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排碳有價」 低碳旅遊未來趨勢

環境部上月底公告碳費三項子法,宣告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預計二○二六年起收取碳費,儘管旅遊業未列入首波收取名單,但不少旅遊、航空業者近年逐漸著手推動「低碳、減碳」。業者直言,觀光每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比製造業高出百分之二十,推廣低碳排旅遊已是未來趨勢。
隨著疫後觀光復甦,食、宿、遊、購、行等需求跟著成長。台灣觀光創新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表示,觀光業並非是「無煙囪工業」,旅遊本身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且排放驚人的溫室氣體,觀光業占了全球碳排放百分之八,且觀光碳足跡預計每年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逐年上升。
李奇嶽指出,若以全球主要的一六○個國家來看,每產出一元觀光GDP則會排放一公斤的溫室氣體(一點○公斤CO2e/GDP)。若用此指標,觀光每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比製造業每單位GDP的碳排放量高出百分之二十,比所有產業的均值高出百分之二十五。
李奇嶽表示,旅行過程推廣以低碳排方式,再以自願減碳方式取得碳註銷,將遊客旅行過程產生的碳排抵銷,這是對環境的負責,也是未來趨勢,在歐盟國家已普及推動,剛落幕的巴黎奧運即採用ARO方法,即避免不必要的排放,對無法避免和削減的碳排放,再買碳權,進行抵銷。
負責碳註銷認證申請的國際碳權開發商禾豐碳中和有限公司總監薛新祐表示,不論是強制性或自願性的碳權,都得經過相關單位認證核發,而核發碳權的機構有三,一是根據國際協定遵約,由聯合國CDM或ITMO(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間可轉讓減緩成效)核發;二是國際民間機構,如核證減排標準(VCS)、黃金標準(GS)等,以審核自願性碳權;三則是由區域、國家和地方主管機關核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