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32字
ESG已成大企業顯學,中小企業仍徘徊門外。願景工程基金會與經濟日報合作每周日推出「中小企業ESG: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專欄,聚焦中小企業的需求與觀點;在台灣企業永續轉型中,補上最大的那片拼圖。
ESG,簡單三個字母已成許多大企業經營的「標配」,追求E(環境)、S(社會)與G(公司治理)都能符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指標的精神。
但是,還沒有法規要求的中小企業呢?
政大特聘教授、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指出,台灣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台灣企業永續轉型不能只看大不看小,中小企業不能「掉隊」。
聯合國今年6月的波昂氣候會議中,世界氣候基金會(WCF)代表特別強調中小企業在搶救地球氣候行動中的重要性,「中小企業對氣候財務及再生能源科技創新十分重要」,中小企業意指全球50%的市場及80%的受雇者,是全球經濟的骨幹。
世界氣候基金會指出,再者,私部門的再生新科技中有25-30%,都是來自中小企業。
全台163萬家得快上車
回看台灣,別蓮蒂指出,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98%以上;就業人數就有913萬多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的八成;如果台灣企業要追求永續,中小企業一定要搭上永續列車。
不過,對許多中小企業主來說,「ESG離我們還很遠吧?」是普遍反應;「該怎麼做」、「如何踏出第一步」、「ESG到底是要做什麼?」都是常見痛點。
願景工程團隊在採訪中小企業過程中,曾遇到中小企業即將成為科技業供應商,也知道立刻會面臨大企業的減碳要求,但他毫無概念,反問:「你們有ESG該做些什麼的清單嗎?」
有企業主上了坊間ESG課程說,「我還是對於SDGs很無感;為什麼?因為講的都是:我要去認領一片樹林。」把賺來的獲利去買看來不相關的東西,「但對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沒有改變」。
也有中小企業主在上了EMBA之後,被同學滿口「ESG」嚇住,「那中小企業要怎麼開始?」他以為就是「把冷氣換成變頻;影印紙都要用雙面、做回收」;原來不只如此,「同學上班都不開車了,搭捷運、公車,說這也算入企業減碳量」。
他在他的認知中,環保一點,就算是ESG了吧?但他的疑問是:「做了之後,我又不知道我是貢獻了多少?」沒有誘因。
有意願卻缺乏資訊,是障礙;缺乏資源、誘因,更是問題。
一位食品業中小企業主說,大企業資源多,「可能一年砸200萬元或更多在ESG,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中小企業的資源是「生吃都不夠」,SDGs或ESG這些字母都太花錢了。「計算機按一按,就算了」。
曾有國際連鎖旅館邀請他的產品成為房間內零食,但要求包材必須符合環保要求,「產品袋子貼合面的塑膠要換成rPET(再生聚酯)」。他回說,「那成本會提高喔」,對方不在意。但是,他遍尋台灣包材業者,只有一家技術能支援。
「歐洲的要求很高,我們就放棄了;因為美國不太管,只要打入沃爾瑪(Walmart)、亞洲超市,對我們目前就夠了!」
基於成本、技術、利潤等考量,先按兵不動,是中小企業面對ESG要求的另一種應對策略。
環境部長彭啟明在任職「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時,就曾指出,對企業來說,「ESG與SDGs不是道德行動,而是營運必考題」,無法配合轉型的企業未來就會被淘汰,「尤其是當金融機構已經把ESG變成放貸標準,企業不得不積極面對。」
綠色金融扮關鍵推手
綠色金融的考驗是中小企業追求ESG轉型的外部推力。別蓮蒂也說,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都是國際供應鏈的一環,品牌商的訂單是第一個中小企業必須注重ESG的驅力;第二,是來自各種法規。法令先要求大的上市櫃公司必須提出永續報告書。中小企業知道下一個就會輪到自己了。
第三,更現實的理由是碳要收費了。不論生產過程、交貨方式與過程的碳排,大客戶都會要求降低碳排。這些都代表成本增加,都讓有些中小企業開始拉警報。
第四,當社會趨勢都在談ESG,「連電器廣告也會標榜公司和產品符合ESG」,具敏感度的中小企業也能聞到風向。尤其是注重品牌形象的中小企業,或招攬重視價值的年輕員工,就會提早開始布局ESG。
第五,另一個算是「被迫」的動機,是如果ESG做得不好,未來可能貸不到款。因為「綠色金融」是解決氣候議題很重要的手段,台灣金融業都主動遵從國際規範,可以交出漂亮的報告書。那麼,未來中小企業要向銀行借錢,如果經營計畫有好的ESG點子,就可能拿到更低的利息、或更先拿到貸款。
彭啟明觀察,做得好的企業,都是高階主管由上而下,有明確的永續概念及認知,才能內化到企業營運中。
不論如何,中小企業是台灣企業的主體,台灣追求永續轉型,中小企業絕對是ESG拼圖中的重中之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