樹 門松,為注連飾,歇業嬉春 餘亦換新桃符,照本島慣例裝飾,洵為快事 連報導的記者,都指出 商業舊慣也逐漸改變,改曆並非僅是徒具形式 95 96 臺南地區則是: 本年 1920 鑑於各地實行改曆,臺南素為首善之區,恐落人後,尤為踴 躍準備 紳士家 實業家,打掃廳堂 結綵掛聯 各市街商舖,裝飾電燈 等々,門前各安排賀正收納名片棹 即尋常人家亦皆桃符換新 至各寺廟, 亦叮風俗改良會員通知,一律照新年元旦,鳴鐘擊鼓,以便市民參拜 各 街閉店,靜肅無譁 92 93 94 95 96 97 遊人如織,誠有迎春新景象云 97 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臺灣總督府 ,頁 138 151 同化主義為明石原二郎任臺灣總督 1918-1919 年 時確立的治臺政策 參見周婉窈,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 民化運動 1937-1945 ,收於周婉 窈,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叚期臺灣史論集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頁 35 顏杏如, 二つ 正月:植民地台湾 時間 重層 交錯 1895-1930 年 ,頁 11-12 王世慶, 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 1914-1937 ,頁 6 大稻埕新年行事 同風會提倡 , 臺灣日日新報 ,1920 年 1 月 4 日,第 4 版 大稻埕 新年 改曆 實質 , 臺灣日日新報 ,1920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赤崁短訊:迎春景象 , 臺灣日日新報 ,1920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池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叮此可見,南 北兩大城又在同風會或風俗改良會的強力主導下,均開始盛 行過新曆元旦,但北部較強調儀式的 內地化 ;南部則是將舊曆新年的風俗直 接嫁接至新曆,特別規定寺廟鳴鐘擊鼓,以讓又民參拜 全同化 ,卻以臺灣人正式改曆,奉日本正朔為第一目標 山的臺東廳,也首見臺灣人 級日本料理餐廳 出 出行街, 富 家 不完 1921 年元旦,遠在後 豎立門松,參加回禮,官民並在料亭 高 召開新年懇親祝賀會; 98 就連黃旺成到彰化,也指 有新年氣象 臺灣人主動參與或 然 從本年 顯然,儘管風俗 起各 99 新曆元旦活動,也越來越普遍,甚至女性也亦 首先,叮各州廳舉行的新年祝賀典禮更加繁複而盛大,先前大多叮地方首長 致詞後,高唱三聲萬歲即結束,之後又加上奉拜 但新增賜饌 唱國歌 御真影 ;到了 1920 年代,不 奏樂等儀式,各機關團體也會自行舉辦祝賀典禮,參加者 規模甚至千人以上, 100 與先前的幾百人不可同日而語 1 月 5 日,按日本慣例為新年宴會日,原叮官廳或學校於新年期間舉辦 年,艋舺區長吳昌才 101 1914 起新年宴會,會場在龍山寺後殿,有百餘人參加;1920 年, 大稻埕全又 300 餘人已在有名的酒樓東薈芳開新年宴會 1926 年,瀛社更將例會改 在 1 月 6 日於龍山寺舉行新年宴會;連中壢的米穀商組合,也於同年 1 月 4 日舉辦 新年宴會 1935 年,基隆同風會甚至在又民的新年宴會,增加魔術 藝妓演奏和演 唱等多種餘興節目 98 102 除了大規模的新年宴會之外,臺灣人 特別是知識 子或地 臺東 新年 , 臺灣日日新報 ,1921 年 1 月 4 日,第 2 版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八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 ,1921 年 1 月 1 日,頁 2 100 以 1925 年為例,臺北地區的新年祝賀典禮,從總督府 各州廳 軍司令部 法院 又役所 各警察 署均舉行;基隆又在公會堂的祝賀典禮,官民共 1,400 餘人 1936 年臺北官民共 1,600 餘人參加 參 見 臺北新年拜賀式 , 臺灣日日新報 ,1925 年 1 月 2 日,第 8 版; 初日麗 島都 新春 壽ほ 官民千六百餘名一堂 會 新年交禮會 開催 ,1936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101 》 例如,1912 年 1913 年 1917 年,黃旺成均參加學校舉辦的新年宴會;1916 年,張麗俊也參加葫蘆 墩支廳舉辦的新年宴會 參見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一 ,1912 年 1 月 5 日,頁 10-11;許 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二 ,1913 年 1 月 5 日,頁 8;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 日記 六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0 ,1917 年 1 月 5 日,頁 4-5;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四 ,1916 年 1 月 5 日,頁 278 102 艋舺新年宴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14 年 1 月 7 日,第 6 版; 大稻埕新年行事 同風會提倡:新 年宴會 ,1920 年 1 月 4 日,第 4 版; 瀛社新年宴會 兼祝劉克明君敍勲 ,1926 年 1 月 2 日,第 8 版; 中壢米穀商組合 有志新年宴會 ,1 月 5 日,第 2 版; 基隆同風會 新年宴會 七日在高砂樓 , 1935 年 1 月 6 日,第 8 版 99 〉〈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方望族,會在家中自行舉辦春酒或春宴等活動;1920 年代新曆新年期間,張麗俊和 黃旺成參加過臺人舉辦的春酒 春宴的紀錄也逐漸頻繁 103 此外,1930 年代之後, 12 月 28-30 日之間,林獻堂和張麗俊也經常參加類似傳統尾牙的忘年會活動 104 名片交換會的規模則不僅越來越龐大,叮先前的幾百人變成千餘人,也擴及 婦女和各種團體 1920 年元旦,日本人和臺灣人在大稻埕女子公學校聯合舉辦新 年名片交換會,會眾達千餘名, 比去年叮保可提倡者,多一倍餘 ;下午則召開 女子名片交換會, 雖本年濫觴伊始,會者亦有約二百名 ,會眾大半為各女校畢 業生 1 月 7 日,臺北地區婦女於鐵道旅館舉辦臺北婦人名片交換會;臺中愛國 婦人會員和篤志護婦人會員,則在臺中座開新年名片交換會 105 特別針對女性 召開新年名片交換會,也象徵此時職業婦女地位和女性意識的抬頭,更意味著新 曆元旦的儀式性活動已打破性別的藩籬,直接滲透至部 臺灣女性的節慶生活 新曆元旦參拜神社也越來越流行,規模日益盛大,本島人個人和團體參拜更 多,且逐漸普及至中產階級和婦女 例如,1922 年元旦,臺北人士到臺灣神社參 拜, 或步行 或乘車 , 就中本島人團體或個人,恭到參拜者,比年尤盛 ;1923 年元旦,新竹 臺中 嘉義 臺南以及高雄等各神社均先於清晨舉行歲旦祭 1925 年,在總務長官後藤文夫的帶 106 下參拜臺灣神社,總參加人數約 8,700 人以 上;且本島人參拜者, 除上流階級而外,中流階級並婦人之參詣者, 不乏人 , 其中 103 104 105 106 107 以奉職各官衙 及諸會社員為最多 107 一語道破至神社參拜的臺灣人 例如,1923 年 1 月 5 日,張式穀 張傑邀請黃旺成一起到新竹客雅庄 共酌春酒 戲昇官 圖 ;1924 年元 旦,新竹望族李陵茂家的李良璧邀請黃旺成到家裡參加新年春宴 參見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 日記 十 十一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2013 ,1923 年 1 月 5 日,頁 8;1924 年 1 月 1 日,頁 2 1933-1935 1937 1943-1944 年,林獻堂均參加歲叚忘年會;張麗俊則是 1934 1936 年有參加忘年會 的紀錄 參見林獻堂著,許雪姬 呂紹理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六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 史所,2003),頁 495;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七 八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 備處 近史所,2004),頁 478 455;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九 十五 十六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近史所,2004-2008),頁 422 412 422;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 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九 十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臺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2003-2004 , 1934 年 12 月 29 日,頁 531;1936 年 12 月 30 日,頁 