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新聞專題:急診室裡的「炸彈」

新聞遊戲

急診醫師換你當!你能扛住大量湧入的病人嗎?
(插畫/鄭涵文、吳政達)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今年(2022)4月,台灣新冠疫情因Omicron侵襲,進入巔峰,短短幾週內,每日確診人數就快速破萬,更達到8萬、9萬人之多,導致全台醫院的急診室被塞爆,急診醫療人員得一次處理所有撲面而來的多重難題:大量來做篩檢的民眾、一波又一波確診的患者們,以及原本就會來急診就醫的其他病患。

如果讓你上急診室第一戰線,面對這波疫情的考驗,你扛得住嗎?《報導者》設計新聞遊戲〈急診人生〉,要讓你體驗一下急診醫師的日常,挑戰親上急診實戰的狀況。

新聞遊戲〈急診人生〉模擬急診室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你必須要用急診醫護人員的高效率辦事風格,來處理所有突發事件。血條終止時,你就會知道自己的等級,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呢?還是最厲害的「醫龍」!

透過遊戲,讀者可以更了解急診醫護的難為之處。那麼,究竟該如何珍惜急診醫療資源呢?我們採訪多名專家,幫大家整理出急診就醫5步驟「撥、觀、報、帶、送」,只要牢記口訣,如果遇到身邊親友必須送急診的狀況,就能更精確也有效率地就醫。

遊戲大挑戰:現在,上急診戰線吧!
〈急診人生〉遊戲製作:吳泰輝、吳政達、陳貞樺、蔣宜婷;工程/吳泰輝、方泰鈞;設計/吳政達。音效授權(CC BY 3.0): blop.mp3 - Blop.wav by cusconauta;bk.mp3 -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by Kevin MacLeod;sel.mp3 - Game Sound Selection.wav by Bertrof。
玩家心聲

你的實戰經驗如何呢?2015年《報導者》就推出〈急診人生〉這個遊戲,也曾有國中小的同學挑戰過,極少人可以破關到醫龍等級。時隔7年,我們採訪到一尾稀有的醫龍和一位主治醫師,一起來看看他們遊戲過關的訣竅,以及從遊戲中對急診醫療有什麼體會。

玩家等級:醫龍

賴思妤,13歲

一年前我就讀台北市敦化國小6年級的時候第一次玩,玩了2次才拿到「醫龍」。玩這個遊戲的訣竅是要眼疾手快、迅速判斷病人傷勢!除了要注意已經好轉的病人,不能讓他們一直佔著床位,如果有家屬來鬧事的話,還得停下手上工作來處理他們的事情。 我以前以為急診科醫師和護理師,主要工作是處理病人的病況,但沒想到他們還要應對那麼多突發狀況,包括病床、休息位置安排,不然重傷病人得不到休息,可能會有更大的問題。玩遊戲之前,本來以為他們只要治療病人就可以了,但事實上比想像中更複雜。 我以前去過一次急診,那時我手被割傷,傷口有點深,所以晚上11點跑急診室。雖然我的傷很快就處理好,休息一下就可以回來了,但我記得從頭到尾醫師們都非常忙碌,沒有休息的時間。 玩完遊戲後,我很想知道如果同時出現了同樣傷度等級的病人,要怎麼決定醫治他們的先後順序呢?因為我們玩遊戲時都是隨機的,當時都看哪個順眼就先救哪一個,但實際上肯定不能這樣嘛!如果送來的兩個病患,燒燙傷都是同等級,急診醫護人員會怎麼判斷和處理呢?

玩家等級:主治醫師

洪可恩,13歲

我也是在敦化國小6年級時玩的,一次就拿到了「主治醫師」。我覺得這個遊戲有點像訓練手速的那種電動,在遊戲中會感受到急診室非常忙碌的景象,玩的時候,可以體驗一下當急診室醫師有多辛苦。 我的急診經驗是某年暑假的第一天,我半夜發燒,就衝去了長庚醫院急診,當時已經是凌晨3、4點,急診室沒什麼人,也沒什麼醫師,可能大家都去休息了。我後面也還有其他病人,所以我先到旁邊休息區,讓護理師幫我檢查,報告出來後20、30分鐘才看到醫師,結果是我得了A型流感。 不過我也有發現,COVID-19疫情期間,新聞會說因為很多人要篩檢,就都跑到急診,急診那麼忙碌,感覺他們(醫護人員)壓力都很大,頭腦判斷速度要很快,分流也要做得很好才行。 所以玩完遊戲後我很想知道,當急診醫師、護理師壓力都那麼大,如果快要負荷不過來的時候,都怎麼處理自己的壓力呢?

玩家等級:醫龍
玩家等級:主治醫師
玩家等級:醫龍
玩家等級:主治醫師
病人該怎麼做?

7年前《報導者》推出這款遊戲的時候,我們也同步梳理了急診室壅塞的原因和難題。7年後的今天,急診醫師說,遊戲裡描繪的問題,都依然存在。

雖然作為一般民眾,大家不一定幫得上醫療改革的忙,但可以學會如何正確就醫,且精準、不浪費地使用醫療資源。這樣可以確保周遭的人若出現緊急狀況或意外事故,自己就能更快速掌握他們的狀況,也讓119救護人員儘速做出正確急診醫療判斷。大家一起善用醫療資源,保障自己和親人的生命安全。

誰幫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

文字、設計/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文字/陳麗婷 踏入媒體圈10多年,採訪帶著我看見不同人的人生百態。

設計/吳政達 平面設計師,擅長用設計解決疑難雜症。喜歡看著有趣的事情在眼前發生,夢想是開一間24小時的早餐店。

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索引
遊戲大挑戰:現在,上急診戰線吧!
玩家心聲
病人該怎麼做?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