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20
113 年度「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
員養成公費生追蹤管理暨輔導機制」
-大手牽小手
Page 2 of 20
一、計畫緣由與背景說明
(一) 計畫緣由
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24 條規定,政府應依原住民族特性,策訂原住民族公
共衛生及醫療政策,將原住民族地區納入全國醫療網,辦理原住民族健康照顧,建
立完善之長期照護、緊急救護及後送體系,保障原住民健康及生命安全。為提升原
住民及離島地區養成公費生質與量,建置學生在學期間之輔導機制及畢業後分發機
制,以利公費生履約服務之遂行,並提升其返鄉及續留家鄉服務意願,進而提高原
住民族及離島地區之醫療品質。
(二) 計畫背景
養成計畫實施以來,培育之公費生畢業後均分發返鄉服務,以原住民籍及離島
地區公費醫師為例,其留任率達七成,可見本計畫有達到保障弱勢就醫權益、提升
在地醫療之量能、強化原鄉離島地區醫療服務品質的目的。然而,公費生在學習階
段遇到的學習困難雖有各校輔導系統的協助,對於原鄉離島的醫療現況和跨專業、
跨文化照護的智能養成則較少著墨,使得公費生畢業後返鄉服務之初面臨很高的適
應壓力。在服務期限屆滿時,雖如上述留任率有七成,也有三成左右離開。此外,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口老化和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地區和離島居民健康造成的衝
擊愈來愈急遽,公費醫事人員養成的教育內容應能納入在地健康需求、考量文化差
異和特色,以利原住民族和離島地區醫事人員具備多元健康照護智能。
近年來,我國專科醫師,尤其是內、外、婦、兒及急診醫學等五科呈現科别失
衡與地理分布不均的現象,而在偏遠地區此專科醫師人力不足的情形更為明顯。為
因應此失衡和不均現象,衛福部依過去「一般公費醫師培育制度」(2009 年停招) 啟
動「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自 2016 年度起開辦,期程為五年,每年
招生一百名,預計計畫結束時可培育五百名公費醫師,挹注偏遠地區醫師人力需求。
與過去「一般公費醫師培育制度」不同之處主要是在專業科别的限制,即以目前最
為缺乏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及急診醫學科進行重點培育。另一重要差別則
是完成專科訓練後的服務機構,主要是以分發至偏鄉醫院提供照護服務為主。此外,
為了保障偏鄉之急重症醫師人力,該計畫也特別規劃了公費醫學生之獎勵留任措施,
以提升留任率。此政策雖立意良善,但各方關注偏鄉醫療和醫事人員勞動條件者紛
紛對此公費培育計畫提出強烈批評。以過去「一般公費醫師培育制度」的經驗來看,
醫學系一般公費生在服務期滿之後繼續留在偏鄉服務的不到 5%,顯然提高留任誘
因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Page 3 of 20
雖然養成計畫過去的經驗顯示留任情形遠遠高於一般公費生,但有兩個值得注
意的現象: 一是「初心」的不同,二是某些原鄉離島醫療單位醫師職位長期空缺。
「初心」不同: 目前留任的醫師其成長和求學經驗與新生代不同。以原住民籍醫師
為例,過去報考養成計畫的學生多在部落長大,新生代則多為都會原住民;對返鄉
服務,前者多有實際體會、後者多為想像,一旦面臨返鄉時,後者的想像往往轉譯
成疑慮、而成為返鄉阻礙。2016 年間,一些養成計畫培育的醫學生加入重點科别
培育計畫學生的倡議行動,一定程度反映了不同世代公費生的初心不同。醫師職位
長期空缺: 這個現象除了某種程度呼應現在醫事人員勞動條件不佳的情形外,某些
原鄉離島醫療單位長期「績效不彰」、導致醫師薪資不佳也是影響返鄉服務意願的
重要因素。