303-304 大稻埕新年行事 同風會提倡:男子名剌交換會 大稻埕新年行事 同風會提倡:女子名剌交換 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20 年 1 月 4 日,第 4 版; 臺北婦人會 新年婦人會 ,1 月 9 日,第 6 版 臺南神社和高雄神社分別於 1923 1920 年建成 其餘神社則在 1920 年以前已建 參見蔡錦堂, 日 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 ,頁 18 臺灣神社參拜 , 臺灣日日新報 ,1922 年 1 月 2 日,第 4 版; 各地方之元旦 ,1923 年 1 月 3 日, 第 4 版; 年々盛 為 行 臺灣神社 初詣 :叙 夜 明 や 中 參道 人 滿つ , 1925 年 1 月 2 日,第 7 版; 本島人有志參拜 ,1 月 2 日,第 8 版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仍以來自地方官衙 會社的中 上階層家庭昡多 1936 年,隨著時局的變化,新 108 曆年到臺灣神社參拜者則已高達 2 萬人以上 從新曆年叚到過年期間,也開始出現各種新組 和團體的活動,名目眾多, 隨時間推移而增加 舉例而言,1926 年 1 月 3 日,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舉行 同窗生新年交禮會兼親睦會;1934 年 1 月 5 日,花蓮港在鄉軍人 辦新年射擊會,婦人亦參加;1936 年元旦,吳新榮也 109 旭翠會 會及街役場主 起東斮臺灣留學生的聚會 叮於新曆新年放假,因此成為不少臺灣人參與各種聚會 聯誼 活動的日子,也進一步讓压們習慣過新曆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元旦出遊的流行 山動物 於 1914 年 4 月開 1918 年,臺北的臺灣人便會在新春期間帶兒女去遊玩 灣神社到 山動物 如鯽,車水馬龍 已有 110 山一帶遊人 叮黃旺成的日記也可見,1922 年新曆元旦,压家 新正之嬉遊 計畫,1923 年更打算 偕兒曹恣意一遊 區,1925 年元旦也已有很多人到嘉義公 公 1922 年 1 月 2 日,從臺 周邊,人潮絡繹不絕;至 1936 年,甚至有 之盛況 ,早在 遊玩 112 111 甚至在嘉義地 除了去這些現代化的動物 遊玩之外,臺人也開始按原舊曆新年的習慣,在新曆年到廟裡燒香拜佛 1925 年,艋舺龍山寺此時非常熱鬧,更有甚者,也可看到婦女於新春期間 詣廟行香 的報導;113 1933 年 1 月 2 日,林獻堂還與家人 15 人先後浩浩蕩蕩地到臺中看矢 野曲藝團表演 114 商店和一般人民是否按照殖民政府引入的時間制度,在新曆年休業 3 天,一 直是臺灣人是否改曆的指標 以商店歇業的狀況而言,1920 年代以後,於新曆元 旦期間歇業逐漸成為慣例 1922 年 臺灣日日新報 有一番新 舊氣象比較如下: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臺灣神社初詣 約二萬人 上 盛況 , 臺灣日日新報 ,1936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附公同窓親睦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26 年 1 月 2 日,第 8 版; 婦人 加つ 新年射擊會 婦 人 一等三十七點 ,1934 年 1 月 7 日,第 3 版;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一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頁 176 動物園 假開園:愈々明後五日 開園 , 臺灣日日新報 ,1914 年 4 月 3 日,第 7 版; 新春三 日光景 ,1918 年 1 月 5 日,第 6 版; 流石 新春: 正月氣分濃厚 ,1922 年 1 月 4 日,第 3 版; 旭 旗翩翻門松聳翠 往來士女 是嬉春:臺北新年極形熱閙 ,1936 年 1 月 3 日,第 8 版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十 ,1923 年 1 月 1 日,頁 2 嘉義春色雜爼:公園賞花 , 臺南新報 ,1925 年 1 月 3 日,第 4 版 臺北新春景象 , 臺南新報 ,1925 年 1 月 6 日,第 5 版 林獻堂著,許雪姬 呂紹理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六 ,1933 年 1 月 2 日,頁 3 〉登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昨曉元日,……,市內各大小街庄,自同風會逐年皷[按:鼓]吹,爾來 勵行新曆祝歲,漸漸習慣 各家桃符新換,松竹映綠,大小商店一體休息 視數年前,區區內地人商店輻輳之地,休業祝歲,而本島人商店,依舊隨 意開張,舖頭陳貨,恬然貿易 不知元旦為何日者 異若霄壞[按:壤] 故昨早巡覽各街,無論為內地商店或本地商店,皆收閉舖面,店員一切到 處通刺,表祝賀新歲誠意,盖有漸近同化之氣象,而非偶然者矣 此報導充 展現 1910-1920 年代,臺灣人商店逐漸改曆的原因和過程,同時 也反映 1920 年代的積極改曆是為 而已 115 證諸張麗俊 年 1922 行同化政策,其效果則甚彰顯,並非 偶然 的日記,也提到新曆新年豐原街上的商舖, 俱 遵新曆完年休業 ;1923 年 1 月 2 日,黃旺成指出新竹 店外,尚閉門休業,以表迎正之意 各商店除飲食店 菓子 116 過年的意義,也表現在一年終止和年度結算時間之改變,這也是不少臺灣人 始終不改曆的原因之一 誠如前述,身為保正和協議會員的張麗俊,自始至終均 使用舊曆,也在舊曆年叚計算一年收支帳務 中上階層 在會社上班者 生以及有小孩上學的家庭,顯然最早接受新曆新年的生活作息 年的日記開始,即於新曆年叚計算年度帳 學校師 黃旺成從 1912 1919 年 12 月 31 日,压第一次稱 新 曆除日,店內亦依眾作之 ,換言之,陵豐商店開始從俗過新曆除夕;不過,压 本人 際改曆,真正過新曆新年,仍是到 1920 年代才開始 例如,1921 年 12 月 30 日,黃旺成即帶 2 個孩子到私塾先生張麟書家送束脩,並各 家;隔日,清水望族蔡蓮舫也從臺中寄給压年終獎金 200 椪柑 2 個回 1922-1924 年,黃 旺成任職於蔡蓮舫家,每年大約固定於 12 月 28 日回新竹過新年,1 月 6-9 日之 間回臺中上班 有趣的是,雖然年度的計算已改為新曆,但直至 1921 年,蔡蓮 舫和黃旺成在新曆新年卻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 1922 年 12 月 31 日,黃旺成才指 出: 兒童等 休業在家,予不得不學改曆,使兒童滿足 ,當晚全家圍爐,還幫 泉興商號的林鵠書寫春聯 115 116 117 117 自 年起,压才真正地過新曆除夕和元旦 透過 新年及商業休息 , 臺灣日日新報 ,1922 年 1 月 2 日,第 4 版 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五 ,1922 年 1 月 1 日,頁 451;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十 ,1923 年 1 月 2 日,頁 2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八 ,1921 年 12 月 30-31 日,頁 395-396;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九 ,1922 年 12 月 28 31 日,頁 432 435 〉發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學校規訓,迫使家長不得不學習改曆,接受新曆年,並逐漸內化至生活作息當中 1920 年代之後,從黃旺成的日記也可看到压和周邊朋友如何過新曆新年 舉 例而言,1922 年 1 月 1 日,黃旺成原公學校的同事鄭元璧 去官舍投刺 數處 ;1 月 2 日,在新竹公學校任職的曾瑞堯則來黃家賀正 1922 年之後,黃 旺成及其親友開始在新曆歲叚互相送年;压到新竹望族陳信齋家,也 積有贈年品物 ,而說 新竹此風 名片 見其滿室 最盛,此後,每年新曆歲叚,压開始從俗送 年 压的東家蔡蓮舫,自 1923 年年底亦於新曆歲叚送年,不但請黃旺成代 叚贈送 ,且特地請 年 人押送魚子 椪柑到基隆,寄天草丸船轉贈香港郭 陳兩家; 年歲叚,黃旺成則是到張式穀家吃年 ,晚飯之後到錦珍香買 1925 年之後,臺灣人過新曆新年的狀況,更加普及化 118 歲暮贈品 例如,嘉義地區是: 嘉義本島人間之迎新曆者逐年濃厚,如本年之元旦清晨,合與新曆舉祝, 除上流階級者以外,中流及婦人亦改用新曆,故市中大小店鋪,盡行閉戶 休業,爆竹聲響,……,男婦老幼悉著美麗服裝,或有面帶屠蘇酒氣手攜 名刺迴禮者…… 119 1926 年新竹地區也是: 本島人方面,或貼紅聯,或放爆竹 點燈結綵,以為祝賀 又廟 寺院各 連黃旺成也指出 1925 年元旦,為压所昡住的村莊第一 次迎年, 雖無萬紫千紅,亦別有一種山家樂趣,兒曹侵晨即 120 校赴祝賀式 叮此可見,1920 年代中葉,城又及中 上階層已普遍過新曆新年,同時將舊曆年 的活動嫁接至新曆年 不過,鄉村似乎仍是另外一番風景 1935 年,在臺南佳里 執醫師業的吳新榮就說, 在這草地過這正月,全然不出氣 是官吏 118 119 120 121 職員而已 121 ; 休正的人大概 一語道破 1930 年代中葉鄉村地區的臺人新曆年的 況 1922 年 12 月 29 日,黃旺成收到 4 位親友送來禮物,也回送年禮,這些禮品包括葡萄 椪柑 威士忌 酒 葡萄酒 糖 香腸 斗柚 餅等;1923 年,則有罐頭魚;1924 年有魚子 油 顯然,送年的 禮物新 舊禮品夾雜 參見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九 ~ 十一 ,1922 年 12 月 29 日,頁 433;1923 年 12 月 29-31 日,頁 438-441;1924 年 12 月 31 日,頁 406 又中賀客 , 臺南新報 ,1925 年 1 月 6 日,第 5 版 兩婦人交禮會 , 臺灣日日新報 ,1926 年 1 月 7 日,第 4 版;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 生日記 十二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3 ,1925 年 1 月 1 日,頁 1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一 ,頁 64-65 〉「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另一方面,輿論和部 臺灣厊紳更積極鼓吹廢除舊正月 舊曆新年 如 1922 年臺南又協議會議員余君屏 張作人及關廟街林英心,認為臺南地區臺人商店在 舊曆元旦閉門休業, 與制度改正之旨趣 正月之議 在保可事務所的協 同化策之方針 屬相反 ,提出廢止舊 之下,使一些商店不歇業,回禮也減少;北港街 長蘇顯黎 各總代及公學校校長則通知各商店應停止舊正月元旦紀念日休息和回 禮 也出現專文批評舊曆新年的缺點; 122 1929 年,就連 1926 年, 臺南新報 唯一叮臺灣人辦的報紙 民族運動的 曆 ,認為陰曆算法不精確,且 聲筒 臺灣民報 社說,也 帶有異端的流弊和迷信的色彩 提倡 行國 123 很明顯地,1920 年代的改曆不僅是初期官方透過地方基層公職人員執行同化 政策而已,也有部 知識 子從文明化 科學化及追求世界潮流的角度來考量 不過,這些團體和輿論越是批評舊曆,提倡廢除舊曆元旦,越顯示舊曆年的固著 1922 年, 臺南新報 繩,但 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新曆新年雖家家戶戶立門松 不過外觀之形式, 掛注連 則古曆年關一昢,稻艋各街及村落竟呈盛況,可見 島人從來習慣,非容易一時可移也 124 連臺北都如此,其压地區更遑多論 1923 年舊曆元旦,專賣局各工場和鐵道部工場甚至因大部 不休假一天;125 1924 年 臺南新報 工人為臺灣人而不得 的記者即慨嘆: 島人有志,自數年來頻倡 改用陽曆藉遵正朔,然新例著設,舊例莫除 126 此後,雖有關舊曆新年的報 導更少,臺人卻始終仍過舊曆年 正因為臺灣人仍過舊曆新年,1920 年代之後,至少中 大型城又和中 上階 層的臺灣人開始 兩度迎年 的新生活,且包括貼春聯 酒 春宴 新年宴會 祭祖祀神 吃年 混用於兩個新年,廟裡做戲 新年中交錯出現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圍爐 送年 賀正 春 吹春以及到廟裡燒香拜佛等風俗習慣, 看電影 127 或其压新式的娛樂活動,也同樣在兩個 此時臺灣人的日記,即清楚展現這樣的風貌 舊正月廢止實行 , 臺南新報 ,1922 年 1 月 28 日,第 6 版 提倡實行國曆 , 臺灣民報 ,1929 年 2 月 10 日,第 2 版 臺北通信:兩度迎年 , 臺南新報 ,1922 年 1 月 26 日,第 6 版 臺北通信:舊正狀況 , 臺南新報 ,1923 年 2 月 18 日,第 5 版 古曆元旦 , 臺南新報 ,1924 年 2 月 8 日,第 5 版 電影約於 1900 年前後引入臺灣,但直至 1920 年代中期,隨著中國電影輸入,電影又場才大幅擴展, 並朝向多元 展 詳見三澤真美恵, 帝国 祖国 :植民地期台湾映画人 交渉 越境 東京:岩波書店,2010 ,第一章 〉」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如前所述,黃旺成自 1922 年起,為配合小孩而開始改曆,過新曆除夕和元 旦;另一方面,压也過舊曆新年 1922 年上元燈節,其日記載明: 上元既過, 新正氣象亦隨之而去,昡停晚備春餅小酌者,亦惜別新正氣象之意也 128 換 言之,黃旺成和蔡蓮舫仍從舊曆過年,且持續新正月期間的各種活動 再來看林獻堂如何過兩個新年 1927 年新曆元旦起,林獻堂開始寫日記,但 沒有家裡過年的特別紀錄 至 1929 年元旦一早,林獻堂家 5 位子女來向压們夫 婦行 元旦祝賀禮 ,之後其压親友陸續來賀年;林獻堂也在 9 點半去公學校 參 列祝賀式 ,後與兒姪輩到 8 個地方 也有其压親友來林家賀正 投恭賀新年名刺 ,下午則去兄弟家賀正, 2 月 8 日,舊曆除夕前一天,林獻堂為 錢,忙了半天 ;除夕日,压說 贈歲暮之 霧峰街買賣昨日與本日非常鬧熱 ,下午 5 點拜 祖先,晚上和家人一起圍爐;2 月 10 日,舊曆元旦,早上和家人共同拜祖先,之 後一些親朋陸續來賀正,林獻堂又與家人到萊 賀正,下午到大里祭拜父母墓,再 獻堂首度接到 110 餘枚的賀年卡 從 臺中伯母處賀正 129 1930 年新曆新年,林 年開始,压在新曆年接到的賀年卡數量也 逐年增加,到 1937 年元旦甚至高達 7 百餘枚 一次在新曆除夕圍爐,並稱 拜祖母墓,再去二伯母和庶母處 130 1930 年 12 月 31 日,林獻堂第 內子備餚饌作過年 ,承認新曆過年 不過,事 上林家很少在新曆除夕圍爐,也經常沒有特別的活動 1929-1935 年,131 林獻堂 家新曆新年主要是除夕全家聚餐,元旦參加官辦的新年祝賀儀式 正 有親友來賀 偶而參加新年宴會以及收到越來越大量的賀年卡;相對地,舊曆新年反而更 加熱鬧,且活動時間更長 例如,1930 年,林獻堂指出 每年舊曆元旦男女在萊 嬉春者約數百人 ;1931 年,直至正月初四,尚有親友來賀正,初五則在家舉 辦 婦女親睦會 醫學同級生會 ,甚至 抽 引籤 ,似乎有變更名目慶祝舊 曆新年的意味 1932 年一早, 吹春之聲已嘹喨盈耳 ,不得不起床,如常地祭祖 上墳,大批親友來賀正,開始在萊 128 129 130 131 拍家族合照,並到戲院看電影 此後,林家 黃旺成著 許雪姬主編, 黃旺成先生日記 九 ,頁 56-57 按:居停指蔡蓮舫 1928 年林獻堂的日記已佚失 林獻堂著,許雪姬 鍾淑敏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二 臺北:中研 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史所,2001 ,1937 年 1 月 1 日 2 月 8-10 日,頁 1 48-49 林獻堂著,許雪姬 何義麟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三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史所,2001 , 1930 年 12 月 31 日,頁 434;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九 ,1937 年 1 月 2 日,頁 3 1936 年林獻堂的日記已佚失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人大致固定會在舊曆新年期間一起去看電影 1934 年十二月二十 更在舊曆過年停課,直至正月初 歲錢 1929 年起,林獻堂雖開始 曆舉行,且形態最多元,新 日,一新義塾 才恢邬上課;十二月二十九日林獻堂也 與諸關係者;舊曆元旦,甚至有 賭錢者 被巡查逮捕 〉7 132 壓 叮此可見, 兩度迎年 ,卻仍以舊曆為重,所有傳統祭儀均在舊 舊文化元素互相交融 至於張麗俊,直至 1936 年的最後一本日記,主要過舊曆新年和除夕;新曆 新年則最多去投遞名片或參加官方舉辦的慶祝活動,且經常缺席 新曆除夕幾乎 完全沒有特別活動;相對地,舊曆從除夕到元宵節,大抵都遵習俗,舊曆年期間, 也常有朋友來邀春宴 遊春 133 1935 年,吳新榮則說:佳里人 都是做舊正,而 我們的生活已不能如此,所以我們一年過兩回的正月,而無一回可能使我們十 味了真正的醍醐味 張麗俊 黃旺成 134 凸顯新一代知識 子必須兩度過年的感觸和無奈 林獻堂及吳新榮,這些屬於臺灣中 上階層的厊紳和知識 子,直至 1930 年代中葉都還在過舊曆新年,且大致上每年兩度迎年,可以推 知這是部 臺灣人過年的常態,農村則更普遍地僅過舊曆新年 臺人為何總無法 廢棄舊曆 改過新曆新年,與其主要為農業社會,且過年的祭祖 祀神儀式攸關 傳統文化習慣和價值,很難徹底改變,而儼然成為被殖民者無意識的文化抵抗 商人 農人以及漁民因按照農曆進行年中行事,因此一直是固著於農曆 曆的一群人 135 農人和漁民大約直到日治叚期仍按照農曆行事,商人一時之間 要改掉每年年終的計帳習慣,也 132 133 134 135 最晚改 為困難;1906-1936 年,張麗俊始終在舊曆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 何義麟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三 ,1930 年 1 月 30 日,頁 33;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四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史所,2001 ,1931 年 2 月 20-21 日,頁 63-64;林獻 堂著,許雪姬 周婉窈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五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近史所,2003 ,1932 年 2 月 6 日,頁 59;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七 ,1934 年 2 月 9 12 14 日,頁 62 65 67 例如,1936 年舊曆除夕前一天,到又場買猪肉 物品,下午 在家清潔庭除 ;除夕則 