因此,本計畫—大手牽小手計畫期待藉由二到三日、到原鄉衛生所見習的設計,
讓在學和訓練期間的小手們對未來的服務場域能從想像轉到體會,也讓大手的經驗
除了口語書面的傳述還有身體力行的教育。
Page 4 of 20
4
二、見習辦法及說明
(一)本見習計畫將以「服務學習」的教育模式提升公費生的跨文化照護知能,藉由
此見習方式,讓小手們(在學之養成公費生)有機會認識及了解基層衛生單位的
業務內容,更可學習如何進入原/偏鄉部落/社區服務民眾。
(二)見習機構主要以第八頁至第十二頁中有提到的衛生所為主。
(三)見習期間預計為 113 年 7 月至 10 月(於五月見習手冊公告後即可報名),配合
見習機構可提供輔導的時間。
(四)此次見習方式: 透過本會和衛生單位約定好一個固定的見習天數。
例如:7/23-7/25 每天的上午 9:00 ~ 下午 17:00 至光復鄉衛生所見習。
註:見習時間為平日。
(五)小手們(在學或 PGY 之公費生)以二到四人為一組,成員如能包括兩種以上醫學
專業為佳,事前規劃並上網填寫報名表及撰寫服務學習計畫,本會收到上述資
料後便會立刻安排見習。
(六)「服務學習」的模式為三天的「參與觀察與實作」:
「參與觀察」是在醫療機構中進行主題式、聚焦式的觀摩,不主動介入醫療機
構的日常照護作業。
(七)「參與實作」則是在參與觀察之外,配合醫療機構的某一到兩項照護作業 (例
如衛生教育、病人檢測、病史收集、家庭訪視等),在現場醫事人員的督導下,
練習操作該作業的進行。
1. 需達到至少 2 項之見習目標,目標包含:
2. 單位業務及環境認識。
3. 跟診(門診)。
4. 跟診(巡迴醫療)。
5. 家訪(居家護理、TB 關懷、長照評估..等)。
6. 社區健康服務:衛教宣導、社區健檢、診篩等。
(八)請於見習前 30 天(含以上),上網填寫報名表單,報名網址:
https://pse.is/5v3rgt
註:每位學員皆要填寫報名表單,表單內容可參考附件一,在見習計畫書的部分
同組成員可填寫一樣。
←見習報名表 QR code
Page 5 of 20
5
(九)補助規則:
1. 今年度補助僅提供三十名養成公費生名額(包含原鄉籍、離島籍及偏鄉籍),
每人補助額度上限為 1,000 元整(須提供單據核銷,例如:交通費票根、住
宿收據等,若單據總額低於 1,000 元整則實報實銷)。
2. 核銷單據都須打上統編:14704037(必填);抬頭: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
3. 因補助名額有限,故將依照報名先後順序、見習計畫書及見習報告內容等
作為審核標準,確定有受領補助資格後會於見習報告繳交完畢後另行通知
(若無則不另行通知),本會保有最終解釋之權利。
4. 補助款項將於「小手見習報告」及「學習日誌、衛生所見習評核表及所有
需要核銷之單據」繳交後匯入帳戶。
三、見習學員應負之職責(此為確定成行後須完成之流程)
(一)確定取得家長同意書(家長同意書範例見附件二,待確定成行後會再連同見習時
程一併附給學員的家長填寫)。
(二)恪遵見習單位及附件三之規定。
(三)每位學員每日需撰寫見習日誌(日誌格式見附件四),日誌撰寫依照一個半天為
準,例如:9/6(上午)見習內容,並給負責指導的醫事人員覆核。
(四)每位學員見習結束前請給見習單位的指導負責人填寫衛生所見習評核表(見附
件五)。
(五)於見習結束後 30 天內應繳交:
1. 見習日誌、衛生所見習評核表及相關核銷單據(每位學員各一份),收件地
址:花蓮市中央路三段 701 號;收件人: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電
話:03-8466446。
2. 郵寄見習報告及一部影片至本會郵件信
箱:bigandsmallhands@gmail.com,一組一份,詳細報告書格式見附件
六。
四、見習單位應扮演之職責
(一)審核小手見習計畫書和評量學員見習成果(覆核學員見習日誌及填寫衛生所見
習評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