早起拜謝天 神地祇,因完年也 ,晚飯後 壓歲錢給家族人 元旦,仍如歷年一般, 早起祀神祖慶祝舊曆元旦 吃完早齋之後,率家人去各寺廟燒香拜佛 正月初二,邀親友來晚宴;初五,還有朋友來賀新春, 因 與遊春 參見張麗俊著,許雪姬 洪秋芬 李毓嵐編纂解讀, 水竹居主人日記 九 十 ,1935 年 2 月 2-3 日,頁 542;1935 年 2 月 4-8 日,頁 3-4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一 ,頁 65 早在 1898 年, 臺灣日日新報 即指出: 農事播種 收穫及商船隨潮汐往來,慣用舊曆節氣 1913 年又載: 文明之今日,尚遵用舊曆者,本島人而已 一部受新教育人士,雖欲實行新曆,終以調高 和寡 1917 年,嘉義地區也 商家終以年度收帳關係,循行舊曆 參見 臺俗除歲 , 臺灣新報 , 1898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舊曆年終商況 , 臺灣日日新報 ,1913 年 2 月 6 日,第 6 版; 嘉義 舊曆元旦 ,1917 年 1 月 26 日,第 6 版 〉蔬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前後核算一年的帳務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霧峰林家的林瑞騰,從 1912 年效 法中國推行改曆,開始 的例子,事 之後,部 行新曆,但卻自 1933 年元旦起又改奉舊曆 上反映了另一種臺灣人知識 136 林瑞騰 子改曆的心路歷程,以及 1930 年代 臺人有意識地以改回舊曆作為殖民地人民文化抵抗的策略 總之,1919 年代之後,在總督府揭櫫同化政策之大旗後,警察和街庄長的倡 導 同風會的推行及學校的規訓之下,新曆新年的作息已逐漸內化至部 臺灣人 的生活當中;1925 年後更普及至中 大型城又和街庄,或至少中 上階層及知識 子家庭 不少臺人每年 兩度迎年 ,新 和嫁接,甚至加入各種新式 延長主義 舊過年的文化元素也經常互相交錯 現代化的活動和娛樂;這也意味著,原先打著內地 企圖完全廢除舊曆新年的殖民政府,最後功敗垂成,連新曆新年都得 妥協地採用中 日式風俗 習慣交雜的模式,而叙完全日本化,可說是為先達到被 殖民者改曆 遵奉日本正朔的目標,而不得不採取 不完全同化 的文化改造策略 五、皇民化的抑制: 臺灣人的抵抗與舊曆新年的隱形 1937-1945 1936 年 9 月,海軍大將小林磯造就任第 17 任臺灣總督,一上任即揭櫫 民化 為三大治臺方針之一;隔年 7 月,中日戰爭爆 民化運動 此運動 為同化主義的極端形式,也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的一環,目 的係改造殖民地人民成為 真正的日本人 ,亦即徹底的 在這種時代氛圍下, 廢舊正月 臺各地 振興委員 以達到 1937 年 12 月,鹿港街即在公會堂聚 組合長等約 1 百名,成立 月;之後,埔里街 後,殖民政府積極推動 基隆瑞芳庄亦先後 日本化運動 137 國民生活一元化 ,逐漸蔓延至全 方面委員 教化委員 區總代 國民精神總動員協議會 ,決議廢止舊正 起 廢舊正 活動,瑞芳庄甚至高達 3 千人齊聚公會堂,以致幾無立錐之地 1938 年 1 月,彰化又 北斗郡也跟進,警 告在舊正月張貼門聯者,且主張各銀行 會社及工場不應給予舊曆元旦上班者補 136 137 林獻堂著,許雪姬 呂紹理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六 ,1933 年 1 月 1 日,頁 1 周婉窈,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 民化運動 1937-1945 ,頁 35-36 〉蔭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假和額外津貼;北斗郡 叭部貴 庶務課長筒井諒 在舊曆除夕獎勵全郡人民大掃除,元旦當天修 止舊正月的 廟詣り 燒香拜佛 和 及警察課長上野茂譽,企圖 道路 親族訪問 138 善會決定,在各部落開講習會,舉郡廢止舊曆 竹東地區,則更積極地廢 賀正 活動;中壢郡生活改 基隆郡礦區的勞工 於舊 曆新年期間回鄉一或二週過節,1940 年在 鑛業報國的時局 下,鑛業報國 成 會從正月初二開始,舉辦一週的礦業增產安全週,極力防止勞工回鄉,甚至威脅 將處 違規者,並在各派出所召開保可會議 工場,在舊曆新年期間 家長會宣傳;蘇澳郡也動員保可和 行 勤勞報國週 ,讓勞工繼續工作 139 叮此可見,1937 年起新一波的舊曆元旦廢止運動,主要叮郡又街庄的基層人員或民間團體 動, 不僅更激進地主張廢除原舊曆新年一些具代表性和象徵意義的固有習俗,且不惜 恫嚇臺灣人勞工,以期達到舊曆新年繼續勞動的目標 在 民化運動的旗幟之下,地方基層組 之積極推動,是否可真正廢除舊 正?根據記者的追蹤報導,臺灣人一到舊曆過年,肉豬的需求特別高;1938 年新 年前後三天,彰化又宰殺豬隻 450 頭,雖比 1937 年的 6 百頭少,卻遠高於平日 的 50 頭,叮此可見,彰化又民仍相當程度地繼續在過舊曆新年 保可協會的 行 140 力之下 基隆又雖說在 收好成績 ,幾無外出娛樂者,但賭博情況卻依然相當盛 1939 年, 臺灣日日新報 又報導如下: 1 月 29 日是舊曆新年,正逢星期日,天氣又好 ……大稻埕 萬華本島人 密集的區域,各商店大多休業 從早上開始,穿美衣的男女湧現在街上 往 北投的臨時火車 巴士,更不要說市內巴士 各電影 都客滿 廢止舊曆新 年的宣傳效果,毫無顯現 只是沒有看到非常喧噪的爆竹和紅色的門聯 138 139 140 141 141 地方近事 埔里:旧正月廢止 , 臺灣日日新報 ,1937 年 12 月 18 日,第 8 版; 舊正月 廢止:基 隆瑞芳庄 陋習打破 ,12 月 24 日,夕刊第 2 版; 舊正月 廢止せ 彰化巿 再通牒 ,1938 年 1 月 24 日,第 5 版; 舊正 絕對 廢止 各街庄 再び通達 ,1 月 30 日,第 5 版; 郡民 總出動 道路 美化作業:徹底的 舊正 廢止 ,1 月 31 日,第 5 版; 舊正 廢止:竹東 民化徹底 ,2 月 4 日, 第 5 版; 擧郡 舊曆廢止:各部落 講習會 開い 徹底 中壢生活改善會 決定 12 月 14 日,第 5 版 舊正休 防止 基隆郡下 鑛業增産週間 , 臺灣日日新報 ,1940 年 2 月 2 日,第 7 版; 舊 正 絕對廢止:偷安 恐 勤勞報國週間實施 蘇澳郡保可民 民化 ,2 月 5 日,第 4 版 本島人全戶 生活改善調查:舊正 彰化又 , 臺灣日日新報 ,1938 年 1 月 31 日,第 5 版; 賭 博 相當 多い:基隆 舊正月 ,2 月 2 日,第 7 版 舊正 廢止 こ 島都 物凄い人出! 民化 見地 一考 要す , 臺灣日日新報 ,1939 年 2 月 20 日,第 7 版 登池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連臺北地區都如此,可想而知臺灣各地大概都是陽奉陰違,南投街 東郡即有類似現象之報導 142 新竹竹 1938 年,吳新榮的日記也記載: 雖然大呼要廢掉 舊曆,但在鄉下生活的人豈能夠輕易地忘卻數千年來的習慣嗎? ,一大早菜販 在又場成群叫賣,晚上很晚了,理髮廳還是客滿 甚至 來行人的毛髮裡 打破迷信 143 大年夜的氣氛瀰漫在街上, 压甚至進一步批評殖民政府的強力壓制: 革新政策,本來一直是我們所贊成 段期間所採行的強制手段和愚民政策無法認同 主張的,但是我們對於這 我們只認同時勢的力量 不捨去老舊的東西的話,無法換來新的 ……我們期望加速進化的步調 144 民化下極力抑制臺灣傳統的節慶生活,反而招來支持文明化 科學化的知識 子反感和批判,更促使压們有意識地堅 舊曆新年文化來抵制殖民統治 然而,戰爭時期全民精神總動員下的勵行改曆和廢舊正活動,仍有一定的效 果 如臺灣人已逐漸不能在舊曆新年光明正大地燃放爆竹 張貼門聯 燒香拜佛 以及賀正,新年的各種活動朝向隱形化 就連林獻堂這樣的臺灣人民族運動 袖 也受到改曆的影響 中日戰爭開始之後的前三年,林獻堂大部 時間都避昡東斮, 145 戰爭前 後的過年境遇也大相逕庭 戰爭之前,1937 年舊曆元旦,清晨 5 點压已被 吹春 之聲 叫起,之後,依慣例參拜祖先 在萊 舉辦 觀梅會 ,且有親友來賀正,大家一起在還翠廬 年舊曆新年,压已避昡東斮,只能一早 來信云: 吾鄉 祭墓,也與親友互相拜年;正月初四,還 抽 引 1938 向西南遙拜祖先 ,但接到妻子楊水心的 改用新曆, 朝為舊曆元旦,不知從來之行事 廢否? 146 自 1938 年開始,林家正式改曆,12 月 31 日第一次在新曆除夕參拜祖先 之後, 1939 年新曆新年,林獻堂不僅像舊曆新年一般,一早全家參拜祖先,且到兄嫂家賀正; 142 143 144 145 146 陋習 改善 容易 い:舊正月 肉 値上 , 臺灣日日新報 ,1939 年 2 月 21 日,第 5 版; 地方近事 竹東:舊正 迎ヘ非常 雜踏 ,3 月 1 日,第 8 版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二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頁 198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二 ,頁 206-207 陳翠蓮, 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 頁 230 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九 ,1937 年 2 月 11 14 日,頁 57 63; 灌園先生日記 十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近史所,2004 ,1938 年 1 月 31 日,頁 35 登〈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1 月 2 日,全家到臺中祭宗廟 開祭前,揭揚國旗 改為日式典禮,林獻堂並明白地記下: 以上 合唱國歌 遙拜 昡,全部 係去年所改易也 ;宗廟收支報告 會時,甚至決議因宗廟改用 神官祭禮之故 ,將祭祀日期叮舊曆改為新曆 1940 年新曆新年,林獻堂還做 友寄來的魚子 除夕感懷 和 元旦 七律兩首;1 月 2 日也接到親 椪柑以及香腸;1 月 1-5 日,陸續有親友來賀正 147 祭宗廟 賀 正以及送年,顯然已改到新曆年進行 儘管開始改曆,同年 1938 舊曆除夕,林獻堂仍 如例 同家人參拜祖先 圍爐飲酒;元旦也跟 常一樣,參拜祖先,祭祖母 拜宗廟,去柳屋晚餐,到臺中座看電影 曆年間不再用 賀正 賀正 但是,從 父母墓,到臺中看兄嫂,參 年開始,林獻堂的日記於舊 一詞,也幾乎沒有人到家裡拜年,即使有人來,也不說是 压還特別指出,除夕當日去後樓詢問阿麵, 欲再過舊曆之新年乎 麵則回答 警察壓逼甚嚴,不郜再作舊曆,欲 臺中與其兒女度此殘臘 ?阿 148 顯 然,在警察和街庄保可系統的監控下,1939 年之後,廢舊正仍達到一定形式上的 效果;1940 年代後,林獻堂家舊曆新年期間也越來越沒有特別的活動 多數的臺灣人大約像林獻堂一般,各自有因應策略,將舊曆新年儀式隱形 化,舊曆年成為另一個殖民地人民文化抵抗的場域;也因此,直至 1940 年舊曆 新年,臺南又和嘉義又因尚有一部 滅舊正行事, 新年 踐臣道 人叙徹底廢舊正,而召 官方雖一再施壓 保可會議,重台 絕 不斷重台,不少臺人仍繼續過舊曆 這一年,臺北州於過年期間查獲賭博案件 15 件,64 人被捕;大稻埕 華的臺灣人商店街也休業,甚至比 1939 年還多 難怪連 臺灣日日新報 萬 的記 者都不得不指出,雖然廢止舊曆正月之聲非常高昂,但仍可看到臺人進行舊曆儀 式 147 148 149 149 隔年 民奉公會成立後,遂又再度掀起新一波徹底廢舊正運動 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 ,1938 年 12 月 31 日,頁 343;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 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一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近史所,2006 ,1939 年 1 月 1-2 日 2 月 21 日,頁 1-3 84;林獻堂著,許雪姬 張季琳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二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近史所,2006 ,1940 年 1 月 1 日,頁 1-2 直至 1945 年舊曆新年,林獻堂才又提及有 4 人來賀正 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 一 ,1939 年 2 月 17-19 日,頁 78-81;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七 臺北:中 研院臺史所 近史所,2010 ,1945 年 1 月 1-2 日,頁 1 5 舊正 斷禁:臺南署 絕滅 期す , 臺灣日日新報 ,1941 年 1 月 23 日,第 4 版; 舊正 嚴禁 , 1 月 25 日,第 4 版; 遺憾 光景 ,1 月 28 日,夕刊第 2 版 登〉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1941 年 4 月,配合日本母國 大政翼贊會 的組成,殖民地臺灣成立 奉公會 ,本部在臺北,又於各州 郡 街 庄成立支部,最基層的組 公班 和鄰組,成為臺灣各民間團體的指導和統轄機構 責機構和相關人員進行日 民 則是 奉 亦即透過層層相扣的專 臺人的全面性社會動員,以完成既定的政策目標 150 民奉公會既負責社會動員,且隨著戰爭戰線的擴大,更提倡戰時物資節約,極 力執行廢舊正 1943 年舊曆元旦之前, 民奉公會新竹支部誓言, 舊正 年叚年始之停工 遊食之弊風 金錢浪費之惡習 ;1944 年 1 月,臺北州 也宣稱必須打破舊正慣習, 戰力增強 廢止 年一定一掃 勞動大運動 ,以 勞動週 ,而要求各職場一起展開 151 激勵產業戰士 舊正 其成效如何,雖叙有進一步的報 導,但直至 1945 年日本戰敗,林獻堂家仍如例每年舊曆除夕圍爐 祭祖,元旦也 照常祭祖 上墳 1943 年 2 月,林獻堂的日記更載明: 本島人大多過舊曆,台甫 引奉公會及教育課之人來觀鄉村過年之狀況 到許天成家參加 舊曆年叚的小宴 ,但 制地過了兩三小時 153 152 1944 年舊曆除夕,吳新榮也仍 顧慮著時局,只能在三樓的小閣樓,節 進言之,太平洋戰爭之後,主張廢舊正,已不再僅是為 文化改造,更著眼於戰時物資節約和產業勞力;然而,其是否可完全達到絕對的 廢止舊正 生活一元化,仍值得懷疑 農村則仍大部 使用舊曆 知識 子和上層厊紳尚且在過舊曆新年, 過舊曆年,甚至指稱新曆新年為 另一方面,戰爭時期,臺灣人則更嚴厲地被迫過新曆年 種總體戰,亦即結合武力 最有力的戰爭武器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5 日本人的新年 154 叮於現代戰爭是一 資源以及思想的綜合作戰,強化思想的戰爭宣傳也是 新年儀式和活動於是成為 民精神動員和戰爭宣傳的最 許雪姬, 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1 1999 年 6 月 ,頁 167-211 貫 う!百年戰爭:奉公運動實踐要綱決 , 臺灣日日新報 ,1943 年 1 月 22 日,第 4 版; 必 勝增產ヘ舊正月 返上:擧州 勞ヘ總突擊 ,1944 年 1 月 25 日,夕刊第 2 版 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園先生日記 十五 ,1943 年 2 月 5 日,頁 57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七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頁 378 2012 年 10 月 21 日訪問大正 1912-1926 年間出生的徐瀛洲先生,他指出叮於家裡務農,直至日治 叚期都是過舊曆新年 林玉茹訪問 記錄, 徐瀛洲先生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2 年 10 月 21 日, 於臺南 現年 71 歲的林添旺先生也說,小時候聽受過日本公學校教育的母親說,新曆新年是 日本 人的新年 林玉茹訪問 記錄, 林添旺先生 林王金桂女士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3 年 2 月,於 臺南又訪問現年 86 歲 曾擔任海軍志願兵的黃先生,也說他們家僅過舊曆年 林玉茹訪問 記錄, 黃 玉珍先生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3 年 2 月 23 日,於臺南 陳翠蓮, 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 ,頁 225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佳時機,其儀式也隨著戰爭形勢的轉變,而強烈帶有效忠天 又,為物資節約,部 登登 軍事化的色彩; 日式的新年儀禮也不得不暫時廢除 首先,新年祝賀會的規模更大,儀式逐漸加入戰爭元素,不僅擴及偏遠村莊, 部 地區甚至直接強迫參加 例如,1939 年元旦,臺南又官民共同舉辦的新年祝 賀儀式,改在臺南神社舉行,官民共 2 千餘名;除了原來的儀式之外,特別加上 宮城遙拜,對出 戰士祈禱武運長久,為英靈默禱,喝冷酒 連臺南州偏遠的北 門庄 花蓮鳳林均有相關報導,鳳林庄甚至要求 各官公吏各團體之 新竹大湖 156 外,各戶一人參列 太平洋戰爭之後,更經常直接要求各奉公班和家庭參 加新年祝賀典禮 舉例而言,1942 年元旦,臺北地區廣播各奉公班和家庭參加在 大東亞戰爭 意義深刻下的新年祝賀典禮;高雄全又各奉公班則在神社或鄰近 空地開 元日常會 ;屏東叮 民奉公會屏東支會主辦新年交禮,官民 2 千人參 加;嘉義也大概類似,1 千數百人參加 舉行 157 隨著戰爭局勢越趨不利, 叮於規模擴大,經常不是在神社就是公 民奉公會和奉公班也在各地的新曆新年 活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944 年元旦一早,高雄又民即著決戰服,參拜高雄神 社,奉公班則主辦新春常會;1 月 2 日,青少年團進行全團員緊急召 員行軍 女子團員做體操;嘉義又內各奉公班則主辦歲旦 ,男子團 必勝祈願常會 役所 官衙 學校 銀行 會社 組合 工廠均舉行 御真影 奉拜式和祝賀式 新曆元旦參拜神社也更加普及至各重要街庄 迫,臺灣總督府提出 心 159 157 158 159 160 一郡一社 158 早在 1934 年,因應時局之緊 的神社建立方針,並擬以神社為社會教化中 至 1945 年,新建神社達 43 所,大致 庄,幾乎已達到 156 一街庄一社 又 郝在臺灣西海岸各州樞要的又街 的地步, 160 因此全臺重要城又 街庄於新曆元旦 大湖庄公學校舉行 拜賀式 ,公會堂則有名片交換會 神鼓 音響 :參詣者 埋 各街庄 盛 体育會 , 臺灣日報 ,1939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吉叭駛馬, 年頭 辭 ,1 月 6 日,第 4 版; 各地政始式 ,1941 年 1 月 5 日,第 2 版; 地方近事 鳳林:新年祝賀式 , 臺灣日日新報 , 1939 年 1 月 9 日,第 8 版 各地新年行事 , 臺灣日報 ,1942 年 1 月 2 日,第 2 版; 各地 元旦 ,1 月 3 日,第 2 版 必勝 决意新 :島內各地 正月諸行事 , 臺灣日報 ,1944 年 1 月 4 日,第 3 版 1935 年之前,臺灣總督府公認的神社有 25 所 參見蔡錦堂, 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臺灣的傳播與侷限 , 淡 史學 12 2001 年 12 月 ,頁 146 1935 年新建神社 4 所,1936 年 7 所,1937 年 7 所,1938 年 6 所,1939 年和 1940 年各 4 所 參見蔡 錦堂, 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 ,頁 24 登發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到神社參拜也漸成慣例,不少地方甚至要求各家庭應參加或至少派一人參加 1939 年,臺中州和臺北又均 地如岡山神社 東石神社 出通牒,要求各家庭元旦早上務必到神社參拜;各 苗栗神社均公告新年行程,鼓勵民眾參與 參拜神社 儀式的規模也更為擴大,且隨著戰爭局勢的激化,其中的戰爭色彩越加濃厚 1941 年元旦,臺灣神社參拜者達 5 萬 4,000 人, 比之歷年,為破紀錄 ;1942 年,從 官衙 學校 國運隆昌 青年團到奉公班等,自除夕夜開始為祈禱 大東亞戰爭 太平洋戰爭 必勝 到臺灣神社祈願者達十數萬 聖壽無窮 室彌榮 軍武運長久 以及英靈之冥 連基隆神社 1940 年的參拜人數都已達到 2 萬人 , 161 不過,叮於戰爭的特殊時局,為強調物資節約,1939 年之後一些原有活動陸 續被取消或式微 年卡 臺東 花蓮港街即通知又民,廢除年叚年始的贈禮 門聯等儀式,忘年會和新年會則需 禮,各戶安靜地祝 節制 自肅 ;嘉義又 回禮 賀 廢止一般迴 戰捷的新年 ;臺北 高雄等地,大致相同,賀客 來漸少 新年宴會也逐漸廢除,而將宴會費用改為節約獻金 有趣的是,1941 年,臺中州 卻因禁止回禮,結果到臺中座娛樂館看表演的人很多,或帶兒童去郊外野餐 及遊樂區者變多;部 街庄則於新春期間,舉辦體育會 162 公 之後,隨著戰爭 局勢惡化,連新年年假也被取消 至 1944 年元旦,決戰的一年,吳新榮更指出: 一 按 都沈靜空寂,連年初的新年慶祝會都沒了 ,但压為了讓孩子們高興,仍 例全家一起拍照,搭巴士到臺南玩;1 月 2 日,還去參拜臺南神社 孔子廟, 也想去教育博物館,但卻休館 163 民化運動下積極推動新曆新年及長期學校教育的教化,顯然仍成功地讓不 少臺灣人,特別是城又昡民 接受新式教育者逐漸將新曆新年內化成固定的年度 161 162 163 舊曆迎年 絕對廢止 迴禮 元旦 限 :臺中州 新年行事 , 臺灣日報 ,1939 年 12 月 12 日, 第 4 版; 臺北又 新年行事 ,12 月 24 日,第 4 版; 各地新年行事 ,12 月 31 日,第 4 版; 各地 新年行事 ,1942 年 1 月 2 日,第 2 版; 基隆神社 參拜者二萬 , 臺灣日日新報 ,1940 年 1 月 3 日,第 7 版; 例年 初指 記錄破 參拜者:元旦 臺灣神社社頭 ,1941 年 1 月 7 日,第 3 版 各地 正月 , 臺灣日報 ,1939 年 1 月 3 日,第 2 版; 神鼓 音響 :參詣者 埋 各街庄 盛 体育會 ,1 月 6 日,第 4 版; 正月 自肅 物資 節約 貯蓄勵行 臺東廳時局對策委 臺北南署館內 自肅 ,12 月 員會 決定 ,12 月 14 日,第 4 版; 元旦 酒 屠蘇程度 止 15 日,第 4 版; 臺中小觀 ,1941 年 1 月 5 日,第 3 版; 新年宴會節約獻金:海軍武官府 渦卷 島民 赤誠 , 臺灣日日新報 ,1942 年 1 月 8 日,第 3 版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五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頁 291;吳新 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七 ,頁 378 登「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節慶生活 學校教育的規訓尤其重要 學校教育的滲透極有 第二次中日戰爭爆 前,日本政府注意到 於社會動員,而在政策上更有意識地和嚴密地推動 學校 和學生數量也明顯增加,1943 年就學率高達 71.3% 受教育人口不斷增長,且大 多能完整地完成初級教育的課程,已促使新一代的臺灣青年自然地接受全新的生 活規律與時間制度 164 1943 年新曆元旦,呂赫若的日記也記載: 今天是元旦,多數本島人也在今天過新年 了想過得像個新年,等愛治 去臺灣神社, 便去遊樂 在二樓陽臺眺望過往行人 為 愛琴從學校回來後,在十點左右帶全家徒步 小憩 165 叮上可見,呂赫若也認為日治叚期,大多數的臺灣人已過新曆新年,而參拜 神社 裡做年 去遊樂 ,才可 圍坐 過得像個新年 压稱新曆 12 月 31 日為除夕,當天家 圍爐 ;1944 年元旦,還參加公司的新年團拜,之後與諸文 友一起像日本人新春喝屠蘇酒一般 大喝美酒 ,且直至 1 月 3 日仍是休假日 相對地,1943 年 2 月 4 日,压雖然特別註記 舊曆十二月三十 ,2 月 5 日註明 166 舊曆正月元旦 ,卻沒有任何慶祝活動 新一代的知識 子,顯然已完全接 受日本殖民政府規訓下新曆新年的生活規律和活動,甚至逐漸接受廢舊正的教 化;特別是城又和較積極採行改曆的街庄,臺灣人大多僅過新曆新年,而不再過 舊曆年 也因此,1940 年代之後,開始出現不少舊曆風俗的採 11 月,日本民俗研究者 叭敏雄 1916-1981 167 行事 一年,採訪這些已 被廢 的風俗; 紀錄 1940 年 即在艋舺的一戶民家記錄 1941 年,潘迺 年中 的 士林歲時記 , 記載舊曆初一到十五的新年活動,但一開始即說明這是過去士林地方的 年中行 事 ,近年為生活改善 因應時勢,不再進行者已相當多,因而必須留下資料 168 此 外,鄉村地區也因戰時的配給制度不得不過新曆年 1941 年 1 月 3 日,吳新榮指 出, 在鄉下,因為 164 165 166 167 168 施砂 和白米配給制度,不得已只好過新曆的新年,不過還 呂紹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頁 82-83 呂赫若著 鍾瑞芳譯, 呂赫若日記 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1942-1944 年中譯本,頁 267 呂赫若著 鍾瑞芳譯, 呂赫若日記 ,1942-1944 年中譯本,頁 286 叚成道男編, 叭敏雄臺灣民俗著作集 東京:綠 書房,2003 ,上卷,頁 315-328 潘迺禎, 士林歲時記 , 民俗臺灣 6 1941 年 12 月 ,頁 8-9 登」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是蠻熱鬧 169 總之,在戰時體制之下,新 舊曆元旦的競爭更趨白熱化,促使部 臺灣人, 特別是城又中的昡民和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逐漸選擇新曆新年而不再過舊曆新 年 部 但是,另一方面,即使在警察 保可系統以及 民奉公會的嚴密監控下,大 特別是農村中的臺人,大約仍持續過舊曆新年,只是將部 而呈現另一種殖民地人民堅 過年儀式隱形, 傳統節慶風俗或文化抵抗的精神 這也是為何戰爭 一結束,臺灣人即歡天喜地地過舊曆新年,新曆年反而乏人問津 170 六、結論 從清叚到日治時期,在自然調適和殖民國家的規訓之下,臺灣人過新年的模 式很明顯地呈現階段性的變容,反映被殖民者節慶文化的固著性 調整及抵抗精 神 從清叚到大正初年,臺灣人舊曆新年期間的風俗大致相同,僅有些微變化; 1908 年以前,臺人大多僅過舊曆新年,只有奉職於官衙者和學校的學生參與殖民 政府引入的新曆新年活動 1909 年,日本政府宣叉廢除太陰曆之後,雖基於舊慣 溫 的治臺方針,繼續讓臺人過舊曆新年,卻也開始漸進地推動過新曆新年 大正初年開始,先從學校教育著手,嘗試要求臺灣人師生於舊曆年間照常上 課 1916-1917 年,地方基層人員和部 其一些知識 子更基於中國改曆 嚮 紳商組 同風會和改曆會推動改曆,尤 近代文明的心情,支持改曆 此時的改曆, 在地方官廳的主導下,首度帶有廢除舊曆元旦的企圖,而將其風俗直接嫁接至新 曆新年;部 臺人因此開始接納新曆年,參加新年祝賀典禮 以及掛稻草繩,但更多人卻是在地方官威逼之下,表面奉從 回到家大多沒有特別活動,繼續過舊曆新年 門前插國旗 門松 聊應故事而已 , 加以此時學校教育就學率仍低,時 間制度的規訓才剛展開,效果有限,因此 1910 年代後期,只能說是在同風會和 169 170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五 ,頁 151 1947 年 1 月 1 日吳新榮即說:無新正的氣氛 但舊曆除夕日卻是: 光復變為復古了,大部分的百姓 都準備歡迎舊曆 ,在這農村當然要做這舊慣,又面也呈出盛況,物價空前膨脹 致使我們已不能做 新,也不能做舊 ,但是至少蒸些甜粿敬祭祖先 吳新榮著 張良澤總編輯, 吳新榮日記全集 八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頁 347 登7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改曆會 文明化 改良民俗 以及 同化 的號召下,部 臺灣人開始嘗試 過新曆新年,而很難如顏攽如所言,已經普及化 1919 年,臺灣進入文官總督統治時期,治臺方針改為內地延長主義,推行同 化政策 在此新氛圍之下,改曆不僅是臣服的象徵,同時也是 同化的第一步 , 地方官廳更積極地進行改曆 期,各大 中 在同風會和地方保可的極力推動下,1920 年代中 小型城又,或中 上階層的家庭,以及一些婦女大約已在過新曆 年,商店也於新曆年間休業 不過,為了讓臺灣人能徹底改曆,包括張貼門聯 燃放爆竹 到寺廟燒香拜佛 吹春 祭神拜祖 炊年 寺廟撞鐘等傳統舊曆新 年的習俗,也直接嫁接至原來的日式儀禮當中,而呈現新 舊,日 臺,甚或傳 統 現代文化元素混融的殖民地新曆新年特殊風光 殖民地政府對於節慶文化的 規訓,最終顯然妥協地採取 不完全同化 之文化改造策略 另一方面,叮於臺 灣人仍過舊曆新年,1920 年代之後,至少中 大型城又和中 上階層的臺人開始 兩度迎年 做戲 的新生活,且臺 日和新 舊新年文化元素混用於兩個新年,廟裡 看電影或其压新式的娛樂活動也同樣交錯出現在兩個新年之中 新 舊新 年加入西式的娛樂活動,則展現 1920 年代之後臺灣人節慶文化現代性之啟動 1937 年,中日戰爭爆 運動 後,在戰時體制下 行國民精神總動員,推動 民化 此乃極端的同化主義,廢除舊曆正月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地方官廳遂透 過民間團體 地方基層組 更加激進地執行 1941 年,甫成立的 民奉公會成為 社會教化的指導機構,也試圖徹底改造臺人文化,以成為效忠天 的帝國臣民; 之後隨著戰線的擴大和戰局的逐漸逆轉,物資節約和戰爭勞力需求成為 的新動力 而在地方基層機構和 民奉公會組 的監控之下,1939 年起,大多數 的臺人雖然仍繼續過舊曆年,但儀式逐漸隱形化,至少已看不到賀正 及貼門聯的現象 強調效忠天 府推行 的規模越 廢舊正 燃爆竹以 另一方面,新曆新年祝賀典禮成為戰爭宣傳的最佳時機,儀式 祈禱武運長久,戰爭元素越 一街庄一神社 彰顯;加以 1934 年之後,臺灣總督 運動,神社成為各郡新年教化中心,新曆元旦參拜神社 擴大,軍事化色彩也越趨濃厚;又為節約物資,包括貼門聯 燃爆竹 賀正 回禮 寫賀年卡及新年宴會等新 舊曆新年原有的節慶風俗也逐一被廢除 登蔬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1940 年代, 民化運動和學校教育規訓的結果,不少城又及新一代的臺灣人 已將新曆新年內化至節慶文化當中,甚至不再過舊曆年 1943 年,各州廳仍一再重台徹底 廢舊正 ,很明顯地,大多數 農村的臺灣人,叮於固有的舊曆從業習慣 在過舊曆元旦;部 曆 知識 過舊曆年來進行抵抗 形,如不再貼門聯 燃爆竹 然而,另一方面,直至 特別是昡住在 祀神祭祖的文化傳統和價值,仍持續 子則因殖民地政府的強力壓制,反而有意識地改奉舊 儘管大多數的臺人必須像林獻堂一般將一些儀式隱 到處賀正,但仍私下過舊曆新年,這種現象不僅反 映傳統節慶文化的固著性,且似乎也隱含著殖民地人民另一種文化抵抗的精神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登蔭 引用書目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報 臺灣民報 臺灣新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南新報 林玉茹訪問 記錄, 徐瀛洲先生訪問紀錄 林玉茹訪問 記錄, 林添旺先生 林玉茹訪問 記錄, 黃玉珍先生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2 年 10 月 21 日,於臺南 林王金桂女士訪問紀錄 叙刊稿 ,2012 年 11 月 4 日,於臺南 叙刊稿 ,2013 年 2 月 23 日,於臺南 三澤真美恵 帝国 2010 と 祖国 ざま:植民地期台湾映画人 交渉と越境 東斮:岩波書店 毛一波 臺灣的新年 , 臺灣風物 1964 13(7): 3-5 王世慶 閩臺農曆過年的禮俗 , 臺灣風物 1967 17(5): 37-40 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 1914-1937 , 思與言 29(4): 5-63 1991 叚成道男 編 叭敏雄臺灣民俗著作 2003 ,上卷 東斮:綠蔭書房 吉叭駛馬 年頭 1939 辭 , 臺灣日報 ,1939 年 1 月 6 日,第 4 版 成叭龍一 近代日本的 1999 とき 意識 ,收於佐藤次高 井憲彦編, とき 地域史 ,頁 352-385 東斮:山川出版社 宋光 過新曆年?還是過舊曆年?:日據時代的 1995 曆法改正 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歷史月刊 85: 41-47 辛永清 著 劉姿君 譯 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 2012 的飯桌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 1992 吳新榮 著 張良澤 導階層之研究 臺北:正中書局 總編輯 2007 吳新榮日記全 一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008 吳新榮日記全 二 五 七 八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發池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121 種 1962(1774)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茂蔭 苗栗縣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159 種 1962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呂紹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1998 呂赫若 著 林玉茹 鍾瑞芳 譯 呂赫若日記 ,1942-1944 年中譯本 2004 劉序楓 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編 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 2006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八九五~一八九七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 林百川 林學源 樹杞林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63 種 1960 林獻堂 著 灌 2000 林獻堂 灌 灌 2001 林獻堂 灌 林獻堂 著 ,許雪姬 灌 2003 林獻堂 灌 林獻堂 著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先生日記 許雪姬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十二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灌 先生日記 四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4 灌 先生日記 七 八 究所 灌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2001 2004-2010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張季琳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先生日記 著 ,許雪姬 2006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五 呂紹理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三 周婉窈 先生日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二 何義麟 先生日記 著 ,許雪姬 2003 一 鍾淑敏 先生日記 著 ,許雪姬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主編 先生日記 著 ,許雪姬 2001 林獻堂 許雪姬 先生日記 九 近代史研究所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十一 十五 ~ 十七 近代史研究所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 近代史研究所 周婉窈 2003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 日本殖民統治叚期臺灣史論 周 民化運動 ,頁 32-75 1937-1945 ,收於周婉窈, 海行 臺北:允晨文化 業股份有限公司 璽 1962(1836) 彰化縣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156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贊元 1959 雲林縣采訪冊 ,臺灣文獻叢刊第 37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1696) 臺灣府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65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的年代: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 1890-1945 連 發〈 橫 臺灣通史 ,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 1962(1920)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天工 臺海見聞錄 ,臺灣文獻叢刊第 129 種 1961(1753) 民文庫刊行會 編纂 徵兵制に備へる:臺灣 1943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班納迪克‧安德森 民讀本 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 著 Benedict Anderson 吳叡人 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郝叉 新版 2010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雪姬 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 張麗俊先生 2000 水竹昡主人日記 編纂解讀, 水竹昡主人日記 的史料價值 ,收於張麗俊著,許雪姬 一 ,頁 1-51 刊 31: 167-211 洪秋芬 攼毓嵐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 中縣政府文化局 灌 2000 (1)-(17) 許雪姬 先生日記 的史料價值 ,收於林獻堂著 許雪姬主編, 灌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先生日記 一 ,頁 近代史研究所 主編 2008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一 ~ 二 2009 黃旺成先生日記 三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五 ~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臺灣人文研究中心 黃旺成 著 許雪姬 主編 八 黃旺成先生日記 2010-2013 ~ 十二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黃叔璥 1957(1724) 黃昭堂 2002 著 臺海使槎錄 ,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 黃英哲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譯 臺灣總督府 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人傑 2006 張麗俊 臺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 著 ,許雪姬 2000-2004 洪秋芬 攼毓嵐 水竹昡主人日記 一 日常生活與現代性 臺北:稻鄉出版社 編纂解讀 ~ 五 九 十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 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 陳培豐 2006 著 ,王興安 同化 鳳氣至純平 編譯 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 近代化與認同 臺北:麥叭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陳翠蓮 2008 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〇~一九五〇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士榮 2010 黃旺成日記:跨越不同政權與世代的日記 ,收於許雪姬主編, 日日是好日:臺灣日記特 展手冊 ,頁 24-25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發〉 臺灣史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 楊聯陞 國史探微 19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編 1959 安平縣雜記 ,臺灣文獻叢刊第 52 種 1959 嘉義管內采訪冊 ,臺灣文獻叢刊第 58 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41 士林歲時記 , 民俗臺灣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潘迺 6:8-16 蔡振豐 苑裡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 48 種 1959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錦堂 2001 2001 謝雪紅 口述 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 , 宜蘭文獻雜誌 50: 3-32 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臺灣的傳播與侷限 , 淡 12: 141-153 楊克煌 我的半生記:臺魂淚 2004 史學 筆錄 一 臺北:楊翠華,再版 顏攽如 二つ 2007 報 2009 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 重層と交錯 1895-1930 年 , 日本台湾学会 9: 1-21 植民地都又台北における日本人 生活文化: 空間 と 時間 における移植 東斮:日本東斮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論文 変容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Vol. 21, No. 1, pp. 1-43, March 2014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ransition to Modern: New Year Celebration from Late Qing to Japan-Ruled Taiwan (1890-1945) Yu-ju Lin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mid-20th century, Taiwan changed from being a frontier province of the Qing Dynasty into a colony of Imperial Japan. Follow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vereignty and to strengthen its colonial rule, the Japan Empire imposed prevalent westernization on Taiwan, thus pos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of Taiwanese. Taking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for instance, while Taiwanese had all along followed the lunar calendar and celebrated the Lunar New Year,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Gregorian New Year, which symbolized the modernity. Beside of difference in timing, the two new years were also distinct in their traditions and ceremonial observa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aiwanese gradually adjusted or adapted to changes in new year celebration promoted and impos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whether their strategies manifested a form or a spirit of resistance against colonial rule. With references to diaries, newspaper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late Qing rule to 194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ways how Taiwanese celebrated new yea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stival observance in Taiwa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al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behind the preservation or aboli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Keywords: Gregorian New Year, Lunar New Year, Abolition of Lunar New Year, Assimilation, Culture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